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人给的情报是:日军在缅北的主力第18师团、第56师团此刻正在扫荡怒江以西的中国远征军,胡康河谷只有少量日军防守,而大龙河以西甚至只有一个小队的日军和少数缅甸伪军驻守。昆仑关丢失没几天,日军调来第18师团和近卫师团一部给第5师团撑场子,三支精锐部队合体,战力爆表,日军轻松收复昆仑关并击溃了第四战区的25个师,中国军队损失近10万人。

01

很多对抗战感兴趣的朋友都想了解缅北会战。很多朋友看了缅北会战的资料仍理不清脉络。

为何?

不管是盟军还是日军,部队番号太多,容易让人混淆。再有就是对缅北地图无感,对奇怪的地名感到懵逼。部队番号一变再变,战斗地点一转再转,不出三百字人就被绕晕了。

缅北反攻战三:强大的对手,日军第18师团

▲缅北滇西会战示意图(部分地名翻译与本文有所区别)

所以,今天举个游戏通关的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缅北会战。

■游戏名称:缅北会战

■环境设定:热带丛林,山地平原,多雨水洪涝

■背景音乐:新1军军歌

■游戏玩家:

【前期】Play1新38师&Play2新22师

【后期】Play1新1军&Play2新6军

■友军设置:美军第5307支队和英军空降兵团

■基地:印度雷多

■敌人设置:

第18师团、第56师团、第33师团、 第53师团以及之后的第2师团、第49师团一部

■关卡设置:

第一关

于邦之前的战斗

第二关

于邦之战

第三关

达罗-太白加之战

第四关

孟关-瓦鲁班之战

第五关

孟拱河谷之战

第六关

密支那之战

第七关

八莫之战

第八关

南坎之战

第九关

新维之战

第十关

腊戍之战

■大BOSS:

河边正三(日军缅甸方面军总司令)

本多政材(日军第33军司令官)

田中新一(日军第18师团长)

■游戏任务:

消灭缅北日军,占领以上地区,打通中印公路。

Good Luck!

02

游戏的基本信息大家都知道了,接下来我们来说具体游戏过程。

雷多,是位于印缅边界印度一侧的小镇,是印度通往缅甸、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必经之路。史迪威将雷多定为中印公路的起点和反攻缅北的前哨基地。

几千年以来,作为两大相邻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少得可怜(除了佛教),正是因为彼此之间知之甚少,所以中国人看不懂三哥神一样的开挂技能,三哥也不理解各式各样的中国特色。

印度文明为什么和中华文明各玩各的呢?因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横在那里。

所以,就中印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而言,现在不是修筑,而是开辟。

打通中印公路,最省时省力的路线是通过缅北,连接中国云南。

1942年底,中印公路正式动工。参加修路的大军包括美军两个工兵团又两个工兵营、中国两个工兵营以及英国人组织的印度、尼泊尔、西藏等地的劳工。

缅北反攻战三:强大的对手,日军第18师团

▲中印公路通车时的场景

印度到缅甸的路并非一马平川,恰恰相反,印缅边境上横亘着一条大山脉——那加山脉,翻过那加山脉,就进入了胡康河谷,即著名的野人山一带。

胡康河谷,缅语意思为「魔鬼居住的地方」,胡康河谷由达罗盆地新平洋盆地组成,谷内有大龙、塔奈、大宛、大洛四条大河和无数溪流纵横交错流经其间,奔腾咆哮,流速甚急。一到雨季,山洪暴发,整个河谷一片泽国。

缅北反攻战三:强大的对手,日军第18师团

胡康河谷

胡康河谷两岸都是群山峻岭,山势陡峭,谷内遍布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地面泥泞湿热,瘴气弥漫,毒虫孳生,正常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生存。

缅北反攻战三:强大的对手,日军第18师团

▲恐怖的缅北丛林

一年多以前,杜聿明率领败退的中国远征军穿越这片地时,全军差点交待在这里,大部分牺牲的将士没有死在日军的枪下,而是死在了蚂蝗、蚊子、蚂蚁的嘴下。

在这个与世隔绝了千百万年的绿色魔窟里,蚂蟥、蚊子、蚂蚁经过N+1次升级,都进化成了超级加强版:蚂蟥玩起了狼群战术,蚊子个大赛蜜蜂,蚂蚁爱吃甜食,更爱吃人肉。

最可怕的不是蛇虫鼠蚁本身,而是它们身上所携带的各种细菌和病毒。远征军本来缺医少药,更何况这些蛇虫鼠蚁被隔绝在文明世界之外,其身上携带的细菌和病毒都是独家秘方,人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免疫力。

于是,破伤风、疟疾、回归热等病随之而来,并大肆流行,死亡接踵而至,尸骨遍地。能活着走出来的人,都是绝对的精华!

