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喜老師給我發微信:“阿秀老師能借我5000塊錢麼,我有一筆信用卡還不上了。下個月還你。”

  那一瞬間我真的懷疑喜老師的微信被盜號了。

  因爲畢竟90年的喜老師是一家娛樂工作室的新媒體總監,工作5年就就年入100w了,在青島有兩套房,還有一輛大奔,算是小小的成功人士了。

  在喜老師的解釋下我才明白,原來她這幾年買房、炒股、買車,好幾個賠錢的項目還耽誤了很多本職業務,加上今年公司的主業不好做,所以她手頭特別緊。

  “我這個月收入十萬,扣掉日常的喫喫喝喝,還有給媽媽的錢,全還了信用卡和房貸、車貸還不夠,還差5000塊。”

  去年好幾支中概股的行情還不錯,喜老師湊了重金買入了騰訊、阿里等中概股。誰想到去年先是樂視崩盤,年底又來了一波小股災,今年初又開始打毛衣戰,中概股跌到一片綠油油。

  “你能想象騰訊和阿里的股價都快跌了一半了麼,騰訊去年的股價還將近500港幣呢,現在都快250港幣了! ”

  “阿秀老師,爲什麼我發現我越奮鬥,離財富自由就越遠了?”

  大潮退去你才發現:20%的人是人力資源,80%的人是人力成本

  之前在網上看了一個段子,我覺得很有道理:

  有人說爲什麼有的賣煎餅的大媽都能月入兩三萬,我上了那麼多年學,怎麼月入上萬都費勁?

  有人回答說,煎餅大媽那是做生意,賺多少都歸自己,而且還會拼命把這份工作做好;你那是給人打工,時不時還要偷個懶帶薪拉屎,對老闆來說你根本就是人力成本,憑什麼拿很多錢?

  你能賺多少錢,就看你能產生多少價值,本質上跟你讀了多少年書,是不是白領,每天加多少班沒有因果關係(有相關關係)。

  一個公司裏往往是20%的員工創造了80%價值,養活了剩下的員工,平時公司高歌猛進的時候當然沒問題,一旦行業開始震盪,公司一出問題,這80%對公司“性價比“不高的人就會首先面臨衝擊。

  36氪曾經採訪了戴爾亞太區前銷售總監張思宏,當時因爲PC行業行業本身開始走下坡路,戴爾又受到了本土品牌的衝擊,所以開始裁員。

  裁員首先從中年員工開始,因爲一方面他們的職級和工齡擺在那裏,薪資福利格外高;另一方面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意願,工作的精力都已經不如年輕人了。

  張思宏說他裁了一個40出頭的中層,當那個中層得到裁員通知後爲了保持體面,假裝鎮定地詢問了賠償金。

  但這名員工終歸還是沒忍住,大聲質問張思宏:“你今天做的這些事,就沒想到有一天也會發生在你身上嗎?”

  這個中層不知道的是,張思宏被委派了5%的裁員任務,如果不裁掉他,自己就會被裁掉。這位中層是所在的部門中年齡最大,薪酬第二高,不裁他裁誰?

  “我也掙扎了半天,實在沒辦法。”張思宏說。

  張思宏後來說:我能理解他,但讓我遺憾的是,他到最後也沒明白遊戲規則。

  當你爲公司產生的價值沒辦法覆蓋你的人力支出,或者當你的性價比逐漸降低的時候,你離財富自由就漸行漸遠了,甚至可能不僅僅是財富自由,就連財務安全你都很難保證。

  是不是很現實?但是真實的職場就是這樣的。

  揮霍的窮人or存錢的富人

  你越奮鬥就離財富自由越遠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你的收入追不上你的慾望。

  “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兒”原本只是一句廣告詞,但是越來越成爲當下很多人財務窘境根源的真實寫照。

  甚至很多人都已經不再滿足於花明天的錢,而開始花明年、後年,甚至30年後的錢了。

  但是當你一旦陷入了這個陷阱,就會發現你會進入一個慾望不斷放大的無底洞,花的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支付的利息也越來越多。

