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约二千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孤行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旧时妇女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大门内、二门外。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一般另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粮仓及鸡舍、牛棚。院内可以圈养牛、羊、鸡、狗等,人畜共居。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院内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称作“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粮囤是用苇子编成的,在囤下铺一层约20公分厚的麦糠,粮食装满后顶上再盖一层麦糠,最后用泥将囤顶封严,可储存粮食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变质。茅厕顶部也开有一个“马眼”,一方面可以通气,另一方面可以把晒干垫厕的黄土直接灌入窑内。

地坑院中间地面通常还栽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在山西省平陆县农村现在还保留着地坑院子子,据史料记载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坑院子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原始的地坑院越来越少,它就愈加神秘,并且很多的网友对其排水系统一直怀有质疑。当地大雨摄影师一行人走进了这位76岁姚大爷的地坑院子一探究竟。【刘文礼老师授权】

下到地坑院子里我们可以清楚的院子的中间看到葡萄架下,图右下有一个渗井,这是下大雨雨水主要的排放处。虽然当天雨下的很大但是姚大爷说再大都不怕,这空渗井已经经受住46多年期间的大雨考验了。

姚大爷用他手指的方向,我们发现用木板盖着的地面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小孔,他说这就是当年造房子的时候专门用来排水的地方,雨水就是从这里流进上图的渗井里,渗井和小孔是相通的。

还有院子的葡萄架下面的土是松软的也比其他地方要低,并且没有压实,雨量再大的时候四面的雨水就会流进来渗进土里。雨水还能让这几株葡萄苗好好喝点,中间有个白色塑料布,下面全是有机肥,也是院子最低的地方,粉料通过雨水供应到每一株葡萄树下面。

姚大爷打着雨伞来到了地坑院的上面,姚大爷说他家的地坑院是从他手上建的,前后一共花了三年时间,前两年把坑挖好,要放置两年经过两个四季,第三年才能打窑入住,这叫醒窑,地坑院的窑洞都是以7孔或9孔奇数为主,他家的就是7孔,这院子46年了,和他小闺女一样大,挖窑那天他小姑娘刚好出生。

在地坑院的另一侧看到有几块青砖垒起来的地方,姚大爷说这是门洞下厨房做饭土灶的烟囱,农村做饭用的都是柴火,烟大,当初建院的时候这些烟囱就是提前预制好的,还有你看院子四周这些砖要高出地平近20公分,也是防止雨水下灌

姚大爷说有了这几个措施下再大的雨都不怕,这地坑院老祖先4000多年前就在里面住,这些排水通风排烟系统都是老先人总结经验传下来的,这是我们的老祖先有智慧。

从上俯瞰姚大爷家的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通俗的说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12-15米的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内四壁挖出窑洞。

这是姚大爷家的地坑院子的土门楼,就是从这里下到地坑院子里去的,老人家说门楼的地面要修的略高一些,这样还是防止这里的水从门洞里灌进院子。怎么样您看明白了吗?

来源:荆卫定纪实摄影 网络综合非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