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敌必摄”,是日本航空自卫队唯一侦察单位——驻百里基地侦察航空队的队训,他们的LOGO是啄木鸟。该队驾驶着双座RF-4“鬼怪”侦察机执行了30余年的各类勤务,把拍摄到的地面及海面目标图像带回本部,成为日本获取周边军情的得力耳目。随着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的力度越来越大,日本的RF-4侦察机时常南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 任务与特点 日本航自侦察航空队以茨城县百里基地为本部。他们的RF-4为绿色迷彩涂装,这与普遍采用灰色涂装的航自F-4“鬼怪”战斗机有很大区别,以至于日本模型制造商经常推出专门的RF-4模型和迷彩水贴,满足讲究“考据”的军迷的胃口。战术侦察是航空兵的重要职责,例如攻击机部队击毁敌方目标后,确认战果就是战术侦察的任务之一。战术侦察机也被运用于战前计划制定时的情报搜集工作中。 日本侦察航空队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会调查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情况(专业术语叫“因灾出动”)。RF-4曾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7年日本海原油泄漏事故和2000年有珠山熔岩喷发等灾害发生时频繁出动。除了“因灾出动”,该机还应其他省厅和自治体的请求执行一些航拍任务。 “给飞机安上照相机,然后在天上拍照。”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飞行员熟练地驾机抵近目标,然后寻找适当位置按下快门。战术侦察的目标都位于地面或海面上,因此经常要低空飞行。但飞得越低,侦察机与目标的相对速度就越快,拍摄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另外,由于低空多云,侦察机低空飞行是非常难的。那么,日本航自为何选择脱胎于高速战斗机的RF-4来执行侦察拍照呢?这是因为RF-4要在敌方上空飞行,需要具备高速飞行能力和正确进行超低空飞行的能力。在遇到对方战机拦截时,侦察机还要具备规避攻击的机动性和自卫武装,以及与其他作战飞机相同的续航能力。 编制与兵力 虽然日本侦察航空队的基地在百里,但可以临时部署到航自在日本全国各个战略方向上的基地。 侦察航空队包括队总部、第501飞行队、侦察整备队(2009年3月成立)、侦察情报处理队等,总员额约400人。其中直接使用RF-4的第501飞行队平时投入使用的约为9架RF-4E和5架RF-EJ,规模相比航自战斗机飞行队(拥有20架左右)要小一些。其实第501飞行队在上世纪90年代初配备的是12架RF-4E,比现在的规模还要小。当RF-4EJ列装后,随着机群扩大,曾有人提议在侦察航空队下面再增设第502飞行队,但日本法律对自卫队的规模和编制是有定数的,侦察航空队只能下属一个飞行队。最后日本航自决定保有27架RF-4E和RF-4EJ侦察机,但平时安排4~5架飞机返厂进行定期保养(Inspection and Repair As Necessary,IRAN),部分飞机直接入库封存,在岗的飞机只有14架。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架飞机的机务状况都能得到保证。 RF-4系列侦察机均为双座飞机,前座为飞行员,后座为领航员(即侦察领航员,日语称“航法士”)。领航员不仅要引导飞机正确飞行,还要操作机载侦察器材。第501飞行队下辖飞行员和侦察领航员各为25人。和战斗机飞行队的紧急起飞准备一样,第501飞行队也有类似的战备值班,即白天待命一小时,夜间待命三小时。 侦察航空队编制下的侦察情报处理队规模为50人,由负责胶卷显影的图像处理小队(排级)、照片内容判读的图像判读小队、无线电发射源评定的电情班及维护保养班、总务班构成,他们与第501飞行队密切配合,把普通人看不懂的航拍照片乃至无线电信号资料变成有价值的情报资料。侦察情报处理队就在百里基地内的侦察航空队司令部办公,有时根据需要奔赴其他基地,为此该部队装备了装载显影设备的移动暗室。 训练与流程 RF-4基本是以一架或两架为单位飞行,两架以上的编队飞行只出现在对外开放的航空节上。一般来说,战斗机空战可以以多胜少,但战术侦察机不需要出动多架飞机沿同一航线飞行并在同一地点拍照。在训练时,RF-4一般采取长机与僚机搭配飞行的方式。 第501飞行队需要与同处百里基地的第7航空团协调使用机场,每天进行两到三次飞行训练,内容主要是陆上侦察、海上侦察和规避机动。以陆上侦察为例,RF-4从百里基地起飞后从猪苗代湖到轻井泽的上空飞过,在距地面300~600米的高度以420节航速掠过目标。在正常飞行训练中,通常设置3~4个侦察(拍摄)目标。目标通常是大坝、车站、变电所等设施。训练中还设有受敌威胁的地点,飞机必须在规避敌人威胁的同时按照正确时间节点飞行,飞行员还是领航员都要随身携带秒表。