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改革開放同生共長的人】張曉華: 與時俱進 爲偉大時代謳歌

尋人啓事

人物特徵:與改革開放同生共長的人

出生時間:1978年12月18日

(農曆戊午年十一月十九)

性       別:男女不限

邀       約:一起爲“不惑之年”慶生,

歡慶改革開放40年。

尋人熱線: 0596-2528110、2529681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名片

人物: 張曉華

南靖縣新聞中心主任,生於1978年12月18日,與改革開放同生共長

張曉華(左)說“我的人生和新聞事業相依,十年一規劃。第一個十年我在新聞一線歷練,衝鋒陷陣。第二個十年,我們新聞隊伍來了一些90後的年輕面孔,他們陽光、朝氣,催我奮進,不斷加強學習,努力追求創新。轉眼迎來第三個十年,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上下下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自己也要投入進去,加強學習,切實做到轉思維、當橋樑、扮伯樂、強管理,對部門協作、內容生產、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合理規劃,充分發揮融媒體平臺效能。”

張曉華在融媒體新聞中心策劃指導

又是一年記者節,作爲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張曉華以她二十年的執着與堅守,收到了社會各界人士溫馨的節日祝福;同時,作爲一名“與改革開放同生共長的人”,她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親歷了家鄉南靖的巨大變化。在新聞工作崗位上,她與時俱進,緊扣時代脈搏,辛勤耕耘,爲偉大時代謳歌。伴隨着新聞實踐的深入和人生閱歷的積澱,她也由內而外散發出成熟和自信。

“我盼望每天見到的太陽都是新的!”

“很慶幸自己生長在這個時代!”11月6日下午,面對記者同行的採訪,張曉華感慨地說。1978年12月18日,張曉華出生於南靖縣船場鎮集星村。孩提時期的她雖然並不能理解改革開放所賦予個人的真正意義,但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她明顯覺得童年的成長有一道曙光在指引。當時,電視機逐步進入普通人家,“儘管只是一臺黑白電視機,但是它卻有神奇的魔力,爲我打開了山外面精彩的世界。”節目中,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莊重的儀表、標準的普通話讓張曉華充滿嚮往。猶如在她幼小的心靈播下一粒種子,在陽光雨露下生根發芽,“這爲我後來走上新聞工作道路埋下了伏筆。”興趣加之語言天賦高,小學三年級時,張曉華參加全縣中小學生朗誦比賽,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中考時,張曉華以學科總分508分的好成績,順利被龍溪師範學校優先錄取。在龍師就讀時,張曉華被推舉爲學生會宣傳部長、校舞蹈隊主力、校廣播室播音員、校課本劇表演隊主要成員,她表演的舞蹈《紫荊花開》獲省舞蹈匯演一等獎。每次學校召開大型晚會,她都是當仁不讓的主持人。

“龍師畢業後理應去教書,父母也希望我當老師,這樣生活會安逸些。但我內心卻希望不斷挑戰,不喜歡重複單調的生活。我盼望每天見到的太陽都是新的!”張曉華說,1997年6月,她從龍溪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南靖船場中心小學當老師,“在那裏教了一年半的語文,機遇終於向我拋出了橄欖枝。”1998年12月,南靖縣廣播電視局公開招考有線電視臺主持人,張曉華帶着兒時的夢想和對未來的憧憬遞上了報名表。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她從100多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如願地成爲一名鎂光燈下的主持人。

“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爲新聞提供了源頭活水!”

“剛進新聞崗位,我除了做主持,也做其他各種活。早上是電臺電視臺播音員,念稿錄音;中午上鏡出圖像;下午又扛着機子到一線採訪,然後回到臺裏再編稿剪片;晚上又溫書準備自學考試。”張曉華分享了她投入新聞行業第一個十年的工作狀態。儘管當時感覺很辛苦,忙完工作連走路的勁兒都沒有了,但張曉華還是很感激當時的“高壓”生活。她說,正是這樣採寫拍播“全能”的工作歷練,才促使她迅速成長、不斷飛躍。“我熱愛這份工作,至今回想,當初的人生選擇是對的。我付出了很多,見證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泥濘的小路變成平坦的水泥大道、低矮的平房變成都市高樓,荒郊野地變成生態文化園,破舊的三輪車變成風馳電掣的高鐵動車。伴隨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進程,南靖大地日新月異,“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爲新聞提供了源頭活水!”張曉華覺得新聞人就要有擔當,“既然生逢這個偉大的時代,就要記錄偉大時代,唱響奮進的凱歌。”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爲及時報道土樓成功申遺,7月6日晚,張曉華早早帶領同事們蹲守在南靖土樓申遺點的現場,等待那振奮人心的一刻到來。“這是難忘的一晚,我的新聞生涯趕上了南靖土樓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我很慶幸。”連夜在土樓現場採訪、緊接着趕回縣城寫稿、剪片、傳稿,“我們徹夜無眠,忙併快樂着。”

“融媒體新聞宣傳要的是真融深融。”

新聞從業20年,張曉華也從普通的新聞工作者,一步一步成長爲部門主任、電視臺臺長、新聞中心副主任和主任。“我的人生和新聞事業相依,十年一規劃。第一個十年我在新聞一線歷練,衝鋒陷陣。第二個十年,我們新聞隊伍來了一些90後的年輕面孔,他們陽光、朝氣,催我奮進,不斷加強學習,努力追求創新。”2016年5月,南靖將原縣廣播電視事業局、廣播電視臺、網絡信息管理中心及縣委報道組、《南靖鄉訊》編輯部進行整合,成立南靖縣廣播電視新聞中心;今年9月9日,南靖縣融媒體中心在全市率先掛牌成立,承擔全縣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移動端等新聞媒體的採訪報道任務,構建新聞輿論工作新陣地。“擔任南靖縣融媒體中心主任,我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當然進入當地媒體的管理層,這也是同行和受衆對我的信任,也是我新聞生涯質的提升。轉眼迎來第三個十年,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上下下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自己也要投入進去,加強學習,切實做到轉思維、當橋樑、扮伯樂、強管理,對部門協作、內容生產、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合理規劃,充分發揮融媒體平臺效能。”張曉華回顧着,也眺望着。

“我與改革開放同生共長,現在如果有人問我,改革開放對我個人的意義,我想說是不忘初心,一路向前。”張曉華說,融媒體要的是真融、深融,“打造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全媒體人才隊伍,提升效率、提高效益,以最節約的人力和資源,使新聞宣傳取得最大的效果。”下一步,南靖縣融媒體中心將進一步加強中心隊伍建設、硬件建設,持續完善各項運行機制,推動媒體融合工作向縱深發展,切實做到廣播電視立體化宣傳、文字圖片全方位報道、網絡資訊多角度反映、時政信息權威性發布,開展媒體融合集中式互動、宣傳思想新時代改革,講好南靖故事,傳播南靖好聲音。

閩南日報記者 羅培新 黃舒哲  通訊員 遊雪慧 謝威 文/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