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由於使命任務、科技與經濟實力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其作戰力量現代化轉型與進程既有共同遵循的普遍規律,又體現出鮮明的特性。就如美俄兩國,其在軍事戰略需求、軍隊組織形態和作戰理論創新等多方面呈現出各自鮮明的特徵——

美陸軍已經形成面向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指揮體制,俄陸軍以軍區爲基礎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初步確立 美、俄陸軍作戰力量結構轉型後,強化了軍、師(集團軍)擔任戰役戰術指揮機構的專業性,增強了履行聯合作戰地面部隊司令部的能力,甚至可轉變爲聯合部隊司令部,面向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指揮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美陸軍結構轉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軍、師司令部脫離了傳統上與所屬戰鬥部隊的隸屬關係,成爲專業的指揮機構,能更爲靈活地適應不同規模聯合作戰對作戰力量指揮控制的需要。軍(師)司令部均是由基本指揮所、機動指揮組、戰術指揮所和司令部營組成的完備指揮機構。旅級指揮機構在建制上擁有完備的指揮模塊,增強了在聯合作戰中,指揮協調多兵種作戰力量的能力。旅戰鬥隊的指揮機構在建制上設有作戰、情報、計劃、火力支援與防護、運動與機動等功能模塊,戰時可編組指揮組、戰術指揮所、基本指揮所及後方指揮所,擁有對所屬諸兵種作戰力量全部的指揮、控制與管理職能。火力旅作爲火力司令部,既可調用陸軍的野戰炮兵火力,也可調用作戰飛機與艦炮火力,還可調用特種作戰和電子戰力量,以完成陸軍和聯合部隊所要求的殺傷和非殺傷性火力戰任務;它還擁有全方位的立體偵察資源,既可使用建制內的“影子200”、“大烏鴉”戰術偵察無人機與炮位雷達,也可直接控制陸軍戰鬥航空旅的“灰鷹”增程多用途無人機,還可從空軍“聯合星”機載雷達等其他資源獲取戰場信息,以保障其在偵察、指揮、打擊和毀傷評估的全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 俄陸軍的“新面貌”改革取消了師、團的建制,指揮體制由“軍區-集團軍-師-團”四級調整爲“聯合戰略司令部(軍區)-戰役司令部(集團軍)-戰術兵團(旅)”三級,初步確立了以軍區爲基礎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海空軍的軍種指揮權基本被剝奪,海空軍司令部也被大大壓縮。戰役司令部在戰時依託集團軍指揮機關成立,統轄作戰區域內所有參戰部隊,“新面貌”旅可根據作戰需要實施跨區機動,臨時隸屬於相應的戰役司令部,提高了指揮員對戰場局勢變化的掌控能力。 美軍以信息網絡建設爲抓手,推動陸軍裝備持續現代化;俄軍大批量換裝,改變了俄格衝突中陸軍裝備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的舊面貌 裝備現代化是陸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着眼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要求,以信息網絡爲紐帶,以功能性武器系統爲要素,構建動態開放、持續性發展的新型陸軍裝備體系,成爲推動陸軍作戰能力躍升的根本動力。轉型後,美、俄陸軍作戰力量的裝備體系既包含對原有裝備的升級改造,也有相當一部分含有更高水平信息化和機械化新質的全新裝備,推動了裝備戰鬥力的整體進步。 近10年來,美國陸軍在推廣應用數字化部隊建設成果的同時,在未來戰鬥系統的體系框架下發展了多個項目,包括先進的平臺、智能彈藥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等。 在裝備升級方面,數字化改造後的M109A6自行榴彈炮、M270A1/ M142多管火箭炮、AH-64D攻擊直升機、M1A2 SEPv2坦克以及新研製的M777A2超輕型榴彈炮等主戰武器系統的殺傷性、機動性、可靠性和防護性普遍增強。 