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皇后辉发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按照上面所说,就应该葬入裕陵,这已经有先例可循。对此,乾隆是心存愧疚的,而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辉发那拉氏之后,乾隆再不立皇后以及魏佳氏虽然受重视可以统摄六宫却仍然只能是皇贵妃的名分。

《如懿传》引起又一轮狂热,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这位死无丧身之地的皇后。人们要问电视剧中的辉发那拉氏如懿在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清朝当时的丧葬制度,如果皇后死在自己的夫君皇帝入葬之前,那么就葬入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如果死在夫君皇帝入葬之后,就要单独建陵。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皇后辉发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按照上面所说,就应该葬入裕陵,这已经有先例可循。早前去世的孝贤纯皇后以及慧贤、哲悯、淑嘉三个皇贵妃,早已葬入裕陵地宫,石门未关,在等待皇帝。辉发那拉氏入葬裕陵,顺理成章。 可是她却没被葬入裕陵,也没有自己单独的陵寝。死无葬身之地!是的,这位乾隆的第二位皇皇后悲惨到了如此地步! 事实上,辉发那拉氏从一开始就处于富察氏的巨大阴影中。关键是乾隆太爱前皇后了,这对继后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阴影。 辉发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二月初十,他在雍正年间入侍乾隆于藩邸,当时被封为侧福晋。乾隆即位后,封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十年后,晋封为娴贵妃。 当时在藩邸的四位福晋中,乾隆最敬重皇后富察氏,最宠爱贵妃高佳氏,最容易被皇帝忽略、冷落的就是辉发那拉氏,就连纯妃、嘉嫔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也远远超过了辉发那拉氏,纯妃接连生育皇三子、皇六子,嘉嫔接连生育皇四子、皇八子,而娴妃却一无所出。 辉发那拉氏唯一的慰藉就是她同太后特别投缘,也正是由于太后的好感,她才得到了娴妃的封号。 乾隆十年十月,娴妃辉发那拉氏同纯妃苏氏一起被晋升为贵妃。三年后,皇后富察氏在东巡途中仙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弘历38岁,正值中年。皇太后亲自为弘历选定娴贵妃辉发那拉氏为继后,在她看来,娴贵妃端庄惠下,有母仪之风。 皇太后的旨意,乾隆不能违背,在乾隆十四年四月五日,奉太后懿旨,乾隆正式晋封贵妃辉发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一年后即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乾隆又在太后的敦促下,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辉发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这年她33岁。 乾隆对这个皇后,既不像对孝贤纯皇后那么“敬爱”,也不像对令妃那样“宠爱”,在辉发那拉氏当上皇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乾隆对她依旧相当冷漠。乾隆对富察氏的思念,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冲淡,就像他在悼亡诗中所描绘的: “制泪兮,泪沾襟,强欢兮,欢匪心”,“醒看泪雨犹沾巾”。 由此可见,辉发那拉氏这个皇后当得很失意很落寞。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能干,她事事要强;为了皇后的尊严,她经常声色俱厉。在她心里。确实有很多的不平。这些不平,渐渐把她变成了一个尖酸难缠的人。 乾隆十七年四月,那拉皇后诞育了皇十二子,这时乾隆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不仅仅在上谕中批复“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此时的乾隆开始意识到辉发那拉氏的存在,两人关系进入一段蜜月期。 从表面上看,皇帝同辉发皇后的关系日趋缓和,但实际上长期的疏远,已经伤透了她的心;而皇帝对她那种近乎怜悯的情感,也只持续了五六年,她不到40岁时,皇帝的注意力就已转移到一位年轻妃子的身上,即令妃魏佳氏。 魏佳氏强烈地吸引了乾隆的注意力,她比辉发那拉氏年轻九岁。在乾隆初年入宫为贵人,比乾隆小16岁。 魏佳氏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乾隆在十年册封贵人魏佳氏为令嫔,十四年册封她为令妃,二十四年册封她为令贵妃。这一系列的册封,体现出魏佳氏愈来愈受重视。 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魏佳氏接连生下四子二女,11年的时间生下六个孩子,这反映出魏佳氏同乾隆关系的密切。同时,魏佳氏频繁的生育,也反映出从乾隆二十年起,辉发那拉氏基本被皇帝遗忘了。 