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主角米尔德丽德与前警官迪克森带着猎枪,驾车前往爱达荷州寻找嫌犯时,主题曲《夏日里最后的一朵玫瑰》响起,电影《三块广告牌》在这里戛然结束。该影片由美国福斯探照灯公司、英国Film 4公司联合出品,尽管无缘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主角精湛的表演、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开放式结尾,都给业内和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获得了一致好评。

故事开始于一桩悬而未决的案件,米尔德丽德的女儿安吉拉在路上惨遭奸杀。七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毫无进展。某日,米尔德丽德开车路过那条偏僻小路,看到三块无人问津的广告牌,突然心生一计。她租下这几块巨大的广告牌,刷上猩红的油漆,赫然印上:惨遭奸杀;凶手至今逍遥法外;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

高明的导演总是不落俗套,他并未去演绎一出单线追凶式的剧情,而是横向铺展,将艾比小镇上的各色人物推到前台,让其围绕着共同的事件悔恨、愤怒、质疑,进而理解与宽恕,展现出更深刻的人性主题。电影里有句意味明显的台词:愤怒,只会产生更大的愤怒。但愤怒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则是创伤。创伤产生了愤怒,导致了一系列事件的结果,进而形成无解的怪圈。要想走出创伤,需要的是交流、爱和宽恕。

愤怒源于创伤

什么是创伤?根据朱迪斯·赫尔曼的定义:创伤,通常指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身体或精神损害。创伤性事件是非常事件,并非因为它们很少发生,而是因为它们破坏了普通人对生活的适应。(《创伤与复原》,朱迪斯·赫尔曼著,施宏达、陈文琪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由此,“三块广告牌”可以说是艾比小镇居民生活中的一个最大创伤,它打破了正常的节奏感。具体到每个人的反应,以及广告牌事件的制造者米尔德丽德女士,可以看出创伤的破坏力是如此之大,它导致的无形的情绪正在吞噬每个人。

《三块广告牌》电影海报

女儿安吉拉惨遭不测之后,米尔德丽德走进女儿的房间,脑海里浮现着出事前那一幕:女儿问她借车,她找理由拒绝了,并嫌弃女儿整天抽大麻。接着一家三口吵开了,互骂婊子、贱人之类的脏话。安吉拉最终摔门而出,发出毒咒:希望自己在路上被强奸。作为母亲的米尔德丽德冷酷地重申一句:我希望如此。不想一语成谶。电影还有一个场景,前夫因为广告牌事件找上门,话还没说上两句,他就一下掀翻桌子,掐着米尔德丽德的脖子,将她推到墙边。儿子罗比见状立马抄起一把菜刀架到父亲脖子上。看到这里,观众不禁愕然:这究竟是怎么了?一家人何至于一言不合就拍案而起,恶语相向呢?通过追述,可以知道米尔德丽德和前夫关系非常糟糕,经常遭受家暴,米尔德丽德曾因此而酗酒驾车,让女儿长大后耿耿于怀。可以说家庭创伤是一个根源,造成了夫妻离婚,儿女产生心理阴影,经常的愤怒和相互咒骂,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对于警长威洛比呢?他正和家人团聚,共进复活节晚餐时,接到属下迪克森警官的电话,被告知广告牌一事。特别是第二天电视台播出以后,威洛比不无伤感地叹道:恐怕我们的生活要毁于一旦了。要知道,威洛比此时是癌症病人,活不了几个月了。广告牌一事对他及家人造成的创伤可想而知。医生在给他抽血时,仅仅因为一句同情的话,致使他莫名其妙地发怒,将抽血的瓶子摔到墙上。如一朵盛开的愤怒的花朵,鲜红色的,四散在白色的墙壁上。尽管愤怒,威洛比的良善和责任感又促使他阻止属下对广告商的拷问,而选择和米尔德丽德交流。但米尔德丽德不为所动。即使知道警长身患绝症,在广告牌一事上仍不妥协。威洛比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互为交织,化作喷薄而出的鲜血……住院期间,威洛比既无可奈何,又惴惴不安,悄悄计划着接下来的事情。出院后,他为家人安排了一次出游,度过了轻松愉快的一天。晚上,安抚好妻女睡觉,便一个人来到马厩旁,饮弹自尽。