其中,M1A2坦克採用了FBCB2(FBCB2是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等航天系統與地面及空中通信系統、圖像獲取系統集成的一體化系統——編者注)和車際信息系統等指揮控制系統軟件、戰術通信接口組件、改進型電子組件接口(包括改進的語音合成器、裝填手遙控顯示器接口)、改進的彩色直平顯示器和數字化地圖、大容量存儲器、嵌入式乘員操作盤和GPS,後期的M1A2 SEPv2坦克又加裝了第二代前視紅外夜視儀、車長獨立熱觀測儀、車載故障診斷系統、可運行共用操作環境的開放式操作系統、熱管理系統和通用遙控武器站等數字化設備,最大探測距離達6.8km,可有效識別和摧毀4km距離內的目標。 2005年2月,美陸軍M1A2 SEPv2主戰坦克和M2A3履帶式步戰車組合大批量交付部隊,陸續裝備了第2步兵師第1旅、第1裝甲師第2旅和第3步兵師,2012年又相繼裝備了第4機步師第1旅戰鬥隊、第1步兵師第2旅戰鬥隊等作戰部隊,2013年完成對老式M1A1坦克和M2A2步戰車的全面更換。 在新型裝備方面,新一代信息系統裝備、精確制導彈藥和單兵作戰系統,已分階段列裝部隊。儘管未來戰鬥系統被整體中止,多種有人地面車輛和智能彈藥項目也被削減下馬,但其指揮控制系統和信息網絡的關鍵技術和主要項目已轉移並仍持續快速發展,未來指揮所、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以及部分小型無人操控平臺已相繼列裝。其中,未來指揮所模塊具有在同一戰術環境下,爲不同級別指揮機構制定決策、編制任務計劃和實施指揮控制等功能,已成爲美陸軍作戰指揮系統實現互操作的共用軟件。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可在2小時內建立起完整的旅級通信骨幹網絡,增強陸軍部隊指揮機構的快停通和直達連級分隊的動中通能力。RQ-11B “大烏鴉”無人機可單兵攜行和手拋發射,現已大量裝備部隊,能夠實施電子光學和紅外偵察,解決了排級分隊的情報獲取問題。 此外,M395精確制導迫擊炮彈、M982“神劍”精確制導炮彈、制導火箭彈、增強型制導火箭彈和陸軍戰術導彈相繼研製成功,爲形成300km範圍內精確打擊體系奠定基礎。第三代夜視眼鏡、頭盔傳感器、單兵槍聲定位器、新型凱夫拉防護服和外骨骼機器人等裝備開始列裝部隊,顯著增強了單兵的綜合作戰與生存能力。 近年來,俄陸軍成建制成系列地換裝了新式武器裝備和指揮自動化系統、通信與偵察系統,改變了俄格衝突中裝備的落後面貌。俄陸軍通過“秋季-2009”、“東方-2010”、“中央-2011”和“高加索-2012”等年度系列戰役戰略演習,全面檢驗和推動新的編制結構下裝備戰鬥力的生成。 一是主戰裝備升級換代,綜合性能大幅提升。俄陸軍作戰力量普遍換裝了T-90系列坦克和BMP-3步戰車,新裝備了戰術無人機、自動化信息處理和未來單兵作戰系統。導彈兵、炮兵部隊部署了“圓點-Y”、“伊斯坎德爾-M”型戰役戰術導彈、“龍捲風”火箭炮和“姆斯塔-S”自行榴彈炮。防空兵裝備了S-300V4、“山毛櫸”、“道爾”防空導彈和“通古斯卡”、“鎧甲-S”彈炮一體防空系統,具有較強的反飛機和反巡航導彈作戰能力。山地旅還裝備了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米-28N和專門用於山地作戰的卡-52攻擊直升機。 最新改進的T-90MS“塔吉爾”坦克代表了T-90系列坦克改進的方向,配裝2A46M-5型滑膛炮,射擊精度提高15~20%,從實質上增強了火力毀傷性;現代化車載火控系統實現了與戰術指揮信息系統的一體化;“化石”第三代模塊化爆炸反應裝甲,能夠抵禦大多數反坦克武器的毀傷。新裝備的“伊斯坎德爾-M”地地戰役戰術導彈採用複合制導方式,使用衛星導航系統時精度在30m以內,使用光學導引頭時精度可以達到米級。 二是基本形成從戰略戰役層級到戰術層級的統一信息空間能力。俄陸軍開始列裝“星座-M”戰術級指揮自動化系統,將指揮自動化、導航定位、數字化無線通信融入一體,實現了各武器平臺和移動指揮所各指揮席位的互連互通。“曙光”C4I系統能夠在野戰條件下運行平穩,實現了“星座-M”戰術級與“金合歡”戰略戰役級系統之間的無縫對接。 三是增強了信息主導下的火力打擊能力。俄陸軍作戰力量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顯著增強,傳統炮兵火力打擊精度明顯提高。摩步旅“姆斯塔-S”152榴彈炮營的“偵察-火力綜合體”在演習中發揮了較大作用,該單元可以利用作爲“星座-M”子系統的“偵察信息的綜合處理站”,完成各種來源情報信息自動蒐集和綜合處理工作,實時形成戰場態勢圖,顯示目標運動軌跡和火力打擊效果,做到對所有目標座標全程自動監控,使炮兵火力打擊實際偏差值控制在30m以內。