现在,工兵部队和中国驻印军将重新踏过这片地区。

与当年滇西20万同胞纯手工修筑滇缅公路不同,这次美军主导的中印公路项目采用的是机械化施工。机械化的效率是人工的N倍,但是在缅北丛林里,机械化也肾亏了。

环境太过恶劣,工兵部队尽最大的努力,一天也只能修1~2英里,如果老天不给面子,一场暴雨,山洪暴发,冲毁路面,抱歉,只能返工。

不能左右天气,可以左右心情?

缅北反攻战三:强大的对手,日军第18师团

按照正常的工程进度,中印公路预计在1943年底可以进入胡康河谷,然而,胡康河谷是日军的地盘,想要愉快的修路,必须歼灭胡康河谷的日军。

因此,中国驻印军必须在1943年年底前占领胡康河谷,除去行军和作战的时间,中国驻印军必须在雨季结束后的10月立即出兵。

1943年10月,担任先锋的新38师112团离开雷多,向胡康河谷挺进,拉开了缅北会战的序幕。

03

于邦之前的战斗

112团作为先遣部队,其任务是向胡康河谷内搜索前进,占领内大龙河以西的日军据点。

由于史迪威此时在中国与蒋介石协商对日作战问题,所以指挥此次作战的是中国驻印军参谋长柏特诺

前面我们说过,缅北会战,美国人管武器和装备,英国管情报和运输。

英国人给的情报是:日军在缅北的主力第18师团、第56师团此刻正在扫荡怒江以西的中国远征军,胡康河谷只有少量日军防守,而大龙河以西甚至只有一个小队的日军和少数缅甸伪军驻守。

柏特诺听罢大喜,命令112团留下重装备,轻装简行,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大龙河以西,干净利落的消灭敌人。

而112团在出发之前,已经派侦察部队前往大龙河以西摸过情况,与英国人的情报不同,112团侦查的情报是:大龙河以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日军部队远不止一个小队,且还配备重武器。

很显然,根据己方情报,112团如果轻装奔袭,不仅很难拿下据点,还很可能被日军包围。

那时候,孤军深入的112团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要知道,从雷多到大龙河以西虽然只有200多公里,但是这两百多公里全是崎岖的丛林,没有十天半个月援军是赶不到的。

中国人的情报和英国人的情报有出入,柏特诺会选择相信谁呢?

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相信英国人了。

情报官出身的柏特诺秀了一把自己的专业水平,他分析:雨季刚过,胡康河谷就像一个巨大的烂泥塘,公路都冲毁了,日军在这段时间内根本没法将大部队运输到胡康河谷,所以,大龙河以西不可能有大量日军。

尽管孙立人和112团团长陈鸣人力争,但是柏特诺坚持己见,要求112团服从命令。不得已,112团只得留下重装备,轻装向大龙河以西挺进。

柏特诺的命令:112团一分为三,兵分三路扫荡大龙河以西的日军。

孙立人觉得这是在作死:日军力量不弱,112如果分散兵力,很容易被日军分割包围,一口一口的吃掉。

缅北反攻战三:强大的对手,日军第18师团

▲于邦之战示意图

所以,孙立人和陈鸣人暗中更改了作战命令,把三路进攻改成了一路进攻,两路策应,即2营负责进攻大龙河西岸的于邦,3营进攻达罗盆地北边的制高点,负责侧应第2营,同时防止日军回包围2营,团部和1营占领新平洋,负责总策应。

10月31日,3营到达了达罗盆地北边的制高点,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3营全歼日军,占领了高地。随后,他们开始修筑工事,准备阻击日军增援于邦。

10月29日,团部和1营全歼驻防日军,占领了战略要地新平洋。新平洋是胡康河谷内的一小块平原,此后中国驻印军在这里建立了物资补给基地,相当于将反攻缅北的前哨基地搬到了这里。

3营和1营的任务是侧应,所以他们遇见的都是日军小股部队,作战很顺利。与此相反,负责主攻的2营在于邦遇到了硬骨头。

于邦,是大龙河以西的一个地名,只有两三户人家,所以连村子都算不上。于邦紧邻大龙河渡口,战略位置很重要。

2营5连搜索前进到于邦附近时,在丛林中遭到了日军的伏击。

伏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心理素质太差!

