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展展覽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道)11月10日晚19:00,在嘹亮的《金沙江號子》表演中,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省文物局指導,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中共宜賓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宜賓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支持,成都博物館、宜賓市博物院承辦的展覽《雙城記:成都·宜賓》的開幕儀式在成都博物館一樓召開。

自古以來,成都就是一座因水而起的城市,江水潤澤天府,成都日漸繁榮。戰國時期李冰爲蜀郡守,興修水利,疏通岷江水道,穿二江雙過郡下,成都得舟楫之利,可直下宜賓,泛舟長江。作爲川南政治、軍事重鎮,宜賓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兩座城因水而生的城市,在岷江和長江的滋養下,讓兩座城市蘊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並且在很多方面頗有共同之處。

據執行策展人朱寒冰介紹,作爲南絲綢之路重要組成的滇蜀古道上,來來往往,交匯着世界各地的新鮮故事。成都由此成爲南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在這條苦難與輝煌交匯的道路上,蜀地的蜀錦、鐵器、漆器等遠銷異地,象牙、海貝等異域之物也匯聚成都。中外使臣往返蜀道溝通中原與外域,各地文化交流碰撞,共同推動着世界文明的進程。此次將展出的海獸葡萄紋銅鏡一般,就傳遞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多重信息。

而到了宋代,蜀地溝通雲南、青海、西藏、甘肅的古道上茶馬貿易興盛,官方、民間商業貿易絡繹不絕。到了明清時期,其規模遠超宋代。茶馬貿易促進了宋代同四川地區兄弟民族的友好關係,並且刺激了蜀地茶葉的生產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這時,宜賓各地也大力發展茶業,用以換取馬匹、鹽及其他日用品,形成了專門的“買馬場”和“茶馬交易市場”。茶馬古道以商品貿易的形式將文化呈現,世界因此勾連。古道上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座廟宇鐫刻着趕馬人的奮鬥、悲歡,也同樣也記錄着各地文化傳播、涵化、變遷的歷程,至今呈現了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

“成都和宜賓在文脈的延續上也極爲相似,我們希望通過雙城展讓兩地的文化更加順暢。”宜賓市博物院院長羅培紅表示。

蜀地自古學風興盛,有文翁石室、周公禮殿、石壁九經之勝,名家輩出,文章驚世。經學、文學、醫學、史學成就斐然。漢代已堪與齊魯相埓,唐宋更有“自古詩人皆入蜀”之謂。宋代儒學中,以“三蘇”爲代表的蜀學堪與與新學、理學相擷。明清時期,以楊升庵、費密、劉沅等爲代表的蜀學成就斐然。

到了抗戰時期,國家文化教育西遷,東部大專院校與高等研究機構泰半留駐西蜀。其時國內四大文化中心,成都、宜賓即據其二。華西壩與李莊羣英畢集,教育科研,盛極一時,中華文脈存續不絕。

那時候的華西壩,不僅有大廈,也有大師。陳寅恪、蕭公權、錢穆、梁漱溟、吳宓等在這裏上演真實版《無問西東》,展現出中國教育美好韶華與幾代知識分子的錚錚風骨。彼時的李莊,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云集,成爲抗戰時期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等留駐李莊達六年之久。本次展出的民國三十四年同濟大學感贈羅南陔木牌更是將抗戰時期同濟大學與李莊的淵源娓娓道來。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2月24日,展出兩地文物107件套,其中有多件文物頗有特色,值得一看。

如宜賓市博物院藏的建初四年朱提造雙魚銅洗,銅洗外壁雙輔首銜環,內底雙魚紋,中題銘文“建初四年朱提造作”八字。這件器物,見證了東漢時朱提其地銅器冶煉鑄造業的發達。還有高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藏的半兩錢範。錢範,也就是鑄錢的模。這件錢範爲砂岩質,正面存陰刻錢模7行28枚(殘3枚)。有鑄銅痕跡,爲實用鑄錢子範。錢範爲大鑄口“分流直鑄式”;範內錢直徑約3釐米、穿寬0.7釐米,爲小穿大半兩錢。《史記·西南夷列傳》:“始楚威王時,……,略巴、蜀黔中以西。……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高縣爲秦“五尺道”與漢“南夷道”必經之地。此半兩錢範,當是秦漢開發西南地區的遺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