赫然刺目的广告牌对小镇上每个人都是巨大的冲击。当生活日常被打乱,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首先是米尔德丽德的儿子罗比,他对母亲的做法反感且愤怒。认为母亲用遇害细节再一次揭露了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的伤口。前夫一方面沉浸在和小女友的甜情蜜意中,一方面也对女儿的遇害感到伤心,对米尔德丽德的做法感到怒不可遏,乃至酒醉后纵火烧了三块广告牌。作为警长的“死党”,迪克森对广告牌的反应同样是愤怒,于是作出一系列过激反应,在警长自杀后,打砸广告商的店铺,一把将瑞德扔到楼下。小镇上其他居民也坐不住了,他们怀着对威洛比警长的同情,纷纷劝阻米尔德丽德。

值得一提的是,米尔德丽德正在店里工作,来了一个阴阳怪气的男人。他只是在电视和收音机上知道广告牌一事,在报纸上见过米尔德丽德的女儿。他并不表明自己的身份,却发出一通疑问,并步步紧逼到米尔德丽德身边,杀气腾腾,十足的变态。后来知道,他就是电影结尾米尔德丽德要去追凶的人。但他的创伤和变态也并非毫无根由。是战争创伤以及在他国犯下的恶行使其心理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听闻广告牌一事,便上门寻衅滋事。

可以说,每个人的创伤都在寻找出口,围绕着广告牌事件,共同化为愤怒。愤怒笼罩在艾比小镇的上空和小镇居民的心中。

沉溺创伤:一个无解的怪圈

然而,沉溺创伤于事无益。愤怒,只会产生更大的愤怒。人们走进了无解的怪圈,愤怒着,挣扎着,互相伤害着。

米尔德丽德想通过广告牌给威洛比施压,促使他和属下尽职工作,这本身无可厚非。当威洛比上门说情并告知病情时,米尔德丽德仍不妥协,这也并无大错。只是当她将自己的悔恨及愤怒情绪化作一颗颗炸弹扔向身边人的时候,乃至最后不信任任何人并拒绝和警局交流,才显示出她的蛮横、冷酷无情。

广告牌做出来后,案件尚无实质性进展,先激起了小镇居民的道德义愤。神父来家里为警长说情,却被米尔德丽德反唇相讥,羞辱一番。镇上的胖牙医对米尔德丽德不满,拔牙时,说了一句同情威洛比警长的话,硬生生地被米尔德丽德抢走电钻,将其大拇指钻了一个血洞。儿子学校的同学将一瓶饮料砸向米尔德丽德的挡风玻璃,她当仁不让,回以踢裆。怀疑是警局的人烧了广告牌之后,她变本加厉地复仇,将一个个火药筒扔向警局……结局是两败俱伤,互为敌人。

威洛比警长在广告牌事件的冲击下,在身患绝症又沟通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了自杀,身后留下爱妻和一双小女。迪克森警官平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面对广告牌事件,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身患绝症的上司。他的良善值得肯定。但他不是去翻阅卷宗,努力工作,而是采取打压的态度,传唤、殴打广告商,嘲笑侏儒,恐吓米尔德丽德,拘捕米尔德丽德的店主等等。这一切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更糟糕,直到失去了工作。

再看米尔德丽德的前夫。尽管他对女儿的被害感到痛心和悔恨,但他选择的也不是正面面对整个事件。上门找米尔德丽德沟通时,骂骂咧咧,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为了消除愤怒和羞辱,酒醉后放火烧毁广告牌。这犹如引爆了一颗炸弹,米尔德丽德误认为是警局人所干,愤怒无法遏止,趁夜黑风高之时,纵火烧警局。结果,正在警局读信的迪克森被热浪掀翻,抢救卷宗跳出火海时,被烧成重伤。至此,事情已不是广告牌事件这么简单了,因为创伤化作的愤怒情绪,将一切人变成一切人的敌人。