  但消費慾高漲並不全是你的錯,日本學者佐藤毅曾經在1986年提出了“充欲主義”的概念,意思是說大衆媒體如電視,讓觀衆見識了繁華的商品世界,激發了大家的購買慾和享樂欲,人們會越來越熱愛消費。

  畢竟如果你從來沒聽過一件東西,那你就不會想要消費它,但現在各種電商、微商,甚至連抖音都在賣貨,各種廣告無孔不入的調動你的消費慾望。

  賺錢越來越難,花錢卻越來越容易,花錢的慾望也越來越高漲。甚至你沒錢也沒關係,你還有n多信用卡、網貸、xx白條、xx借唄……

  就像年入百萬的喜老師,常常笑稱自己雖然沒到買房、買車自由的水平,但是已經到了買包自由和喫喝玩樂自由的地步。

  喜老師澎湃的消費能力實在是讓我望塵莫及,比如在我看來死貴的包,在她的眼裏頂多就是輕奢而已,北京好幾家我都沒聽過的高端餐廳,都是她來北京出差的時候帶我去的。

  每個月信用卡還3w,兩套房的房貸還2w,車貸6000,各種喫喝玩+買買買3w……

  喜老師像很多人一樣瘋狂透支預期收入,就是對預期收入太自信了。

  而且事實上喜老師也根本用不着買一輛豪車,畢竟她家離公司走路也就10分鐘,而開車反而需要二十多分鐘,之所以買車完全是基於“反正一輛車也不過就是半年的收入”。

  世事就是這麼其妙,潮水總是在你信心最足的時候退的最快。經濟形勢一開始波動,很多人的財務就沒那麼安全了。

  在這個時代,我們之所以距離財富自由越來越遙遠,就是因爲我們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漲,我們的收入增速早就趕不上慾望增速了。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少數人的問題,但是根據西南財經大學發佈的《中國家庭金融報告》,中國大約有55%的家庭存款是0。

  就像巴菲特說的,“只有在潮水退去時,你纔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但這次,顯然裸泳的人有點多。

  將軍趕路,莫追小兔:想要財富自由,就全力投資你自己

  我剛入行開始寫作的時候,幸運地寫出來幾篇爆款文章,於是就有各種各樣的人來跟我談合作。

  當時我是有點飄了,熱衷於跟這些人做各種各樣的小合作。但儘管這些活動費心費力,我最終卻發現沒什麼大的收穫,既沒有學到東西,也沒有增加多少讀者。

  後來有個創投圈的前輩跟我說,將軍趕路,莫追小兔。一切創業者的首要命題就是成長,所以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拼盡全力,讓自己快速成長,對無關緊要的事情要避之不及。

  從那以後我就很少再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專心的工作、學習、寫稿子,雖說名氣仍然沒有很大,但是在職場和個人成長也漸漸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世界上回報率最高的,始終都是全力以赴的投資自己。而且投資自己這件事,你早晚都要面對,你對自己越狠,下手越早,成長的勢能和改變的收益也就越大。

  也許會有很多人覺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我就現在這樣也挺好”,但實際上現在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了,你逐漸的就會發現,未來喫的大部分苦,根源都是因爲當年不願意做出改變。

  趕集網和瓜子二手車的創始人楊浩湧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因爲楊浩湧最早是研發出身,是很優秀的產品經理,而且他手下也有一支非常強的技術和產品團隊,產品體驗要比當時的競爭對手58同城好非常多。

  但是趕集網始終在營銷方面幹不過58,因爲楊浩湧始終認爲自己不懂營銷,那麼就找一個懂營銷的人來負責這塊業務。但楊浩湧始終不願意花時間去研究營銷,導致他對新招來的人是不是真的適合做這塊業務都很難判斷。

  結果就是楊浩湧連續找來的四任營銷VP都不能勝任,實在沒辦法的,楊浩湧只能踏下心來學習營銷,從對營銷團隊的激勵、人性的把握、組織文化、管理培訓等等方面一點一點的學習。

