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丁巷住了40多年,總算盼來了徵收。”爲能在第一天簽約,龔雲珠排了一晚上的隊,對於67歲的她來說,沒有什麼比選新房更加高興的了。“歷時一年,通江小學地塊簽約率達到90%,徵收生效。”

近日,梁溪區通江街道辦事處發出“官宣”,連同5月生效的工藝路地塊,中央車站附近約130畝棚戶區正式進入拆房階段,“城市窗口”即將告別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造的民宅。

通江小學地塊以“通江大道—廣勤路—木專線河—錫滬路”爲界,緊挨中央車站斜對角,穿巷過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瓦房連牆接棟,足有460戶之多,有些露出了青磚,有些則爬滿了絲瓜藤。“房子是1957年僱人造的,住了62年,當時村上只有2排人家,兩邊都是稻田。”新丁巷24號高裕良老伯的新房選在了毛灣家園,站在他家門前,中央車站的外牆清晰可見。

除了自住用房,廣勤路上還有許多開在家裏的“小店”。十多年前,下崗女工卞阿姨在廣勤路租下8平方米的舊民宅,開了家裁縫店,雖說很不起眼,卻絲毫不影響小本生意,唯一的缺點就是雨天漏雨。“因爲地處交通樞紐,人流量大,此處住改非的房屋達到90處之多。”站北社區工作人員小陳介紹,除了小商小販,里弄內還藏着不少“黑旅館”,留下了治安隱患。

記者隨後來到位於工藝路地塊的華新裏,180戶房屋已經拆除,地上堆滿了碎磚和房梁門板。在徵收服務點,已經遷走的華新里老住戶張春霞約好時間來領補償款,她告訴記者,自己在天元麻紡廠的公房裏住了20多年,一戶人家擠在43平方米的房間,沒有衛生間,就連廚房間、水龍頭也要和鄰居共用,這樣的日子終於一去不復返了。

據瞭解,通江小學地塊實施補償基準價格爲9700元/平方米,工藝路地塊爲10200元/平方米,可供選購的定銷商品房價格從最低的4200元/平方米到最高的9500元/平方米,選擇餘地較大。

“兩幅地塊300餘戶居民已經辦理了徵收補償款結算,100多戶居民拿到了新房鑰匙,還有300戶左右年底也將辦理結算。”街道辦事處主任邵健坦言,剩餘未簽約戶主要涉及遺產戶,子女間不能達成統一分配意見,除了反覆做好政策解釋,街道還要當好“老孃舅”。

據瞭解,梁溪區今年定下了150萬平方米的徵收任務,截至目前,共完成房屋徵收3001戶(家)、面積約105.19萬平方米。區徵收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區正集中力量對61個重點交地項目、19個重點啓動項目開展“百日攻堅”,涉及區內16個街道和5個單位。

無錫棚改不止這一處,下面我們再來看一處:

11月1日的中山路延伸段西側印染新村內,微微寒冷的風吹散晨間的慵懶,在一陣熱鬧的鞭炮聲裏,一毛A(北大街)地塊正式生效,圍觀的居民們展露笑顏,幾抹紅色背影上印着醒目的“爲人民服務”字樣,給這冷峭的季節帶來一絲久違的暖意。

一毛A地塊舊城區改建項目(北大街)是今年梁溪區棚改項目之一,該項目共涉及住宅243戶,建築面積約12635.95平方米。

據悉,該項目涉及的印染新村及周邊區域落成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而其中後張巷一帶的老宅則可追溯到六七十年代,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房屋的結構設計和實用性均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居住需求。

而小編通過走訪瞭解到,其中有一個院子,佔地面積不大,卻曾集中了十幾戶人家二三十口人,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十分不可思議。院子內房屋十分低矮,牆面斑駁已長出青苔,電線在空中交織成一道密密的網,看起來十分壓抑。

明明只有一路之隔,但這裏的破敗與周邊的光鮮形成強烈反差,這讓很多人揪心不已……

2018年,梁溪區啓動對一毛A地塊舊城區改建項目(北大街)的改建計劃,在一系列前期走訪、民意調查後,項目於2018年6月25日進入評估期,7月15日進入預徵收簽約。

截至目前已簽約223戶,簽約率91.7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