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義工運動”20年——130萬義工:青年是中堅

來源: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 杜江茜 殷航

25歲的香港青年伍文彬已經不大能準確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義工服務是在什麼時候。從最開始跟着駐校義工去“賣旗”,海邊撿垃圾,到年級再高一點,在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內做志願服務,十餘年間,他完成大學學業,進入社會工作,並繼續研究生學業深造,生活工作充實忙碌,而義工服務更已形成習慣。

在香港,類似的“伍文彬”還有很多。來自香港社會福利署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在登記的130多萬名義工中,參與人數最多的年齡層分佈在13歲至25歲之間,其次是26歲到59歲,青年人正成爲香港推動義工服務的中堅力量。

“我們鼓勵每位市民都成爲義工,在人生經歷中最少擁有一次義工服務的經驗,將義工精神深入生活各層面。”香港社會福利署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1998年在全港發起“義工運動”至今,已經走過整整20年。截至2018年9月底,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運動參與機構達3247家,登記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在2017年,這些義工爲社會共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

目前,香港社會福利署正在着力推廣第三層次義務工作,倡導將義工服務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及態度,再進一步將態度轉化成行動,讓義工與服務受衆透過義工服務都能得到生活新體驗。

義工團體

人人做義工

發揮個人潛能建設關愛社區

“其實說起來,我們好像誰也沒有刻意去記過什麼時候開始做義工的,這就是件順理成章的事,類似賣旗籌款、關注環境、看望長者,身邊的人都在做。”如今,伍文彬在一家名爲星學匯的機構做祕書長,這個成立於2013年的組織,成員主要是曾有過在內地求學經歷的香港年輕人,他們希望在香港和內地的年輕人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

香港義工團體到四川參加愛心義教活動。

今年4月,星學匯組織了20名香港青年到訪四川。在川期間,社團通過四川之友協會(香港)、四川長江職業學院的聯絡安排,與四川長江職業學院、樂山師範學院青年學生一起,在樂山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開展愛心支教活動。

通過這次經歷,這羣香港青年瞭解到小學老師的不易,他們思考着未來如何準備更多、更好的義教內容,組織團員們再到樂山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進行固定、持續的支教活動。

事實上,香港的義工團體還有很多,在登記的3247家機構中,從街頭捐款到定期助學、助老、助環保,還有諸如馬拉松等充滿慈善元素的體育活動,覆蓋幾乎所有有需要的羣體。對此,香港社會福利署的相關負責人坦言,發起義工運動的主要目標,就是要發揮社會人士的才能,在凝聚社會資本的同時,發揮個人潛能,加強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建設互相關懷的社區。

另一方面,通過義工服務,讓更多人關注到所身處的環境,並參與到如何將其變得更好的探索中。義工華哥告訴記者,他在幾次活動中,關注到香港隱藏着的問題,“看上去沒什麼大問題,但是還需要改善很多東西,比如露宿者該如何處置,又比如如何降低學生壓力。”

義工Ambrose則正準備將街訪中發現的問題在開會時提出,爲社區發聲,問題集中在社區公共空間、教育、醫療等領域,“我們希望幫助社區發展,共同改善生活。”

義工機制

監察評估機制完善

香港義工機構戴上“緊箍咒”

除了從小培育的理念,香港義工服務體系的壯大,還離不開全民監督。

記者瞭解到,香港大多數社會服務組織的運營成本,來自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撥款,佔據了社會福利署和其他政府部門經費的47%。

“香港的社會服務機構不敢不透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戴海靜告訴記者,善款運用的透明度,是決定民衆參與義工服務的重要因素。比如義工機構要做項目,成本是多少、預算有多少、項目本身的運營花費、需要多少義工、會不會給義工付費、行政成本等數據必須披露,且要提交給社會福利署。同時,在義工組織、公益組織對外籌款時,籌款活動也需要提前向政府申請,獲批後才能開展,並需要提供活動報告。

事實上,香港社會組織並沒有對外披露的法定義務,但絕大部分組織都會在其網站上披露每年的運營信息,包括各種籌款活動、公益活動、財務報告等,以此提升機構的社會公信力。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爲例,其每年製作的年報中,關於資金來源和去向的頁面,佔據冊子的五分之一,還會聘請專業的財務審計機構進行審查。

據香港社會福利署介紹,爲確保公衆獲得優質的社會福利服務,加強服務的問責性,社會福利署和受資助的機構從1999年至2000年度起,分三年逐步推行服務表現監察制度。首先是和機構簽訂津貼及服務協議,列明雙方責任、津貼基礎、服務質量標準和成效標準等內容。同時,還要制定基本服務規定和16項服務質素標準(SQS),列明服務機構應當具備的質素水平,服務機構也可根據要求,以合適的方法應用於個別服務類別或服務單位中。

此外,香港社會福利署還要對這些機構開展服務表現評估。根據簽訂的服務質素標準,服務機構每年需向社會福利署提交自我評估報告,而社會福利署根據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並以定期檢查、突擊檢查、面談、實地探訪、匿名調查等形式對機構進行評估。

義工精神

讓志願服務融入生活

正着力推廣第三層次義務工作

義工運動發展到第20個年頭,眼下,香港正在積極推廣第三層次的義務工作,倡導將義務工作融入生活中。對此,香港社會福利署的相關負責人解釋,他們鼓勵義工將義務工作的精神和核心價值,融入日常生活,將義工服務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及態度,再進一步將態度轉化成行動,讓義工與服務受衆透過義工服務都能得到生活新體驗,“是大家都有所裨益、促進自我發展和豐富彼此的生活體驗。”

香港義工活動頒獎典禮。

對於第三層次義務工作,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總主任黎永開的理解更加直觀,“比如,天氣涼了,雖然你今天沒有義工服務的安排,但還是主動去老者家裏探望,給他們加衣服,換上厚被子,這時義工服務不單單只是一次活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具體到推廣策略上,據香港社會福利署透露,將加強義工培訓和管理,鼓勵社區的小商戶、中小企業運用專長和資源展開志願服務。同時,鼓勵跨界別、跨機構協作,推動年輕人、長者、退休人士、跨代家庭成員和中小企之間的隔代共融。

在此過程中,特區政府同樣重視對義工的激勵措施。如香港《稅務條例》規定,民衆捐100港元以上給慈善機構和信託團體可以免稅,多捐則多免。香港地區青年人如果參加滿8個小時的義工工作,就可得到一張迪士尼門票。

“對於香港而言,義工是一個重要團體,義工精神更是一種值得珍惜和發揚的精神。”據黎永開介紹,每年底,香港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義工嘉許典禮。全年表現優異的義工都會出席該典禮。獲獎者將會得到嘉許狀,表現極其優異者,其事蹟還會被掛到聯合國的網站上,“發展義工工作的內核,就是將最樸素的‘助人爲快樂之本’,打造成這座城市最溫暖動人的社會理念。”

聰明幹公益,有效做慈善!

關注我,一起學習公益慈善知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