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博士稱,麻州醫院衆多,醫療資源比較充足,因此雖然是美國感染病例第三多的州,但醫院並沒有出現人滿爲患、大量死亡的情況。對於美國死亡病例數全球最多這個問題,王博士認爲,需要對死亡患者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截至北京時間4月25日5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達89萬例,累計死亡病例5.1萬例,兩項數據都居於全球首位。從1月21日確診首例到如今確診89萬例,三個月的時間內,美國疫情從悄無聲息到快速暴發再到如今漸趨平穩,其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醫療衛生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引發全球矚目。
關於美國疫情,美國確診數、死亡數爲何如此之高,美國醫院內情況到底如何,特朗普政府的疫情應對有無遲滯,這三個問題備受關注。新京報記者連線了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一家醫院工作了12年的華人醫生王博士,聽他講述對美國疫情的觀察,同時對這三個問題作出回答。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官網截圖。
問題1:美國確診數、死亡數爲何如此之高?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4月25日5時,美國確診病例890524例,死亡病例51017例,均居全球最高。
自3月30日起,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均高於2萬例,最多時4月9日單日新增3.41萬例。自3月31日起,單日新增死亡病例均高於1000例,最多時4月21日單日新增2683例。兩項數據引發關注。
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變化。
對於美國確診病例數居於全球首位,王博士認爲,可以從四個層面去解讀。第一,美國確診數大幅增加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檢測速度加快、檢測量加大。截至24日,美國已檢測469萬人,是全球檢測量最大的國家。與此同時,美國檢測速度加快,目前正常情況下大概15分鐘就可以出結果。以馬薩諸塞州(以下簡稱麻州)爲例,現在該州很多城市都有多個檢測點,其中很多是drive-through(不用下車就可以檢測)檢測點,非常方便。檢測人數大大增加,確診數自然也就不斷增加。
第二,美國感染數龐大和美國醫療急救系統也有一定關係。正常時期,撥打911緊急求救時,需要第一反應團隊(First Responder,包括醫療急救人員、警察、消防人員等)聯合出動。疫情剛開始在華盛頓州的一家養老院暴發時,情況就是如此。第一反應團隊又頻繁往來於養老院和醫院之間,導致一批第一反應者出現羣體性感染,這批第一反應者又與其他羣體特別是最容易受感染的老年羣體出現交叉感染,某種程度上導致整個社會羣體潛在感染數巨大。
第三,美國CDC關於普通民衆不用佩戴口罩的指導意見,一定程度上導致前期聚集人羣互相感染傳播。在疫情暴發初期至接近高峯的這個階段,美國官方指導意見都是健康人羣戴口罩無用,因此這段時間內幾乎沒有當地人會佩戴口罩。直到大概4月初,CDC才改變指導意見,提倡在超市等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或者至少以圍巾遮擋口鼻。
第四,美國各個社區之間收入水平、居住環境差別非常大,感染的比例差距也非常大。譬如波士頓的幾個區中,一些中低收入羣體聚集的區域,人口密度大、服務行業人員多,他們大都需要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因此這些區域,比如Chelsea, Revere感染率非常高。另外,西方人的自我防護意識薄弱,衛生習慣不如華人、亞裔那麼良好,某種程度上也助長了大面積羣體感染的發生。
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用圍巾遮擋口鼻。
對於美國死亡病例數全球最多這個問題,王博士認爲,需要對死亡患者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麻州爲例,在美國50個州中,麻州的老年醫療保健和社會福利體系是最好最完善的,所以吸引了衆多老年人來此居住養老,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就更高。
王博士指出,目前麻州幾乎所有老年護理機構都有感染病例,而新冠病毒對老年人而言致命性非常強,這就導致美國養老院等機構中的死亡率非常高。麻州兩天前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州共有2000多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齡爲81歲,這也就意味着絕大部分去世的都是老年人。
王博士提到了一個退伍老兵的養老院(soldier’s home),一週前這個養老院感染非常嚴重,裏面的退伍老兵大批感染去世,導致死亡病例大幅上升。在這類養老院中,老人們的年齡基本都在八十以上,九十歲以上者又佔了一定的比例,年齡大、抵抗力弱,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簽署了病情危重時放棄治療的協議,因此當出現嚴重危機情況,有些時候是可以不救治的。這些就使得美國因爲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數急劇上升。王博士指出,美國這一點和歐洲國家如西班牙比較相似,都是因爲養老院等機構出現大量死亡病例,導致死亡數一下子非常高。
美國養老院等老年護理機構死亡率高。
問題2:美國醫院治療及醫護感染情況如何?
