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廢漢帝自立,改國號爲魏,正式的開啓了三國時代。而他在位的七年時間裏,卻屢屢舉兵進軍吳國。這是爲何?當年劉備經過夷陵大敗,蜀漢實力大打折扣,已然成爲了魏蜀吳三國之中勢力最爲弱小的一方,但是曹丕卻逆勢所爲,不進攻實力最弱的一方,反而大舉進攻吳國。着實令人奇怪。


其實並不然,當年劉備亡故的消息傳到魏國之後,曹丕便分兵五路大軍,想要趁蜀漢動盪之時,一舉拿下蜀國。分別是番王軻比能的羌胡兵十萬禁軍西平關;蠻王孟獲的十萬犯益州北方四郡;降將孟達從上庸起兵十萬進取漢中;曹軍主帥曹真統兵十萬取陽平關,最後一路則是吳王孫權的十萬精兵,從峽口入川。結果這五路大軍中,皆被諸葛亮抵擋在川外。或敗或不戰,而惱羞成怒的曹丕則把伐蜀失敗的原因歸罪在東吳身上。


當時的東吳雖然向曹魏俯首稱臣,但原因還是要追究當年劉備東征勢力強大,孫權爲保江東門戶才走的下策。所以曹魏起兵伐蜀的時候,孫權只是佯裝出擊,實際上並沒有動伐蜀之心。直到後來,孫權在江東自立爲帝,這讓原本就脆弱不堪的魏吳聯盟,頃刻間土崩瓦解。於是就更加的堅定了曹丕東征的決心。


孫權的權宜之計,使得曹丕作爲一代國君的臉面盡失。而剛上位不久的曹丕也迫切的需要通過戰爭來建立威望。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在劉備亡故不久的伐蜀大軍失敗後,曹丕深知,蜀漢雖弱,但是憑藉險要的地勢,還有重臣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的把守,伐蜀很難取勝。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曹魏伐蜀必將經過漢中,而漢中在魏延手上守衛十餘年,幾乎無人可破。


如果是小股部隊進攻的話,定會被魏延蠶食。如果是大兵團作戰的話,魏延只需堅守不戰。久而久之,對南征的魏軍百害而無一利。而且當年曹操就在漢中喫過劉備的虧,作爲兒子的曹丕自然也不會重蹈覆轍。所以綜合兩點原因,曹丕立國後,一定會只追着東吳打而不是蜀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