辉发那拉氏虽然贵为皇后,统率六宫,但却难得见上皇帝一面。入主中宫的辉发那拉氏依然得像从前那样忍受孤独、寂寞、凄凉,对比曾经有过的爱抚和温存,在这样的情境下,变得更加难熬。 辉发那拉氏终于爆发了,她那要强又较真的个性,在进入更年期以后呈现出失控状态,她再也不能忍受被冷落了! 辉发那拉氏自正位坤宁宫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其伴驾同行。 就在随同乾隆第四次南巡驻跸杭州时,辉发那拉氏因为劝诫“私生活失德”的皇帝,而遭到皇帝的呵斥,所以愤而断发,欲出家为尼,时为乾隆三十年二月十八日。 乾隆之所以震怒异常,原因就是,按照满族习俗,只有丧夫立志不再改嫁的女子才剪发,辉发那拉氏此举自然被视为大忌,即使对她多有关照的皇太后也不能对此乖张之举予以宽恕。 那么一向温良贤淑的皇后为何出现如此激进的行为呢? 在民间和野史中却有着这样的传说。乾隆是一位风流皇帝,宫中的妃嫔玩腻了,便借南巡之机,到处拈花惹草。大臣和地方官员投其所好,从民间搜来大批美女和江南名妓进献给乾隆,乾隆沉醉温柔乡,不理朝政。 辉发那拉皇后深明大义,对乾隆的胡作非为,多次婉言规劝,但乾隆置若罔闻,依旧是我行我素,她决心冒死进谏。一天晚上,她手持谏章,闯进了寝宫,见乾隆正与几个尼姑寻欢作乐。皇后正颜厉色,喝退了尼姑。然后双手高举谏章,口背祖训,跪在乾隆面前。乾隆恼羞成怒,夺过谏章,撕个粉碎,斥责皇后醋意太浓。辉发那拉皇后见乾隆蛮不讲理,不由得气往上冒,反唇相讥:“皇上既然喜欢没有头发的女人,我也把头发剪掉,以博皇上一乐。”说罢就夺过身边侍卫手中的刀,一狠心,把万缕青丝齐齐割断。 乾隆在五月十四日裁撤皇后手下侍从,并把给辉发那拉氏的所有册封全部收回:即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各一份——这等于在实质上进行了废后。并于当年的五月初十晋令贵妃魏氏为令皇贵妃,摄六宫事。 辉发那拉氏被打入冷宫,精神与肉体俱受尽折磨,于次年即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病逝,时年49岁。死时身边仅剩两个随侍。 皇后的死讯传来时,乾隆正在木兰围场打猎。听到死讯乾隆并没有停止打猎,只是命皇后辉发那拉氏的儿子回京办理丧事,并命丧仪照皇贵妃礼办理,也就是说要从皇后降一个等级到皇贵妃。 虽然乾隆下令以皇贵妃的礼仪安葬第二位皇后辉发那拉氏,但实际上辉发那拉氏的葬礼级别比皇贵妃还要低。在乾隆三十一年入葬裕陵地宫的后妃已经有四位:孝纯贤皇后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辉发那拉氏的灵柩未能进入乾隆的裕陵地宫,而是被安葬在裕陵妃嫔园寝,且未给她修建单独的地宫,只是将其灵柩放到纯惠皇贵妃的地宫的侧位,既不设神牌,也不放置任何祭祀物品。 辉发那拉氏所生的子女中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皇十二子永璂也成为父母情感破裂的牺牲品。辉发那拉氏去世时,他才14岁,永璂不仅失去母爱而且还成为母亲断发的替罪羊,在如履薄冰的状况下,永璂又活了十年,于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去世,时年24岁。最可怜的是,永璂在生前并未得到任何爵位,死后也未得到追封,嘉庆四年,才被追封为贝勒。乾隆对辉发那拉氏怨恨之深,可见一斑。 作为最后的胜利者,魏佳氏成为皇贵妃,统领六宫,但乾隆到她死都没有封她为皇后,这说明了什么? 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乾隆应该是比较满意辉发那拉氏的,两个人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辉发那拉氏最在乎的、最小心翼翼保护着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儿子的皇储地位。要知道这时辉发那拉氏已是48岁,而乾隆也是55岁了,年龄会让乾隆开始考虑皇储问题。此前有两个皇储对象,一个是孝贤纯皇后的儿子二阿哥永琏,另一个是愉妃的儿子五阿哥永琪,但这两个皇子都早夭了。而此时辉发那拉氏的儿子作为乾隆的嫡子,毫无悬念地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但是令妃魏佳氏引导着乾隆,让他认定皇后的十二阿哥在各个方面都不如令妃的十五阿哥。于是乎,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乾隆决定立十五子颙琰为储君。 当辉发那拉氏听到乾隆的决定,作为一个母亲,她的反应肯定是相当激烈的。可她委屈的眼泪改变不了乾隆冷酷的决定,于是气急之下剪去头发,以示抗议。 回京后,乾隆收走了册封辉发那拉氏的四份诏书,但没有正式颁布诏书废黜她,毕竟她没做错什么。只不过是为了国家的将来,乾隆牺牲了她。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她死后,被以皇贵妃之礼埋葬。如果再按照皇后的礼制安葬辉发那拉氏,那么皇十二子就还是嫡子,这样颙琰被立为储君就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将自己最中意的儿子扶上皇位,乾隆牺牲了辉发那拉氏。对此,乾隆是心存愧疚的,而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辉发那拉氏之后,乾隆再不立皇后以及魏佳氏虽然受重视可以统摄六宫却仍然只能是皇贵妃的名分。

历史的真相还是那个伴随中国几千年的那件事:争太子、争皇位、争皇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