在疫情暴發後,美國醫院內的狀況引發廣泛關注:美國醫護人員防護用品奇缺,有護士稱自己就像“裸奔”;多州急缺呼吸機等救生設備,醫生面臨將呼吸機用在哪位患者身上的“生死抉擇”;醫護人員感染比例高,許多醫護人員公開求助……
那麼,現實情況到底如何呢?
大約1/10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存活了。
王博士介紹稱,從疫情初期一直到10天前,麻州每天都會公佈醫護人員感染數量,當時的醫護感染數就已經超過1000例了。不過此後,官方不再公佈醫護人員感染數據。他認爲,主要是因爲近段時間醫院防護措施跟上了,醫護感染率明顯下降,已經不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了。
但是,疫情暴發之初醫護人員感染數的確不低。王博士認爲,這和CDC當時的指導原則以及醫院的管理制度不無關係。從CDC的角度來說,當時的指導意見是,對於普通科室醫護,沒必要採取全面的防護;從醫院的角度來說,他們除了遵循CDC的指導意見外,還有個重要考慮是,要把最爲緊缺的防護物資留到最緊急的時候——因爲一般情況下,醫院不會大量儲存醫療物資,正常情況存量僅夠兩週使用。醫療機構最初也不允許醫護人員使用自帶的防護設備,導致醫護感染率急劇上升。
值得欣慰的是,一線醫護人員均全部得到優先檢測。此外,波士頓很多酒店也專門騰出來給那些確診的醫護人員隔離使用;在後一階段,一些大學宿舍也騰出來給感染的醫護使用。在麻州被感染的醫護人員中,目前已知有1名護士去世,所以醫護傷亡率並不像想象的那麼高。
圖片來自網絡。
在疫情逐漸發酵之後,很多醫院採取了一項措施,即除了急診部門、呼吸科、感染科這些科室醫生外,其他普通科室的醫生都可以在家工作——可以說,醫生是比整個社會其他行業的人先一步在家工作的。這也和美國醫療體系有關,這邊有比較完善的網上診治系統,該系統和藥房聯繫在一起,醫生網上診治後可以將藥方傳到藥房,患者直接到藥房取藥就行。王博士認爲,這個措施保護了相當一部分醫生免於感染。
不過,疫情之下,醫院的收入受到很大影響,幾乎每個醫院收入都下降了至少30%。所以3月份開始,一些醫院的院長主動提出工資減少50%,高層管理人員減少20%,不過醫護人員的工資沒有降,反而增加了一些補助,因爲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於一線醫護都有專項基金資助。
醫護人員和新冠病毒的“戰爭”。
王博士指出,在美國,各個州、各個城市之間的情況差別很大。像紐約市,前幾周醫院裏麪人滿爲患,醫護人員受到的衝擊肯定非常大。但很幸運的是,波士頓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事實上,除了最初一段時間防護設備急缺造成一定混亂外,現在醫護人員防護設備基本都是足夠的,大家的心態也比較平和。CDC和各個州提出的“壓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即讓峯值出現得比較晚,曲線比較平緩)策略還是比較有效的,因爲這可以避免病患人數暴增對醫療系統造成的衝擊。
尤其是在麻州,整體情況還好。王博士稱,麻州醫院衆多,醫療資源比較充足,因此雖然是美國感染病例第三多的州,但醫院並沒有出現人滿爲患、大量死亡的情況。波士頓醫院的ICU也都是可控的,醫院也並未出現醫生面臨所謂“生死抉擇”——即如何分配使用呼吸機的情況。此外,兩週前波士頓已經將會展中心改建成爲擁有1000張牀位的方艙醫院,其中500張計劃分配給無家可歸者使用。但目前爲止只有個別輕症患者入住,方艙醫院整體仍處於備用狀態。
王博士補充稱,麻州州長23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麻州醫院普通病牀和ICU病牀均有一半空置,急診就診病例數與正常情況相比僅有70%。因此,州政府和醫療機構均鼓勵中風、心臟病等有急診需求的民衆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波士頓方艙醫院。
問題3:如何看待特朗普的疫情防控舉措?
