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長l2—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爲院子,然後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工程量約二千個土方左右。窯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寬4米左右,窯洞兩米以下的牆壁爲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爲圓拱形。其中一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孤行甬道拐個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爲門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進型、曲尺型、迴轉型三種。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也叫鎖門),有的做兩道門,分稱爲大門和二門,舊時婦女的活動範圍限定在大門內、二門外。在門洞窯一側挖一個拐窯,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徑1米的水井,加一把軸轆用於解決人畜喫水問題。

傳統的地坑院,窯洞內多用土坯壘成火炕,一般另有單獨的窯洞做廚房、糧倉及雞舍、牛棚。院內可以圈養牛、羊、雞、狗等,人畜共居。窯洞內還可以再挖小窯洞稱之爲拐窯,用於儲藏雜物或用於窯洞與窯洞之間相連的通道。院頂地面用於打場、曬糧,院內存放糧食的窯洞頂部開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稱作“馬眼”。收穫季節可將曬乾的糧食直接從馬眼流入屋內放置的糧囤中,糧囤是用葦子編成的,在囤下鋪一層約20公分厚的麥糠,糧食裝滿後頂上再蓋一層麥糠,最後用泥將囤頂封嚴,可儲存糧食三年五載,不生蟲,不腐爛變質。茅廁頂部也開有一個“馬眼”,一方面可以通氣,另一方面可以把曬乾墊廁的黃土直接灌入窯內。

地坑院中間地面通常還栽植1-2棵梨樹、榆樹、桐樹或石榴樹,樹冠高出地面,露出樹尖。進入村莊,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畜叫,卻不見村舍房屋,“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有人稱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在山西省平陸縣農村現在還保留着地坑院子子,據史料記載我國北方地區的地坑院子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原始的地坑院越來越少,它就愈加神祕,並且很多的網友對其排水系統一直懷有質疑。當地大雨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這位76歲姚大爺的地坑院子一探究竟。【劉文禮老師授權】

下到地坑院子裏我們可以清楚的院子的中間看到葡萄架下,圖右下有一個滲井,這是下大雨雨水主要的排放處。雖然當天雨下的很大但是姚大爺說再大都不怕,這空滲井已經經受住46多年期間的大雨考驗了。

姚大爺用他手指的方向,我們發現用木板蓋着的地面下有一個長方形的小孔,他說這就是當年造房子的時候專門用來排水的地方,雨水就是從這裏流進上圖的滲井裏,滲井和小孔是相通的。

還有院子的葡萄架下面的土是鬆軟的也比其他地方要低,並且沒有壓實,雨量再大的時候四面的雨水就會流進來滲進土裏。雨水還能讓這幾株葡萄苗好好喝點,中間有個白色塑料布,下面全是有機肥,也是院子最低的地方,粉料通過雨水供應到每一株葡萄樹下面。

姚大爺打着雨傘來到了地坑院的上面,姚大爺說他家的地坑院是從他手上建的,前後一共花了三年時間,前兩年把坑挖好,要放置兩年經過兩個四季,第三年才能打窯入住,這叫醒窯,地坑院的窯洞都是以7孔或9孔奇數爲主,他家的就是7孔,這院子46年了,和他小閨女一樣大,挖窯那天他小姑娘剛好出生。

在地坑院的另一側看到有幾塊青磚壘起來的地方,姚大爺說這是門洞下廚房做飯土竈的煙囪,農村做飯用的都是柴火,煙大,當初建院的時候這些煙囪就是提前預製好的,還有你看院子四周這些磚要高出地平近20公分,也是防止雨水下灌

姚大爺說有了這幾個措施下再大的雨都不怕,這地坑院老祖先4000多年前就在裏面住,這些排水通風排煙系統都是老先人總結經驗傳下來的,這是我們的老祖先有智慧。

從上俯瞰姚大爺家的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爲“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爲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通俗的說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長12-15米的方形土坑作爲院子,然後在坑內四壁挖出窯洞。

這是姚大爺家的地坑院子的土門樓,就是從這裏下到地坑院子裏去的,老人家說門樓的地面要修的略高一些,這樣還是防止這裏的水從門洞裏灌進院子。怎麼樣您看明白了嗎?

來源:荊衛定紀實攝影 網絡綜合非商業用途 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