近來,俄陸軍還在利用衛星制導的技術體制,研製改進型遠程制導火箭彈,將使“旋風”多管火箭炮的有效射程達到200km。 美俄陸軍確立了旅戰鬥隊爲基本作戰單位的力量結構,正在依據部隊現狀和戰略需求進一步調整完善 基本作戰單位是陸軍參加聯合作戰力量體系的骨幹。美俄陸軍均以諸兵種合成的旅戰鬥隊作爲運用的基本單位,具有較強的綜合作戰能力,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從戰略戰役層面向戰術層次不斷延伸的要求。 美陸軍的3種旅戰鬥隊均採用諸兵種合成的編制模式。其中,戰鬥單位通常由2~3個裝甲與機步合成營或步兵營組成,是旅戰鬥隊的核心戰鬥力量;戰鬥支援單位則通常由偵察營、炮兵營、軍事情報連、通信連、反坦克連、工兵連組成,包括了美軍絕大部分戰鬥支援兵種,具備較強的戰鬥支援能力;戰鬥勤務支援單位是由維修連、補給連、醫療連和前方支援連組成的支援營充任。 旅戰鬥隊具有較強的多兵種指揮控制、作戰地域全縱深立體偵察、通信骨幹網快速構建、多樣化地面突擊、靈活火力打擊以及獨立建制單位持續作戰等能力,可滿足多種作戰環境和不同強度作戰行動的需要。從某種程度講,旅戰鬥隊具備了師的編制特徵,綜合戰鬥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美軍計劃,2020年前,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陸軍分佈式通用地面站、聯合作戰指揮-平臺等信息系統裝備實現普遍列裝,將進一步提高旅戰鬥隊對戰場行動的控制能力。空地無人平臺和武裝偵察直升機的升級將提高旅戰鬥隊的環境探測、目標偵察和武裝反應能力。地面戰鬥車輛的現代化項目將提高乘車步兵在全譜系衝突中的機動和防護能力。 美陸軍正在依據《陸軍現代化計劃2012》對陸軍裝備現代化水平的預期,設計新的“2020旅戰鬥隊”編成結構,主要滿足實施“登陸-打擊-搶佔-投送”行動,達成反“區域拒止”企圖的要求。在現行重型旅戰鬥隊編制的基礎上,“2020旅戰鬥隊”的設計方案計劃增加1個步兵營和1個混編直升機中隊。其混編直升機中隊將由1個攻擊直升機連、2個運輸直升機連、1個偵察直升機連和1個無人直升機連編成,以增強旅戰鬥隊空中偵察與垂直機動能力以及實施攻擊的速度、精度與殺傷性,便於在早期進入行動中實施空降、空中突擊和兩棲作戰等行動。 俄羅斯方面,“新面貌”改革徹底解決了俄陸軍以往作戰力量數量規模龐大,常備力量比例低的歷史遺留問題。陸軍員額由140萬減至27萬多,但整體戰備水平大幅提高,適應現代戰爭快速機動、多兵種聯動的要求。 俄陸軍的旅由師“拆分”而成,新組建的坦克、摩步和山地等“新面貌”合成旅成爲基本戰術兵團,編成中包含了強大的地空火力支援、防空、偵察技術與後勤保障力量。摩步旅的炮兵防空兵分隊與合成作戰分隊之比達到6:4,坦克旅的比例爲4:4。戰時組建營級戰術羣作爲基本單元,除加強迫擊炮、榴彈發射器和工程工兵分隊外,還增加偵察、反坦克、通信、保障和技術維護力量,具備較強的攻防作戰和戰術重組能力。營級戰術羣可在獨立方向上沒有清晰戰線的情況下,自主、機動地遂行作戰行動,既能實施傳統作戰,又能對付非正規武裝,較好地適應了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的需求。俄軍前總參謀長馬卡羅夫稱,這種“自給自足的機動營”,即使沒有配屬上級的兵力兵器,也能“獨立地在相當遠的距離上遂行任務”,而原來的團即使傾全力也只能臨時組建1個這樣的營。

不足之處是,“新面貌旅”主要由傳統作戰師壓縮而來,旅級指揮力量難以滿足指揮幅度增大的要求。例如,摩步旅建制內就編有包括10個戰鬥單元(3個摩步營、1個坦克營、2個自行榴彈炮營、1個火箭炮營、1個反坦克炮營、1個防空導彈營和1個高炮營)在內的15個營級單位。在“東方-2010”和“中央-2011”等演習中暴露出,合成旅指揮幅度過大、指揮功能弱、協同混亂等問題。爲了更好地滿足多種任務的能力需求,俄陸軍計劃以發展中的系列新型作戰平臺爲骨幹,組建模塊化的“重型”、“中型”和“輕型”合成旅。2013年2月,俄新任國防部長紹伊古簽署了關於將塔曼摩步旅和坎傑米洛夫坦克旅恢復師級編制的相關文件,俄國防部也在研究將其他摩步旅重新改回師,並在營的基礎上重新組建團的可能性。這反映出,俄陸軍改革尚處於作戰力量現代化的起步階段,正在繼續探索解決組織結構與裝備現代化矛盾的更優方案,也說明俄作戰力量現代化進程的波動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