在美國疫情發酵過程中,特朗普政府的應對備受爭議。有人批評特朗普政府反應遲滯,初期不夠重視;有人指責特朗普將疫情政治化,利用疫情爲自己爭取連任造勢;還有人認爲特朗普爲了發展經濟,過早宣佈重新開放。
美媒最新民調顯示,65%美國人認爲特朗普在疫情初期沒把病毒當回事,未及時採取行動。對於特朗普的抗疫表現,半數受訪者表示不滿。
特朗普在疫情通報會上。
在王博士看來,聯邦政府的應對不能算遲緩。在中國疫情剛開始暴發時,美國很快就停止了中美往來航班,最初由中國直接輸入的幾個病例也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美國後來失控,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現大量從歐洲輸入的病例,尤其是輸入到了紐約和波士頓。以波士頓爲例,第一起羣體性感染就是由於從歐洲趕來波士頓參加一家醫藥公司會議的人員中,有大量感染者,從而導致疫情迅速蔓延。因此,聯邦政府也很快中止了美歐之間的航班。
王博士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反應整體上來說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美國的政治結構、價值理念決定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雖然相繼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但並沒辦法強制要求人們居家隔離。宣佈緊急狀態只是賦予政府機構有更多的權力調動社會資源幫助抗疫,如可以動用國民衛隊參與救治等。
此外,雖然大部分的州都下達了“居家隔離令”,但這只是建議,並非立法。就像最近開始鼓勵民衆戴口罩,也只能是建議,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不戴,也沒有什麼辦法。換言之,美國人大都崇尚自由、自由意識比較強,所以還是有相當部分民衆不遵守居家隔離規定、不遵守各種限制措施。以波士頓爲例,雖然要求居家隔離,但一些未關閉的公園,人還是很多;馬路上行駛車輛也並沒有比正常情況下減少很多,這些都導致感染數居高不下。
美國民衆抗議居家隔離。
在重新開放的問題上,王博士指出,各個州之間的情況差別很大,有些州,比如佛羅里達州、猶他州等,事實上已經半開放了。特朗普總統上週宣佈了重新開放的詳細指南,但將決定權交給了各州,由州政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滿足指南所規定的各種條件下,小範圍逐步放開。
但是,王博士認爲,重新開放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有足夠的檢測能力。因爲重新開放、正常復工,需要進行抗體檢測,才能真正放心地去工作、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然而,整體而言,目前的抗體檢測能力還比較弱,只能對一線人員等羣體進行小規模的檢測,還沒辦法大規模地對民衆進行檢測。因此,各個州開放需要非常小心。
事實上,紐約州本週進行了首輪抗體測試。在抽樣的3000人中,有13.9%的人已經感染並有了抗體,而紐約市的這一比例達到了21%。紐約州州長科莫認爲,若是轉化爲實際發病率,這意味着紐約州有270萬人感染,致死率大約爲0.5%。
王博士指出,雖然美國政府最開始是反對“羣體免疫”策略的,但如今的現實情況卻正在向“羣體免疫”發展。因爲目前的感染數實在是太龐大了,很多感染者可能沒有症狀或是隻出現輕微症狀。紐約州的這個抽樣測試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
“據估計,美國每天需要3500萬個測試才能讓人們重返工作”。
王博士表示,美國目前的情況是,無症狀感染者和輕症感染者大都是在家或賓館隔離,基本上不用藥,而靠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就像抵禦感冒病毒一樣。等到症狀消失了,再進行一次檢測,如果是陰性,就可以結束隔離了。
在治療方案上,王博士指出,嚴格來說目前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案,一些比較熱門的藥物如瑞德西韋、氯喹等,也還未能得到大規模臨牀試驗的有效驗證。現有治療方案主要還是以抗病毒藥、抗生素、退燒藥等對症治療。目前寄予很大希望的治療是,利用痊癒患者捐獻的血清,對病情開始加重的患者進行治療。
對於新冠病毒疫苗,雖然目前已有部分疫苗開始進入人體實驗,但王博士認爲指望疫苗控制疫情不是很現實。他認爲,一方面疫苗最終是否能研製成功還是個問題,就像2003年的SARS,當時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疫苗研製,但並無成功疫苗出現;還有艾滋病疫苗、埃博拉病毒疫苗,嚴格來說到現在都還沒有成功。此外,疫苗研發需要一定週期,是否能激發機體產生抗體,是否會給健康人帶來副作用等,都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進行跟蹤研究。因此,新冠疫苗問世,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