突然遭遇伏击,5连并不惊慌,而是立即卧倒隐蔽,并猛烈还击。

60迫击炮轻易打掉了日军92式重机枪,轻重机枪很快压制了日军火力。

接下来的事,就是冲锋了。

冲锋,是鬼子的拿手好戏,也是鬼子最响亮的品牌:指挥官把武士刀一挥,同时气沉丹田大吼一声,鬼子兵则哇啦哇啦的跳出来,在指挥官的带领下端着刺刀向前冲。

当5连向日军发起冲锋时,日军一时很难能适应,因为根据以往经验,一直都是日军被中国军队伏击,然后日军冲锋,中国军队一哄而散。

这次剧本完全反了,日本人成了被冲锋的对象,这不是砸牌子吗?

鬼子怒了,端着刺刀就向5连迎来,想一个回合KO中国军队。

江湖上都知道,日军拼刺技术是NO.1,当年在诺门坎张鼓峰的战斗中,一个不到1米6的鬼子兵可以挑翻几个人高马大的毛子兵,战绩太过逆天,一时轰动武林。

但是战争这东西,没啥规矩,只要能弄死对方,无所不用其极。

拼刺刀你是NO.1,那就不和你比拼刺,可以比比坦克、飞机、火炮,谁也没规定打仗必须拼刺刀啊。

结果,大家都知道。毛子很豪很粗暴,鬼子瞬间被强暴,皇军也不过尔尔。

吃了经验的亏,还迷信经验,这就是作死!

冲锋和刺刀很配吗?

不配!

冲锋时,冲锋枪和手榴弹更配。

漏网之鱼,用卡宾枪和手枪点死。

十步一杀,日军还没冲到跟前,就被突突了!

伏击5连的两个日军小队基本被灭,武士道精神在火力面前被虐成了渣。

5连乘胜追击,决定一鼓作气拿下于邦,但是这次他们失算了。

日军在于邦构筑了防御工事,并配备了重武器,守卫于邦的日军数量是5连的几倍。

攻坚失利的5连不得不撤退,并请求支援。此时,他们已得知防守于邦的是日军第18师团56联队第2大队的一部,兵力在500人以上,并配有炮兵。

敌人正式亮相——日军第18师团

04

在之前的抗战系列中我们说过,日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师团是仙台第2师团和熊本第6师团,至于传说的中最猛的近卫师团,因为没有单独秀一把的机会,所以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猛。

估计也猛不到哪去,再猛的部队,一旦被特殊对待,娇生惯养,其战斗力就会下滑。

第2师团和第6师团虽然被公认为是最猛的部队,但是在中国人的眼里,第2师团的存在感很差,除了九一八横扫东北,几乎没听过它的其他辉煌战绩,而且,拿下东北也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张学良同志没有还手嘛。

第6师团确实很猛,但是人们记住它不是因为它打仗猛,而是因为它杀人猛——在南京搞了个大屠杀。

最强的部队打得并不出彩,日军中打得最出彩的是第5师团第18师团,这也是日军中两支出镜率最高的部队,可以说打遍天南海北。

当年板垣征四郎率领第5师团入侵山西,一路所向披靡,几乎以一个师团之力,把阎锡山第二战区搅的天翻地覆,赢得了太原会战。随后第5师团一部又赶到上海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1937年这一年,第5师团陆续击溃了中国30几个师,KPI在所有日军师团中最牛逼,一时风头无两,第5师团也由此被称为「钢军」

此后,第5师团参加过徐州会战桂南会战。在桂南会战中,第5师团又是以一己之力,独战第四战区十几个师,其中还包括国军精锐的第5军

双方围绕昆仑关展开激战,最终中国军队击败第5师团,占领昆仑关。

铁血昆仑关,国军惨胜,但是整个桂南会战,国军惨败,原因就在于后来日军第18师团的到来。

昆仑关丢失没几天,日军调来第18师团和近卫师团一部给第5师团撑场子,三支精锐部队合体,战力爆表,日军轻松收复昆仑关并击溃了第四战区的25个师,中国军队损失近10万人。