海上训练时,RF-4会实施舰艇搜索科目,先用雷达搜索舰艇,然后目视发现目标并拍照,此时采取60~90米的超低空飞行。陆上与海上的训练量按照6:4的比例安排,即陆上训练要多一些。但海上飞行时目标确认困难,需要领航员技术更加娴熟。另外,RF-4还有从7500米高空进行广域拍照的科目。 “什么样的东西是拍摄目标?从什么地方进行拍摄?”在实际勤务中,RF-4飞行员和领航员都要因地制宜,因此每天的训练内容都会有所不同。RF-4经常外挂一部长焦距斜向扫描式照相机(LOROP)吊舱,可对48~80千米外的超远距离目标进行拍照。这样,RF-4可以在不进入对方空域的情况下实施侦察。RF-4在超低空或高空飞行时,也会用全景式相机拍照,每部相机的视角为180度,能拍出与机身垂直方向上的全景照片。 RF-4的实际侦察流程是:①侦察航空队司令部下达航空侦察命令,明确侦察目标;②根据目标类型选择侦察设备(如光学设备、红外探测设备、电子信号侦察设备等);③制定包括拍摄方法、接近航线等在内的导航计划,然后飞机升空;④进入目标区域后,前座飞行员与后座领航员协调一致实施飞行并拍照;⑤飞机返航,所拍摄的照片和摄取的电子信号等交由侦察情报处理队判读、冲印和汇报。 驾驶RF-4系列飞机,需要飞行员与领航员协调配合。领航员要在起飞前制定侦察飞行计划,对照地图画出航线,计算出两点间的飞行时间,寻找完成任务的最佳飞行路线。实际出勤时,虽然由飞行员驾驶,但领航员不仅要协助飞行员,还担负引导飞机的责任。这要求领航员具备与飞行员相同或高于飞行员的知识和判断力。特别是由于RF-4原则上是单机出动执行任务,这就要求领航员具备对任务相关一切细节的自我判断力。因此第501飞行队在领航员的教育训练上不遗余力。每培养一名领航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据说领航员必须要通过理论和模拟器等各项考试,新进的领航员除了要在美保基地的第3运输航空队学习导航基础课程外,还要进入滨松基地的术科学校深造,实地了解F-4双座机的基本构造和特性。 RF-4E与RF-4EJ的不同 侦察航空队于1975年开始使用RF-4E,这是一开始就作为战术侦察机生产的“血统纯正机型”。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不断有RF-4EJ加盟,这些飞机都是由航自多余的F-4EJ战斗机衍变而来。到2000年,共有15架完成改装的RF-4EJ交付侦察航空队。按照日本航自的说法,RF-4EJ并非RF-4E的后继机型,而是以两机同时使用为目的,“取长补短”。 但这一说法受到外界的广泛质疑,因为原本是战斗机的RF-4EJ的水平尾翼上有前缘缝翼,这对高空高速飞行较为有利。但在实际航空侦察行动中,高空高速通过的情况并不多,而是经常要实施低空稳定飞行,因此着眼于低空机动性的RF-4E就没有前缘缝翼。更重要的是,RF-4EJ必须在机体中线位置加挂侦察吊舱才能执行任务,只剩下主翼下方的两处挂点可供吊挂副油箱。而RF-4E的侦察器材就集成在机体内部,因此除了主翼可吊挂两个副油箱,在机体下方中线还能再挂一个副油箱。后者该副油箱可装载2274升燃油,因此RF-4E能比RF-4EJ多飞行20分钟左右。整体上来说,不论侦察器材性能还是驾驶性能,RF-4E都比RF-4EJ要高一些。 后继无机 日本航的RF-4从1975年开始使用,正进入服役末期。由战斗机改行充当侦察机的RF-4EJ则机件磨损老化更快,会先于RF-4E退役。所以在2009年,日本防卫省发出“侦察机接班”需求招标,内容是邀请民间厂商参与,将航自未经中期寿命升级(MSIP)的F-15J战斗机改装成RF-15J战术侦察机,以顶替RF-4EJ。经过竞争,东芝以123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的底价中标,负责为F-15研制J/USD-1光学及红外成像传感器。它具备侦察图像实时传输功能,可以“摄读一体化”,有效提高情报的时间分辨率。2010年,东芝在开发中遇到传感器与F-15J飞机机体集成上的难题,9月22日向防卫省提出交货延期申请。没想到防卫省突然在10月1日宣布解约,理由是东芝提供的J/USD-1样品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都不达标,还要求东芝支付18亿日元(约合1200万美元)的违约金。对于防卫省的变卦,见过世面的东芝高层当然不肯善罢甘休,索性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反诉防卫省违约,理由是对方没有把成像器材的极端气象环境使用要求写进在合同里,要求防卫省赔偿原合同标的金额(即123亿日元)。 专家认为,东芝和防卫省在这起官司里都有过错。首先,东芝坚称合约里未提及J/USD-1系统的高低温条件下的工作指标,但以常识论,战术侦察机载光学/红外成像系统考虑极端气温下的使用效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战术侦察主要采取“快进快出”的突袭式侦察方式,为躲避对方攻击,超音速飞行和急速改变高度的状况会经常出现。