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征高句丽弄得国破身亡,唐太宗李世民为何重蹈覆辙

征伐高句丽

隋唐时期是我国中原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两个王朝均大规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杨广三次攻打高句丽,劳民伤财,统治崩溃,弄得国破身亡,那么作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也重蹈覆辙,到底有何血海深仇,让中原王朝非要灭之而后快?

一、高句丽历史上时常侵扰中原

汉四郡

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汉四郡,对朝鲜半岛进行统治。

在东汉时期,我国的东北的辽东郡有一支高句丽族,建立了高丽王国,古代管那里叫辽东。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中原战乱,高句丽趁机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割据,此时的高句丽在好太王的统治下,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高句丽出征

第一次与中原王朝的正面冲突便是曹魏时期,高句丽人看中原混战,开始动了侵占辽东和汉四郡心思,联魏攻辽东,却又突然偷袭曹魏政权辽东西部地区,后魏国东征,这一战差点灭了高句丽。

第二次大规模的对高句丽的远征,就发生在隋朝,高句丽不服中原王朝统治,派兵攻辽西,骚扰边境,引发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二、高句丽对唐朝如芒在背

在隋朝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在不断扩充疆土,不断挑唆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乱。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度。

长城遗址

高句丽还实施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工程,用十六年的时间在东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 南至大海修了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作为屏障,以此作为对抗唐军的本钱。

高句丽野心勃勃

公元六七世纪的高句丽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小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已具备与唐朝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

高句丽欲独霸整个东亚之心久矣。唐太宗总结:“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李世民也想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大举讨伐之,以防给子孙后世留下遗患。

三、中原臣民对高句丽恨之入骨

京观

隋朝几度在高丽的惨重失败,前后几十万中国士兵倒在了辽东大地上,高句丽将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公元631年,李世民派广州司马长孙师进入高丽,毁掉这个京观,将中国将士的尸骨一一收殓安葬。

国恨家仇

李世民说了这么一段话:“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而后来征高丽的诏令一下,立刻有数以千计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的志愿者要求参军报国,这些人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可见唐朝自上而下都没有忘记收复故土报仇雪恨,这土地上的每一寸上都浸满了中原人的鲜血!

四、征讨高句丽的时机合适

高句丽打新罗

第一,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为了维护权威,唐朝派人调停却遭到拒绝,不得不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属于正义战争。

贞观之治

第二,贞观年间,唐朝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打败薛延陀汗国,四夷臣服,国盛民强,国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道路,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影响的,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更是名副其实的霸主。

第三,唐朝当时已做好前期战争准备,并派使臣前往高句丽侦查地形地貌、天气水文、风土人情等情报,为大军开进做好一切前期侦查工作。

五、后记

公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六军,征讨高句丽政权,从而揭开唐朝与高句丽长达23年的战争。虽然,征讨未取得全面胜利,但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唐高宗消灭高句丽。

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罗唐战争后,新罗再次长期臣服于唐朝,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