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學生而言,學好英語不僅能夠順利實現考試通關,還能開拓國際視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瞭解。那麼,英語教育從業者需要具備怎樣的格局觀才能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的公民”呢?

7月21日上午,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梅德明就“培養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援引了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回答了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這個問題。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梅德明發表主旨演講。

他指出,我國的外語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外語知識和語用技能的同時,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融入未來社會,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參與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棘手難題。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除非人們在10歲前開始學習一門語言,否則他們幾乎不可能達到類似於母語者的熟練程度。這就表明,絕大多數人在學習英語時,語用技能無法達到母語者的水平。那麼,爲什麼依舊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熱衷於學習英語呢?

雖然已故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曾說:“如果你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跟他交流,他會記在腦子裏;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跟他交流,他會記在心裏。”然而,英語作爲國際通用語言,已不僅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語國家自己的語言。作爲重要的國際交流工具,它還是文化和思想的載體。梅教授就坦誠自己說的英語有家鄉口音,但是他覺得非常自豪,因爲這體現了自己的背景和文化。

梅德明教授負責我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

梅教授進而指出,英語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學習知識的過程。在學習外語的同時要注重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思維過程、世界觀和價值觀。做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且具有家國情懷的人,這才符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即夯實文化基礎、加強社會參與、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