外露的机载摄像头势必承受急速飞行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同时也要适应因高度急剧上升而出现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环境。过去,东芝只为航自YS-11FC飞行验证机(用慢速涡桨客机改装)提供过红外成像设备,它主要供导航和考察地面塔台设备之用,飞机只需保持平飞状态来拍摄沿途情况即可。因此东芝显然是在缺乏高速战术侦察机基本知识的情况下草草投标的,进而导致技术不过关。 然而,防卫省也存在过错。由于军品开发的特殊性,防卫省不敢像普通公共项目那样签署一般委托合同,而是与了解底细、有相关业内知名度的厂商合作,也就是“熟客生意”。在日本,像战斗机、坦克、潜艇之类特殊军品领域,基本是某一家企业垄断,防卫省的选择面并不大。例如,三菱重工以外的日本企业造不了战斗机;而没有了日本制铜,就没有人会造坦克了;潜艇也一样,除了川崎和三菱,即便是建造了日本现役最大吨位水面战舰“日向”号的IHI公司也造不了。 同样,东芝在军用传感器领域也处于领军地位,不仅提供81、91、03式地空导弹的导引头,陆上自卫队基干连队的野战数据链等装置也是由它一家独揽。东芝开发的红外干扰装置(IRCM)已应用在日本航自的C-1运输机上,堪与美军运输机上的紫外线干扰技术(UVCM)媲美。正是出于在侦察搜集技术方面的自信,所以东芝认为开发战斗机用光学/红外成像传感器也没有问题,而防卫省也想当然地以为只有东芝才能承接该项目。于是在双方都以为对方“都明白”的情况下,项目匆匆上马了。等到出问题时,防卫省不是本着“同舟共济”的原则,而是急着从东芝手里捞取违约金,还援引《武器输出三原则》,不允许东芝把未完成的技术成果转交第三方企业继续研发下去。这些都说明日本军工合作体制存在严重问题。 如今,防卫省和东芝的问题可以交由司法部门解决,但航自的侦察机换代问题却并没有解决。日本还有弥补之道吗?日本航自看中了美国诺-格公司开发的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期间,航自曾用RF-4拍摄灾区画面,然后以数字链送至地面指挥中心解析。可是美国空军派来支援的“全球鹰”不仅比RF-4拍得更多、更精细,还具有实时图像传输和共享技术。 不过,“全球鹰”实在太贵了,用于平时战术级别的侦察巡逻实在奢侈。因此,日本航自即便引进了“全球鹰”,还是需要像RF-4那样的普通侦察机。综合各方面情况看,防卫省最便捷的方法是在2017年左右到货的F-35A上想办法。美国早就把F-35定位为“多用途战斗机”,通过搭载不同功能模块来完成任务。由于日本航自首要任务是防空,且因为“和平宪法”约束而不能像美军那样执行很多近距离空中支援(BSI)和远程奔袭任务,因此日本自用的F-35A理应有足够空间来执行侦察行动。 但《航空世界》指出,日本防卫省已经在RF-15J项目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同时国内经济不景气,导致防卫预算一年紧似一年。因此航空侦察队恐怕熬到RF-4E使用寿命彻底耗尽的那一天,都难以盼到“接班人”。 图注: 日航侦察机001 起飞执勤的RF-4E侦察机,该机的绿色迷彩涂装非常鲜明。 日航侦察机002 RF-4E在航空自卫队服役逾30年,机务状况正迅速恶化中。 日航侦察机003 装有照相设备与观窗镜的机头是RF-4E侦察机的主要外观特征。 日航侦察机004 日本地勤人员从RF-4E的照相舱内取出所拍摄的目标图像数据,随即送至数据处理中心做后续处理。 日航侦察机005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RF-4E侦察机曾密集对灾区实施侦照,与同时美军支援救灾的“全球鹰”相比,照相效能已有不足。 日航侦察机006 日本航空自卫队总计把15架F-4EJ战斗机修改为RF-4EJ侦察机。 日航侦察机007 挂载于RF-4EJ机腹中线的侦察吊舱。 日航侦察机008 RF-4EJ侦察机与所配备的侦照与电子侦察吊舱。 日航侦察机009 日本航空自卫队计划把少数F-15J战斗机修改为RF-15J侦察机,但这个项目迄今仍无进展。 日航侦察机010 正在显影暗室里冲洗黑白胶片的图像处理小队,左上照片里的装置为黑白航空胶片自动显影机,右上照片反映的是判读室里的灯光台,可以看到胶片是呈卷状的,通常RF-4侦察机一次飞行会用掉30米长的胶片,虽然有时也用彩色胶片,但用的最多的还是解析度更高的黑白胶片。左下照片为正在灯光台上进行处理的照片,它系RF-4E机载KS-87相机在3600米高空拍摄的,据说RF-4每个架次自带胶片最长为150米。 日航侦察机011 日本RF-4E侦察机的三种航拍方式。 日航侦察机012 正在百里基地滑行的RF-4EJ侦察机,其机体中央挂架上吊挂的是长焦距斜向扫描式照相机(LOROP)吊舱。

日航侦察机013 正在推敲飞行计划的RF-4侦察机领航员,他保管有全日本的详细地图,每次飞行时要把涉及到的相关地区的地图彩印下来,然后在其上用钢笔画出航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