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有了《资治通鉴》,则从三家分晋到宋取代后周之前,就有了导读性著作,一千多年历史中的大事件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许多是成体系的分析,事件完整性绝非《二十四史》可比。赵曙仅仅在位四年,刚继位不久,就生了一段病,期间,曹太后实际执政。

欢迎小朋友们查看小童说星座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老好人宋仁宗一辈子,女人没少搞,临了却没能落下个接班人。
不过,仁宗赵祯倒也不是没有生育能力。苗贵妃给他生了个儿子,但2岁就夭折了。俞德妃也给他生了个儿子,刚出生就夭折。朱才人又给他生了个儿子,活得最长,活到3岁。
赵祯也是个苦命人,连丧幼子,还不如没有生育能力,唉!
而对于帝国,却必须有个接班人。于是,赵祯选中了赵曙,也就是本文的主角,英宗皇帝。
赵曙,原名赵宗实,是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太宗第四子赵元份的亲孙子。父亲赵允让,则是赵元份的第三子。
那么,赵曙跟仁宗赵祯的真实关系就是:赵祯是赵曙的堂叔。
前文说了,仁宗不是没有生育能力,所以本质上,赵曙只是个备胎。他很早就被接进宫作为赵祯的养子培养,但在赵祯有了亲儿子之后,又被送出宫;当仁宗的儿子连续夭折之后,才终于正式被立为皇子,还不是皇太子。
而赵曙也有备胎的觉悟。公元1062年八月,赵曙正式被立为皇子进宫前,他还交代家里人,“谨守吾舍,上有适嗣,吾归矣。”而在被立为皇子前,他也多次推辞中央任命的官职。
赵曙很有政治敏感性,他知道储君难做,备胎储君更难做,所以极其谦退低调。
1063年,仁宗皇帝驾崩。曹皇后发布遗诏,赵曙正式继皇帝位。
赵曙仅仅在位四年,刚继位不久,就生了一段病,期间,曹太后实际执政。
后来赵曙病愈,曹太后还政,但随后赵曙下诏:“皇太后称圣旨,出入仪卫如章献太后故事。”
章献太后就是宋真宗的刘皇后,宋仁宗前11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
也就是说,即便英宗赵曙病愈,曹太后仍然实际把控朝政。
所以,基本上在位仅仅四年的赵曙,即便有什么大的抱负,也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施政纲领推行下去。
事实上也如此。曹太后还政后,赵曙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更大臣们掰扯该给亲爹赵允让什么名分。这有点类似明朝嘉靖朝的大礼议事件。最终,县官不如现管,就像嘉靖赢了一样,赵曙也赢了,只是嘉靖杀了很多人,赵曙就文明多了。
但这时候已经是英宗三年正月,一年后,公元1067年,也是正月,赵曙就驾崩了。
总结起来,赵曙当皇帝这四年,就做成了这一件事儿,史称“濮议事件”。
这皇帝当得挺没劲,是不是?
但就在赵曙驾崩的前一年,也就是1066年,他命司马光命设局专修《资治通鉴》,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资治通鉴》最终是司马光主持编纂完成的,但项目是由赵曙批准的。
后来,《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赵曙也功不可没。
关于《资治通鉴》的重大意义不细说,就讲讲我读史的一个重要体会。
《资治通鉴》可为《二十四史》之纲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史子集,汗牛充栋。史学著作,不计其数,要学习,从哪里着手?二十四史?前四史直接啃可能还好,《宋史》、《明史》啃起来,初学者绝对会怀疑人生。
而有了《资治通鉴》,则从三家分晋到宋取代后周之前,就有了导读性著作,一千多年历史中的大事件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许多是成体系的分析,事件完整性绝非《二十四史》可比。
在通读《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再按图索骥去《二十四史》里找相关人物的传记,就打开了读《二十四史》的突破口。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司马公的《资治通鉴》只写到后周。
所以,宋、辽、金、元、明,可能还得硬啃?那倒也不必。宋、辽、金可以看《续资治通鉴》,明那不是有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了嘛!
至于《元史》,一共也就210卷,硬啃也不费什么劲了。但我还有个建议,可以找找现当代元史专家们的著作先看看。包括其他朝代,读完《资治通鉴》,也不必非得碰《二十四史》,看看相关朝代的专家专著,收获绝对会很大。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