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金球獎典禮上,《三塊廣告牌》斬獲了最佳劇情類電影、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等多個獎項。 影片通過一樁強姦謀殺案,以一位母親的目光觀察社會百態,動盪破碎的家庭、僵化扭曲的人際關係,以及對黑人、同性戀和侏儒等邊緣人羣的觀照,展現出整個社會的浮躁與不安,也呈現了社會中的灰色地帶,完成了對現實人生的訴說和對複雜人性的深刻剖析。然而,影片最後開放式的結局和母親嘴角難得的一抹微笑,又帶有溫暖治癒的色彩,表達了對愛的信仰與渴望。 一樁慘案:以愛爲名的堅守 “當真摯的心已枯萎,所愛的人已逝去,誰還願留在,這荒冷的世上獨自淒涼·”清晨、濃霧、廣闊的綠蔭、殘破不堪的廣告牌、一條通向遠方的公路,伴隨着一首優美婉轉的愛爾蘭民謠,奠定了影片懷舊而陰鬱的色調,一場關於暴力與死亡、盲目與墮落,以及愛與和解的討論,透着神話般的憂傷與神祕,緩緩展開。 這是一部由三塊廣告牌架構和撐起的令人心碎的故事,它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Ebbing小鎮:少女安吉拉遭到強姦後被殺害,因爲沒有匹配的DNA、目擊證人以及嫌疑人線索,警方一直毫無頭緒,案件就這樣被埋在檔案櫃裏7個月之久,女孩兒的死也漸漸被人遺忘。 於是,面容陰沉憔悴、滿臉戾氣的母親海耶斯來到一家生意慘淡的廣告公司,要求租下那三塊破爛不堪的廣告牌,選擇在復活節的當晚,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複活這樁在小鎮沉寂的罪案,喚醒全鎮人的記憶……倦怠的警察、封閉的環境、破敗的人心,這裏的一切彷彿都在衰落。正如那三塊1986 年後便無人問津的荒蕪的廣告牌,少女的消逝也無人關心,只等時間將一切吹散。然而世上還有堅強者的存在,海耶斯出於母性的本能,頑強地想要喚醒“裝睡的人們”。 “強姦致死!依然沒有抓捕到兇手?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這三塊豎立在小鎮邊緣紅底黑字的廣告牌,如同石子般激起了平靜小鎮的人性漣漪,人們紛紛指責這位母親“過激的行爲”,稱其“毫無同情地控訴一位深受愛戴而身患絕症的將死之人”。海耶斯一時成爲全鎮人的衆矢之的,警察、社會脅迫着廣告租賃商一起威脅她,甚至教會也參與其中,共同反對這位母親伸張正義的訴求。神父對她說“每個人與你同在”,可又帶着“全鎮的民意”要求她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爲;每個人都爲安吉拉的事感到難過,理解海耶斯作爲母親的心情,卻又不支持她的選擇。 一個母親的合理訴求有什麼錯呢?喪子之痛唯親身經歷纔有深切體會。旁觀者做不到感同身受,便無須妄自評判。米蘭·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寫道:“人一旦迷醉於自身的軟弱之中,便會一味地軟弱下去,會在衆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所以,對世界保持敵意,成爲他預防自我的唯一方法。”海耶斯以強者的態度對世界進行着反抗,冷峻的目光、粗暴的舉止、不妥協的頑強,彰顯着她尋找兇手的決心。女子柔弱,爲母則剛,母愛的力量或許正在於此,爲了兒女,她會毅然決然地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同任何強大的勢力甚至整個社會抗衡。 海耶斯作爲弱勢的一方在這個社會進行着無奈的掙扎,她也有軟弱的一面,面對燃燒的廣告牌,她飛蛾撲火般地從一團火焰奔向另一團火焰,無力到崩潰,絕望又悲情。熊熊烈火燒掉的不僅是豎起的廣告牌,還有母親拼盡全力爲保護女兒而做的全部努力。她的堅強呢?她的信仰呢?她爲找到兇手拼盡全力的決心呢?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卻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可以在強權面前毫無畏懼,卻因廣告牌的燒燬而流露出軟弱:對踱步小鹿吐露的真情,與拖鞋“怪異”的對話,奮力滅火時絕望的哭吼,低頭哭訴時滿滿的愧疚……這個等待救贖和原諒的女人,就像夏日裏的最後一朵玫瑰,在用盡全力保持綻放後,於黑暗的世界獨自凋零,這樣的情感,這樣的頑強,都源於她對愛的堅守。 