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拍一部古代軍事題材電視劇,就必會有一隻鴿子持證上崗。

  “飛鴿傳書”,彷彿已成古裝劇的必備戲碼。

  這些信鴿,演技有時候比演員還要了得。

  腳上纏着裝信的小竹管,它們每次都能準確無誤地落到收信者的手中。

  獲得情報後,收信人還能繼續往小竹管內放入新的信件,再次放飛鴿子將情報傳遞回去。

  這一來一回的,完全實現了溝通無障礙。

  在那個車馬很慢的年代,這一來一回的飛鴿傳書簡直就是神器。

  那麼古代的“飛鴿傳書”,真的能做到電視劇的這個水平嗎?

  確實,在古代鴿子可以用於傳遞重要情報。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就有利用馴化野鴿來傳送緊急消息的記載了。

  而我國古代,也有不少利用鴿子傳遞戰報的記載。

  只是在某些電視劇中,卻常常會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飛鴿傳書,也遠沒有影視劇中那麼神乎其技。

  許多動物,本身就會認路回家的本領,這也叫做歸巢性

  雖然遠離其住處或產卵、育兒的巢穴,但它們卻能記住這些地方的位置,並具有歸返能力。

  例如蜜蜂和螞蟻等羣集性昆蟲,可回到出生地產卵的鮭、鱒等魚類。

  而在動物界,家鴿的歸巢能力又是公認的出色。

  即便被送到很遠的地方,它們依然知道自己常居的巢穴,然後在千里跋涉回來。

  此外,它們還是種飛行能力強悍的鳥類,又快又穩,以80km/h的速度飛上幾個小時都不帶歇息的。

  用它們來傳遞信息,就再好不過了。

  在賽鴿比賽中,鴿子的最長飛行記錄達1800公里

  但需要注意的是,鴿子的歸巢性是單程的

  也就是說,想用它來送信,永遠只能往一個方向。

  例如,某人在A地飼養有一羣信鴿。

  到需要出遠門執行某些重要任務時,他就可以用鴿籠帶上幾隻信鴿。

  等到達目的地B之後,若重要信息需要傳遞則可以釋放鴿子。

  那麼攜帶着信件的鴿子,自然就會飛回到A地。

  飛鴿傳書,到這裏就已經算完成了。

  它們不可能再返回B地,更無法實現多個地點之間的來回傳遞信息。

  而將士帶出去的一批鴿子,也是用一隻少一隻。

  所以,更準確來說應該叫飛鴿回信,而不是傳書。

  無論你把鴿子帶到天涯海角,它最終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自己巢穴。

  所以在電視劇中收放自如,想去哪就去哪的鴿子,這個世界上恐怕是不存在的。

  而因爲其單程性,現代的賽鴿也被描述“具有同一起跑點,卻有千萬個終點”的運動。

  想要獲得一隻會傳遞消息的信鴿,也需要多花心思。

  除了需要精心選育和科學飼養兩種外,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訓練才能將其歸巢能力發揮到極致。

  只有具備上述條件,它們纔有可能成爲一隻及格的信鴿。

  當然,想要獲得一隻能在兩地往返的信鴿,也不是沒有辦法。

  只是訓練的難度係數會比較高。

  白天在A地的鴿棚餵食它們,但是晚上不能讓它在A地的鴿舍休息,只能讓它們住進B地的鴿舍。

  經過長時間的反覆訓練後,這樣才能讓鴿子形成往返於兩地的習慣。

  只是因爲訓練成本比較高,放在古代也更難實現。

  養一隻會往返兩地的信鴿,還不如直接在兩地各養一隻信鴿,這樣還更經濟高效一些。

  而且在送信途中,信鴿還容易受到一些不可抗性因素的影響,如天氣、打獵等。

  就算是單程的信鴿,也不太常見。

  所以在古代傳遞軍情,更加普遍的方式還是烽火和驛站,較爲省時省力。

  雖然信鴿已有幾千年歷史,但人類到目前爲止還沒有搞懂信鴿究竟靠什麼認路。

  關於鴿子如何能從遠方準確無誤地歸巢,至今尚衆說紛紜,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主流的假說是鴿子兩眼之間凸起的肉,有一塊含鐵豐富的磁性組織。

  這也稱爲“磁骨”,大小約爲1平方毫米,能靈敏的感受地磁場作用力的方向和強弱的微小變化。

  除此之外、太陽可見度、天氣、地形等都能影響到鴿子的歸巢能力。

  這些問題,也是所有賽鴿愛好者最關心的。

  儘管不知其歸巢性的原理,但這並不妨礙它們幫人類出奇制勝。

  而在歷史上,也總有鴿子的一方天地。

  大堡礁信鴿郵政的郵票

  1897年11月,“大堡礁信鴿郵政服務”可能就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定期航空郵件服務了。

  而在此之前,大堡礁島與大陸唯一的聯繫方式只有輪船,航班每週只有一輪。

  1894年,SSWairarapa號在大堡礁海岸失事,121人失去性命,成爲新西蘭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