人们沉溺于创伤,由暴戾到暴力,由误解到误伤,受害者同时成了加害者,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走出创伤:爱与宽恕

小镇居民同情威洛比,不单是因为他身患绝症,而是他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广告牌一事上,他尽管很有压力,但尽量克制,劝阻属下别伤害无辜,主动去和米尔德丽德交流。他的家庭生活充满爱意,堪称完满。但不幸还是降临在他身上。

在如何挣脱广告牌一事造成的怪圈时,威洛比的三封信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一封是给妻子安妮,表达深深的爱意。一封是给米尔德丽德女士,首先为自己没尽到责任而道歉,其次说明自己的死和这件事没有关系。为了避免闲言碎语,他悄悄支付了下一个月的广告牌租金。这种以德报怨的方式,一定让米尔德丽德充满怨恨的内心起了一些波澜吧。

《三块广告牌》电影剧照

警官迪克森平时欺负弱小,爱看漫画书,听音乐时摇头晃脑,没一点正经。广告牌一事对他的冲击引起愤怒情绪,又干出很多荒唐事。挽救他的同样是威洛比警长的深层交流。威洛比给他三剂疗愈创伤的妙药。一是鼓励,称赞他是一块当警察的好料子,是一个内心正直的人。二是理解,说他因为家庭压力大,内心才充满怨怒,可是这样就不能实现当警探的理想。三是建议,成为一名警探需要的是爱。爱能够让人冷静,冷静下来才能思考。怨恨从来破不了任何案,清醒的头脑却可以。可以说,迪克森读信反思时,首先在自己内心完成了一次救赎。当他被熊熊大火包围,在生死攸关之时抢救出安吉拉一案的卷宗,以至于自己被烧成重伤,则完成了行动上的救赎。不止于此,走出创伤怪圈的迪克森尽管已被警局解职,却主动担起了寻找凶手、维护正义的责任,他在酒吧听闻有人吹嘘干过与安吉拉类似的强奸案,便机智地记下他们的车牌号,又挑衅吹嘘者,引发打斗,并借机取得了嫌犯的DNA。当他遭到疯狂的踢打报复而倒下时,迪克森彻底洗去了“恶警”之罪,人性得到升华。

《三块广告牌》电影剧照

围绕广告牌事件,电影贯穿着激烈的戏剧冲突,由创伤导致的愤怒和怨恨情绪是推动故事进展的动力。当冲突达到顶峰而又无解的时候,威洛比选择离去,又促成新一轮的叙事动力。威洛比始终以他的道德感、责任心、直面问题的勇气、爱意和宽恕去化解人们心中的积怨。这也是导演企图给出的走出创伤怪圈的可行性途径。广告商瑞德选择原谅烧成重伤的迪克森,在病房里给他递上一杯橙汁而达成了和解。米尔德丽德得知前夫纵火烧了广告牌,举起的酒瓶却没有落到他头上,而在善意相告时,二人达成了和解。因为威洛比警长的努力,米尔德丽德也与其达成了和解。当迪克森与米尔德丽德驾车去爱达荷州寻找嫌犯途中,得知烧伤自己的正是身边的“广告牌女士”,他却淡淡回应,二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他们从电影开头的敌手转变成了一个战壕里的“兄弟”。

此时,电影主题曲响起:

听到了你流利的歌唱,

听到了你夏雨时的啼哭,……

好听的歌和好看的地方,

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

好听的歌和俊美的笑脸,

告诉我他们笑声的含义。

或许案件最终仍是无解的,或许广告牌仍会长久矗立在小镇,但相信人们为创伤和愤怒付出代价之后,达成了彼此的和解,人性之光也得以复照。创伤或许难以消除,但是愤怒可以平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