一場救贖:三封遺書的力量 影片的前半場一直處於暴力的陰鬱之中,片中的小鎮充滿了絕望,每個人物都在崩潰的邊緣,生活就這樣放置於觀衆面前,照射着人們內心最深處的矛盾與恐懼。然而到了後半場,通過三封遺書的引入,給影片帶來了黎明的曙光。溫暖隱藏於黑色與荒誕之中,隨着影片的進展慢慢浮現。這種精巧的框架佈局在觸及西方社會矛盾的同時,又成功使人性的暖意穿透荒誕現實,展示出對人心創傷的最大包容,以及與社會和解的可能。正是這種由黑色幽默映照的絕處逢生的希望之光,爲其獲得了奧斯卡制式的最大呼聲。 影片基調的轉向始於威洛比警長的三封遺書,這位在出場時略顯陰暗的角色,在離世後卻以一種溫暖的方式讓寬恕與和解成爲可能,並將人性中最脆弱又最寶貴的部分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三封遺書,調動了電影中所有的沉痛與溫情,在展現美國底層社會蕭條與混亂的須臾間,不動聲色地讓全然對立的人物達成和解。由此看來,影片不僅在於對整個社會的批判,更將目光聚焦於荒誕暴力的背後,觀照着那一羣格格不入的邊緣人對溫情的需求與渴望。 威洛比的三封遺書分別給了三個牽掛的人。第一封用來向妻子和這個世界告別。溫馨的畫面,溫暖的字句,盡顯警長的留戀與深情。他想讓妻子明白,自殺是他留住美好記憶的選擇,生活應該停留在充滿柔情和愛的時刻。紅色的康乃馨和那句“記住我永遠愛你們”是愛的延續與永駐。
《三塊廣告牌》電影劇照
第二封用來寄託希望。海耶斯與世界的和解正是從這封信開始,她所有的強硬都只是內心脆弱的僞裝,她近乎瘋狂的倔強與對抗與其說是源於女兒的被害無果,不如說是出於內心的愧疚與自責——不經意隨口而出的“詛咒”竟變成了不可挽回的事實,她不原諒一切,也無法自我諒解,這種無言的懲罰也正是最接近死亡的能量。威洛比看到了海耶斯的軟弱,他爲其預付廣告牌租金,用寬容分擔着她的悔恨,以這種方式給予母親保持希望和等待真相的勇氣,滋潤她的內心世界。
《三塊廣告牌》電影劇照
第三封用來教會一個人成長。在警探迪克森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美國社會問題,他暴躁、衝動、不負責任,並不是一個討喜的角色。然而,他性情的巨大轉變也源於威洛比的遺書。威洛比在迪克森的內心深處以缺席父親的形象存在,他了解迪克森的處境不是因爲不夠優秀、不夠善良,而只是運氣不夠好,他教會了迪克森“只有通過愛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通過內心的平靜才能擁有思想,它們才能解決問題”。威洛比的肯定給予迪克森難以想象的力量,讓其完成了一念之間的蛻變——在熊熊烈火中,他拼命保護住了海耶斯女兒的案宗,自己卻被嚴重燒傷。這一刻,所有的仇恨都被根植於內心的柔軟所馴服。在基督教中,火有着多重含義,它代表着光明,能夠照亮陰暗的角落,淨化骯髒的靈魂。“浴火重生”的迪克森最終完成了靈魂的拯救。
《三塊廣告牌》電影劇照
我們將與世界和解 《三塊廣告牌》講述的簡單故事,揭示出一個人的悲劇和大部分失意者的真實狀態,所有的善良與無奈、幸福與折磨都呈現在觀衆面前。在這裏,善與惡的界限開始模糊,好與壞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每個人身上都閃耀着美好的光芒,心中的陰暗也無法掩蓋。 影片以三塊廣告牌引發的混亂開端,又以三封遺書帶來的和解結束,在對美國社會現實進行細緻觀察與深刻思考的同時,對人性進行着深度考量。從黑色和荒誕出發,又歸於溫暖與柔情,影片表達出的面對滿目瘡痍時的繼續堅守和在殘酷生活中體現的一絲人性暖色,準確擊中了我們內心柔軟的角落。這部稍顯低調卻不平庸的影片憑藉細膩的表演和情感的共鳴,在這個過於政治化的電影評選時代猶如一股清流,詮釋了人性的糾結和生活的遺憾。

影片結尾終於從陰暗中走了出來,得到救贖的人們踏上了新的征程,爲了共同的正義冰釋前嫌。汽車行駛的方向是另一個未來,這時民謠再次響起:“如果,我能永遠擁有你的愛,就讓生活駛入光明的地方。”迪克森從孤獨中走了出來,海耶斯也在追尋女兒的過程中找到了生的希望。這座小鎮的愚鈍和暴力層層剝落,在毫無保留地揭開現實生活的殘酷後,又被淬鍊成柔和的溫情。影片就這樣,從暴力開始,以解脫落幕,舒緩的配樂中透露出一絲傷感——這纔是真正的人生。海耶斯的笑容溫暖了整部影片,一時間日光傾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