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衆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將皇權推上頂峯的一個朝代。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清朝一共存在296年,共傳十二帝。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辛亥革命”爆發後,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溥儀的名義,於1912年2月12日頒佈退位詔書,清朝就此宣告滅亡。
▲紫禁城掠影 說起來,清朝的滅亡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其他朝代滅亡時,往往都是京城被攻破、皇帝死去或投降,一些皇室宗親或封疆大吏、武將則擁兵自立或割據一方,直到最終歸於新朝。至於清朝,在歐洲列強的欺壓之下,已經“國不將國”。苟延殘喘幾十年後,武昌義旗一舉,各省紛紛通電獨立,朝廷所能掌控的區域幾乎就只剩下一個紫禁城。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時,清廷上下一片混亂,最終以溥儀的名義下發《罪己詔》,並派陸軍大臣廕昌率北洋軍隊兩鎮南下。
▲末代皇帝溥儀劇照 由於局勢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各國公使一致要求清廷啓用袁世凱。於是,在家“養病”的袁世凱被任命爲湖廣總督,率軍南下平叛。11月2日,袁世凱攻下漢口之後便不再繼續平叛,帶着親兵衛隊返回北京,掌握了朝中大權。當時,南方各省都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清朝統治,北方省份在袁世凱北洋軍的掌控下,倒是相安無事,但是那些省份實質上已經不受清廷號令。面對袁世凱掌控北洋軍和數個省份的現實,以孫中山爲代表的革命力量只能妥協,承諾只要袁世凱推翻清朝並讓溥儀退位,就推舉他爲中華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民國時期劇照 袁世凱於是一邊向清廷進行恐嚇施壓,一邊又提出豐厚的條件,迫使清廷妥協。最終,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頒佈《退位詔書》,清朝正式宣告滅亡。從某種程度而言,封建制度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因此,當溥儀成年並歷經世事沉浮後,他對推翻帝制的孫中山並無恨意,對於曾逼迫他退位的袁世凱也態度平淡。畢竟,袁世凱當年大手一揮,將他供養得舒舒服服,在他被馮玉祥趕出北京時,想來一定是非常想念袁世凱的。
▲“東陵大盜”孫殿英劇照 嚴格地說,溥儀最恨的人是奉系軍閥孫殿英,兩人之間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軍閥孫殿英率以軍事演習爲藉口,率領大量士兵進入清東陵,先是用炸藥將慈禧的墳墓炸開,將裏面所有的陪葬品都洗劫一空,隨後又前往乾隆皇帝裕陵,將大量珍寶都打包帶走。因此,他獲得了“東陵大盜”的頭銜,按照盜取寶物的價值計算,他是近代第一大盜。孫殿英在兩次盜掘中,獲得無數堪稱國寶的寶物,比如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乾隆皇帝留下的九龍寶劍等,個個價值連城。
▲裕陵地宮中的乾隆皇帝棺槨 此次盜墓行動,對於孫殿英來講,不過是爲了獲取錢財以擴充軍隊。然而對於溥儀而言,這就不是金錢和寶物的問題。中國文化首重孝道,自己落了面子沒事,但是不能不尊重祖先,孫殿英掘開溥儀的祖墳,那就是不共戴天之仇。事實上,在東陵被盜一事見諸報端後,溥儀和清朝遺老都大感震驚,怒火中燒的溥儀更是恨不得生啖其肉。溥儀公開致電國民政府,要求嚴懲孫殿英。然而由於孫殿英用盜來的珠寶上下打點,最終此事不了了之。據溥儀晚年親口所述,他一生最恨的人就是孫殿英,讓他覺得一生中最恥辱的事,不是自己被趕出紫禁城,而是清東陵被孫殿英盜掘。當然換做任何人,對於孫殿英恐怕都無法原諒。 參考資料:

《我的前半生》《孫殿英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