  然而,這個消息整整花了3天的時間才傳到了奧克蘭大陸。

  SSWairarapa號的殘骸

  於是,信鴿郵政服務順利建立。

  在這之後,大堡礁島與大陸的聯繫才變得更加密切和方便起來。

  每週一次的輪船,都會將一批“鴿子郵差”送到島上。

  之後,它們的腿上就會被綁上各種信件再飛回大陸的鴿舍。

  鴿子的體重大約只有一磅,每次攜帶物品的重量不超過體重的10%。

  直到1908年,島嶼與大陸之間鋪設的第一條電報線路,這些鴿子郵差才正式退休。

  歐洲向來都是養鴿大戶。

  現在我們仍能廣場上的成羣結隊的鴿子,等待着人們的投食,信步閒庭。

  這些鴿子之所以可以如此肆無忌憚,還因它們擁有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紅二代”。

  即便有了電報,鴿子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仍締造了許多傳奇戰地故事

  迪肯勳章(Dickin Medal),是授予動物的最高獎項,被稱爲動物界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在二戰結束之後,聯軍共頒發了54枚迪肯勳章。

  而這54枚迪肯勳章中,就有32個枚頒發給了信鴿(還有18枚頒發給狗,3枚頒發給馬,1枚給了貓),以表彰這些爲贏得戰爭勝利做出貢獻的另類英雄。

  首先,早年無線電存在着不少問題,昂貴、攜帶困難,且時常失靈。

  這個時候,信鴿也變成了發送情報的唯一方式,有着無可估量的價值。

  而且,相比於無線電,信鴿被截獲的概率還更低些,安全性更高。

  上了戰場的鴿子,也有了個更貼切的名頭,戰鴿或軍鴿。

  二戰期間緊跟戰略後方的鴿舍車

  在戰爭期間,戰鴿任務也比一般的信鴿更重,其訓練的難度係數也大大地增加。

  經過千錘百煉,它們的適用範圍會更廣些,能實現異地至一定區域內移動鴿舍的飛回。

  在軍隊中飼養的鴿子,其鴿舍是可以跟隨戰略後方移動的。

  當然,移動的移動範圍越大鴿子也越容易迷路。

  士兵或部隊要到其他地方執行任務時,便會用小鴿籠裝上一批鴿子。

  這樣軍隊的總後方便能獲得許多前線情報。

  一戰期間,信鴿更是坦克部隊聯繫後方的唯一手段

  但是,有戰爭就有傷害。

  在戰火連天的情況下,誰都知道戰場附近的鴿子身上攜帶着重要的情報。

  一隻名爲“The Mocker”的鴿子,在受傷前就成功地執行了52次任務,功勳顯著。

  所以戰鴿也成了敵軍的重點攻擊目標,經常都會受傷甚至犧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海報,不準隨意殺害戰鴿,而英國是當時的戰鴿大國。

  有些軍隊還規定,“敵人可以不打,但敵方戰鴿必須死”。

  畢竟有時候一條重要的情報,就能隨時救活好幾百號士兵。

  一隻名爲Cher Ami(雪兒阿美,法語意爲“親愛的朋友”)的鴿子,就因戰績聞名於世,曾捨命救下了近200名年輕士兵。

  1918年10月3日,Charles Whittlesey少校和他的部隊被困在敵人後方山坡上的一個小窪地。

  在這之前,他們的任務是與其他部隊一起奪佔德軍陣地。

  豈料,Whittlesey少校所在的營是唯一突破了敵軍防線的部隊。

  在德軍的重重包圍下,自己的部隊已經只剩下有效兵已減半僅剩245人,沒有食物且彈藥奇缺。

  Charles Whittlesey少校

  不過,除了要躲避德軍的追擊以外,他們更擔心的是自己盟友的誤傷。

  因爲美國炮兵也不知道他們的確切位置,炮彈也在自己的陣地上開花。

  現在,他們只能寄希望於僅剩的幾隻戰鴿了。

  連續釋放的兩隻鴿子,都相繼被德軍打落,音訊全無。

  

  “我們的炮兵正在轟我們自己,看在上帝的份上,別打了”,第三封信的任務落到了Cher Ami的身上,要求己方停止炮擊。

  她在25分鐘內,就飛達了40公里外的鴿舍。

  依靠這一重要信息,她並拯救194名倖存者的生命。

  然而,Cher Ami卻在半途中被德國擊落,身負重傷。

  但讓人喫驚的是,她居然忍着疼痛又飛了起來。

  指揮部的軍官發現Cher Ami時,她的一條腿已經幾乎被打碎,眼睛和翅膀都受傷了。

  還是醫生給她做了應急的截肢手術,Cher Ami才活了下來。

  失去一條腿的Cher Ami

  當然,這也難改一個事實,隨着科技的發展實用型信鴿只會越來越少。

  美軍最後一支信鴿部隊,早已於1957年被解散,而最後的官方信鴿通訊業務也於2004年在印度被取消。

  不過,人類可沒有停止過飼養信鴿。

  它們也仍在小範圍沿用,如幫某些地區運送一下記憶卡。

  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信鴿來運輸毒品

  而現在的賽鴿運動,更是辦得如火如荼,集結着一大批愛好者。

  顯然,無論是在廣場散步還是上競技場,都比戰場讓人舒心。

  浴火奮戰那麼久,它們現在只想享受和平。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