在此之前,第18师团还参与过金山卫登陆入侵广州湾,金山卫登陆成功,使得淞沪战区的局势急转直下——几十万中国军队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而入侵广州湾,则意味着中国华南最大港口沦陷,中国的国际交通线遭受重创,外援逐渐断绝。

第18师团代号「菊」,其士兵来自盛产精兵猛将的北九州,该地贫穷落后,民风彪悍,人多好勇斗狠,打仗异常勇猛顽强。所以,虽然第18师团只是乙种师团,但是,其战斗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甲种师团。

值得一提的是,第18师团在招兵时吸收了很多矿工,所以第18师团修筑防御工事的水平在日军中也是首屈一指。

桂南会战之后,第18师团进驻越南,并在越南接受了专门的丛林作战训练,为日后入侵东南亚做准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山下奉文奉命指挥近卫师团、第5师团、第18师团三个师团进攻东南亚,近卫师团太金贵,而且战斗力值得怀疑,所以山下将近卫师团留在泰国,只用了第5师团和第18师团。

两个多月之中,第5师团和第18师团横扫马来半岛,攻下战略要地新加坡,一举俘获了十万盟军,震惊世界。在此期间,作为步兵的第18师团后来居上,彪悍的战绩超越了机械化的第5师团。

因此,山下奉文被称为「马来之虎」,第18师团则被称为「丛林之王」

之后,第18师团又参加了缅甸战役。甫到缅甸,第18师团就释放出了强大的气场——大大的鼓舞了正在缅甸苦战的其他日军,也深深的震慑了中国远征军。

很快,第18师团在正面成功吸引住了远征军第5军,然后第56师团迂回包抄,截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缅甸形势为之一变!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第18师团不是普通的日军师团,而是日军中的王牌部队,尤其擅长丛林作战。

05

让我们回到上面那个问题中:为什么情报上说第18师团在扫荡滇西,而事实上第18师团转移到了胡康河谷一带呢?

很简单,扫荡滇西的只是18师团的一部分。

为了避免被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夹击,第18师团抽调了114联队、55联队的一个大队以及炮兵联队一部配合第56师团扫荡怒江以西,成功的摧毁了中国远征军的游击区

解除了东边的威胁后,日军开始关注西面。而与此同时,日军情报部门也发现中国驻印军异常活跃,判断出中国驻印军很可能在雨季后会有大动作。所以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做了准备,向胡康河谷派了重兵。

面对昔日的手下败将,田中新一对中国驻印军一如既往的鄙视。他此次向胡康河谷增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中国驻印军阻挡在胡康河谷,而是想穿过胡康河谷,摧毁中国驻印军的基地,彻底解除威胁。

如美国人柏特诺所说,雨季冲毁了公路,日军如何行军呢?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胡康河谷没有路,中国远征军当年是如何走出去的?

同理,即使胡康河谷没有路,日军也能进来。多吃点苦而已!

日本这个民族也是超级能吃苦的民族,日军也不是没有公路就不会行军的美国大兵。只要对自己狠点,没有趟不过去的地方。

在柏特诺按美国人的思维意淫时,日本人赶着骡马在胡康河谷的丛林中悄然前行,这就是日军人数突然倍增的原因。

让我们回到战场。

2营5连攻击于邦受挫,只得暂时撤退并呼叫援军。很快,2营其他各部赶来,加入了攻坚战。他们以密集的迫击炮火和强大的轻重机枪火力突破了日军的外围防线,迫使日军退往主阵地。

主阵地修筑了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2营没有携带重武器,无法攻坚,多次强攻未果后,不得不停止进攻。

此时,负责牵制的的1营也正在赶来支援的路上。

炮兵短期内是赶不来了,想要摧毁日军的防御阵地,还可以依靠空军。于是,陈鸣人强烈要求美军派空军协助,轰炸于邦日军主阵地。

美军轰战机来了,然并卵。于邦不仅没有攻下,2营反而使自己陷入了险境。

美军轰炸机为什么没起到作用?于邦战役剧情为何反转?

下篇分解!

——

相关阅读:

缅北反攻战一:中美英三国战前的布局

缅北反攻战二:兰姆伽打造天下一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