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講述·雲南電信人的故事

第八十四回:我只是盡了自己的職責

講述者:楊躍寬

人物簡介:楊躍寬,1931年3月生,四川會東人,1954年參加工作,1959年榮獲“雲南省先進工作者”稱號,1986年9月退休。

楊躍寬

我是四川省會東縣人,1954年參加工作。從參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昭通巧家縣從事郵電機線維護工作。不論是搞工程還是做維護,都全力以赴地做實做好,從不推辭。

成立巧家郵電局時,維護巧家全縣機線的有我、王壽昌(音)、楊發炎(音)以及老田。以前,我們每月要出勤26天,還必須出滿勤。每天都在線路上,挑着30多斤重的工具,一棵電杆、一檔線地檢查。當天趕不回來的,就在農戶家借宿。喫的,就拿出自己帶的洋芋,在農戶家燒着喫,或在農戶家喫。

楊躍寬參加省勞模表彰會合影

在大躍進時期,維護郵電機線的三個同志,一個被抽出去搞會戰,一個巡檢線路,另一個收、發郵件和守總機。1958年時,我在蕎麥地工作,白天除了收發郵件外,還要幫供銷社代售商品,這叫大協作;晚上,來打電話的排成隊,基本上是不能睡覺的。實在困得不行時,撥通電話後,就爬在總機旁打個盹。前面打完電話的叫醒我後,我再給下一個打電話的服務。那段時間,來打電話等候的同志都是白天忙工作,晚上來打電話,個個都特困,靠着、站着、蹲着打瞌睡的隨處可見。

當時,只要安排了,我們是不管難幹不難幹,都要幹。干與不幹是態度問題,幹好幹壞是水平問題。科學的東西,做不得任何虛假。記得開載波線時,一直開不了,一查是線路旁的竹林,有一片樹葉搭在了線上。在維護大巖洞線路時,冬天要打凌,不然通話聲音就“嚓嚓”的有雜音。

搞工程建設時,每天6點多起牀,7點鐘要到工作地點。以前搞工作,完全是靠人力。工具和木擔只能挑着、木杆要扛着。木杆是非常重的,你想,頭一天砍的木杆,第二天就要栽到指定的位置,一棵八尺木杆有五、六百斤重。除了工具和通信杆線要肩扛外,還要揹着口糧——洋芋。當時有農戶告訴我們,將洋芋埋在草坪地下,他們燒完草後,洋芋也就熟了。這個意見,讓我們既節約了時間,又喫上了熱乎乎的洋芋。

楊躍寬參加座談會合影

印象深的是搞小河到紅山的線路工程,買不着菜喫,只好在農戶家去找。農戶告訴我,僅剩的一點爛菜葉都拿去餵馬了。我說沒事,我去馬槽裏找點。於是就到馬槽裏將馬喫剩的菜葉做了一個湯給大家喫。

還有一件事印象也特別深,就是從事崇溪至雙河的工程。巧家的太陽火辣辣的,氣溫高達40多度,人曬得漆黑是小事,在收“飛河線”(近300米的大飛檔,跨河)時,鐵線兩頭因溫度較高被拉長了,但中間的線就是收不起來。後期,在缺材料時,我想法與四川寧南郵電局聯繫,得到他們的大力扶持,徒步走到四川寧南,將材料挑了回來,保證了工期。

1959年4月底,我還在蕎麥地工作時接到巧家縣的通知,要我回縣。我急忙搭上馬車往回趕。到縣後才知道是去昆明參加先進的表彰會。當年的“五一節”都是在昆明過的。

1986年9月退休後,我又在單位幹了三年。

總的來說,幹了幾十年的工作,我的工作沒幹好,只是盡了自己的職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