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关羽之死是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手制造的冤案,这个观点屡屡被人提及,至今仍争论不绝。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章太炎《訄书》中的《正葛》一文,后来人们关于此事的所有看法,基本没有超出章太炎此文。所以,要回答刘备、诸葛亮为什么借他人之手杀关羽,或者说有没有借他人之手杀关羽,就得分析一下章太炎的这篇文章。

一、章太炎《正葛》的主要观点

章太炎认为,关羽之死是刘备、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造成的,其中诸葛亮的意见占主导。在章太炎看来,诸葛亮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为避免集团内部可能发生的内讧,会不惜一切手段消除这些隐患,而关羽正是蜀汉未来的“隐患”。

综合起来,章太炎认为诸葛亮是杀关羽的“罪魁祸首”,理由有以下几条:

第一,关羽危难之时,诸葛亮没有派兵相助。章太炎认为“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意思是,不明白的人讥笑诸葛亮没有远见,而有的人则用诸葛亮想借失败问罪关羽来解释,这些说法是讲不通的。章太炎什么认为讲不通?因为诸葛亮见识卓群,不会看不到关羽面临危机,以上都不是不发兵的理由。

章太炎认为,诸葛亮不去救关羽的真实理由是,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压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也就是关羽已经成为“虎臣”,不好领导,所以才决心除掉他。

第二,诸葛亮曾用同样的理由除掉了刘封。对于刘封,章太炎认为“葛氏特以刚猛难任,不可用于易世,劝先主除之。是杀之以罪,杀之之情则不以其罪也”,既然刘封因易代之后不可控制而应清除,那么关羽也一样。

第三,诸葛亮年轻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诗讲的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核心是假借他人之手除掉政治对手,诸葛亮早就对此道十分谙熟,对于可能构成政治隐患的人,无论是谁都不会手软。章太炎后来还说:“诸葛治蜀,赏信必罚,彭漾、李严皆纵横之魁杰,故漾诛而严流。”

二、章太炎观点值得商榷之处

章太炎提出了诸葛亮借他人之手除掉关羽的结论,这个观点的确很惊竦,但论据及推理过程却相当勉强。

说诸葛亮没有出兵救关羽,看起来似乎是事实,但这里有客观原因,章太炎却没有仔细去分析。关羽突然北伐,刘备当时从汉中刚刚返回成都,一切都在仓促之间,而关羽北伐前期势如破竹,并无危机,后来因孙权发难而突然兵败,一切都来不及反应,千里之外的成都更无法对关羽施以援手。

说诸葛亮除刘封,这也是事实,但诸葛亮的确也有充足的理由,所以能说服刘备。关羽不同于刘封,不会从血统上对刘禅形成挑战,“尾大不掉”只是猜测,以关羽对刘备的感情,这种可能性非常小,诸葛亮不会因此而有杀关羽的念头,即使诸葛亮有,刘备也难以同意。

最重要的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关羽,势必付出失去荆州的代价,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不会有这种疯狂的念头。对刘备来说,失去荆州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对诸葛亮来说,这个代价不仅大,而且意味着痛苦和牺牲,诸葛亮有许多亲友仍在荆州,难道为了一个关羽就果断地放弃他们吗?

三、章太炎写《正葛》的历史背景

章太炎的《正葛》一文充满了猜测的成分,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然而,章太炎是著名的学者,史学方面的造诣也十分深厚,他为什么抛出了一个并不靠谱的观点呢?

载有《正葛》一文的《訄书》初刻于1900年,此时中国正处在风云激荡之时。章太炎不仅是著名学者,更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他27岁告别诂经精舍,投身于改良和革命活动,此后多次坐牢和流亡。

章太炎投身革命的年龄正好与诸葛亮出山的年龄一样,都是27岁,诂经精舍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隆中的草庐,所以章太炎对诸葛亮有着特别的关注。只是,章太炎年轻时对诸葛亮多持批评态度,他写的《正葛》,目的其实是以古讽今,想表达的是,有些人为了巩固政权可以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其做法是值得批判的。

这一阶段的章太炎对黄兴等革命者就多有批评,对袁世凯则充满好感,章太炎的这种思想,核心在于对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认识,《正葛》一文抛出的惊世之论,发泄的是章太炎对当时混乱政治形势的愤懑之情。

四、章太炎对自己观点的修正

《訄书》出版15年后的1915年,章太炎对该书做了较大修正,改名为《检论》重新出版,其中《正葛》一文是章太炎重点修正的一篇文章。

在修订这篇文章时,章太炎一开始想把《正葛》改名为《评葛》,后来又觉得不合适,遂改为《议葛》,快要出版时,他又改为《思葛》,从这些改动中可以看出,章太炎对诸葛亮的看法不断在发生改变。

就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手杀关羽的观点,章太炎进行了认真反思,他说:“少时所称云尔,晚涉季世,益窥古人用心”,承认自己当初阅历不够,臆猜了古人。章太炎认为,关羽虽然未能较好地落实蜀吴联盟,但“其才可辅而用也”,刘备、诸葛亮没有除掉他的理由。

章太炎早年对诸葛亮多有批评,这时也修正了看法,他说:“武侯本布衣诸生,规在救民”,还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得到人民支持的,章太炎说诸葛亮“ 始出斜谷, 则三郡响应 ,屯田渭滨 ,而百姓按堵,其以抚和黎庶 ,远倾敌国,道至弘矣。”

章太炎年轻时抛出了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手杀关羽的不成熟观点,但他又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彻底修正。今人应该学习章太炎这种严谨求学、自我批判的治学精神,而不是乱引他的那些并不成熟的观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