  難怪後來楊浩湧總結說,以前認爲決定一個公司生死的是公司的長板有多長,後來發現短板也一樣重要,而且你會發現你犯的所有錯誤,最有可能出現的就是你不懂的短板裏。

  如果你不願意改變自己,不願意適應新的世界,那麼這個東西早晚會回來狠狠地抽你。哪怕這次不抽你,未來也一定會抽你。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證,未來一定會比現在要疼得多。

  想要越奮鬥越有錢,我的一點小tips

  用強制儲蓄打破棘輪效應

  德國理財大師博多·舍費爾在暢銷書《財務自由之路》裏說的,真正能夠讓你致富的往往不是收入,而是你的儲蓄。

  比如你從30歲開始,每個月存200元,假如以12%的年利率來算,你在65歲時就會擁有1049570元。

  當然我們現實當中很難實現12%的收益率,但是強制儲蓄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其中之一就是打破棘輪效應。

  經濟學上的棘輪效應,是說你的消費一旦養成習慣就是不可逆的,只能越花越多。

  很多人之所以手上沒錢不是因爲賺的少,而是因爲花的多。

  建議你設立三個賬戶(銀行卡、微信、支付寶都可以),用強制儲蓄打破棘輪效應:

  第一個賬戶強制儲蓄自己收入的30%,這不會對你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但是長期存下來的錢非常可觀,這一部分錢無論如何不能動用。如果你存不到這個標準,要麼是賺的太少,要麼就是花的太多;

  第二個賬戶是你給自己發工資的賬戶,每個月大致覈算自己需要多少錢,就存入多少錢,儘可能地不要花超;

  第三個賬戶是應急和投資賬戶,這個賬戶的錢是你用來應對突發事件、以及用來投資的。

  前期你要想好一個比例,按照這個比例嚴格的往賬戶上存錢,特別是儘可能的不要挪用第一個賬戶的錢。想辦法逼自己去多賺錢,不要老是打自己那點存款的注意。

  研究最重要的事情,先幹起來

  仔細梳理自己手上的業務,看有什麼事情是你做了就一定能取得突破的。

  這件事情也可能很難,也可能要很久才能看到價值,但是如果你認爲這件事情大體靠譜,就先幹起來。

  放棄一切不重要的事情

  任務管理上,不管你是創業也好,還是做普通工作也好,你一定要抓住工作中最核心的事情,把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全都放棄。

  時間管理上,經緯投資的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就從不浪費自己任何一絲時間去做不重要的事情:我幾乎沒有任何的社交,我也不跟同行打交道,也沒有飯局,幾乎也沒有朋友。

  儘管做到張穎這樣很難,當你可以把殺時間的今日頭條、抖音、微博這些產品,儘可能的放棄掉,太浪費時間了。

  投資自己

  投資自己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不光是要爲自己花錢,更重要的是要爲自己花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

  形象投資:儘可能的讓自己打扮的乾淨、得體,同時管理好自己的身材;

  智識投資:定期關注通識講座和專業講座,多讀書,瞭解這個世界上最優秀、最智慧的頭腦在幹什麼、想什麼;

  健康投資:多運動,常體檢,優化自己的膳食結構(控制高油高糖高鹽,補充優質蛋白質)。你越會喫,越會動,你就會發現你的精力越好,你工作的質量也就越高。

  定期自我覆盤

  有人說成長歸根結底就是跟自己作鬥爭。

  那怎麼才能成長的更快呢,很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定期自我覆盤。

  比如你可以每週末,拿出半天的時間,回顧這一週有哪些得與失,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看到問題纔可以看到前路,改掉問題才能更進一步。

  重要但不想做的事情,就越要做

  真正長距離跑者的思維應該是:今天不想跑,所以纔去跑。

  很多時候你不是不知道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但是你只是不想去做,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告訴自己,要看到長遠價值,一定要堅持下去。

  跟時間做朋友,相信時間的力量

  做任何事情,你都要成爲時間的朋友,不能操之過急。

  一件事情之所以有價值,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花的時間要夠多夠長,往往沒有捷徑。

  所以不管是儲蓄、理財,還是投資自己,都要有足夠的耐心。越是慢的,就越是快的。

  一點點的來,你慢慢就會發現你越奮鬥,離財富自由就越近。

  -END-

  作者:阿秀 來源:進擊的阿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