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州記憶影像見證40年之輝煌成就】長泰:從小城關蛻變成新城區

輝煌成就

《閩南日報》11月8日第4-5版

舊照

上世紀90年代龍津溪兩岸  林冠福 供圖

昔日圓池 黃雲輝 攝

上世紀90年代人民路一隅  林冠福 供圖

上世紀80年代初下米市江濱一隅 林紹賢 攝

上世紀90年代長泰縣城一隅 林冠福 供圖

新貌

天藍水碧新長泰  連俊清 攝

城區新貌 連俊清 攝

長泰

從小城關蛻變成新城區

如果說,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生態宜居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硬性指標,那麼,長泰則正用“眼見爲實”的變化,一步步生動詮釋發展的定義。

從縣城沿着北環城路向東,半小時抵達廈門特區,從狀元大道向南走聖王大道,未來15分鐘即可到漳州市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長泰拉進廈漳半小時生活圈;出門見綠、入眼即景成爲一種常態,遍佈城區的公園,讓長泰的百姓習慣了休閒散步、慢道騎行,讓廣場舞、太極拳、氣排球等成爲流行的生活方式……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小縣城的每個角落,爲長泰城區市民送來了安居樂業的福利,也溫熱了外地客商在此投資置業的信心。

曾經小小的城關,如何蛻變成一座現代化新城區?

發展的篇章從20世紀90年代拉開序幕。“小縣大城關”戰略助推全縣居住小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先後拆除建設路及人民路低層舊建築樓房,改造爲武德園匯景園(現陶然園小區),長泰自此開始有了7層以上住宅建築樓羣。隨後,後洋新村、外武小區、文昌小區等陸續拔地而起,解放路及羅山小區周邊工商銀行、郵政、供銷社的建設,使“花縣春風”勝景更具有現代感。寬敞明亮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樓房和政府辦公大樓相映成趣,在厚重歷史的氣質裏添加了年輕向上的時代朝氣。

而後,舊城改造工程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城區面貌煥然一新。1999年,武德園進行改造提升;2000年,江濱公園及建設路、人民路進行改造提升;2008年,解放路片區改造啓動,實施圓池周邊環境整治、縣城夜景亮麗工程和大排檔清理整頓以及角泰路道路兩旁綠化美化,大大提升了縣城品位。同時,城區建設也進行了拓容升級。2000年以後,建設南路兩側開發龍鑫花園、江華苑、泰龍花園等商品房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2005年,完成縣城商業中心、泰景園等精品工程建設,縣城建成區面積達3.89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積達34.68平方米。

升級改造後的東部城區居住條件,開始有了較大改善。各小區周邊陸續配備市場大樓、學校、銀行、公共廁所等設施,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1.63%,人居環境舒適和諧,成爲長泰東邊的繁華地帶,不少廈門、泉州等周邊縣市區市民選擇到長泰安居置業。

2011年,長泰縣提出“再造一個新城區”的重大構想,縣城西區規劃建設3平方公里的新區,安排新建一個文體中心、一個城市綜合體、一座安置小區、一個新校區、一個綠水景觀園,全力打造佈局合理、配套完善、結構優化的城市新區。

新城區基礎配套設施隨之不斷完善。2013年,長泰縣以打通總投資7.9億元的狀元大道爲“主軸”,全力推進建設北路至戴詔亭高速公路連接線建設,銀泰路、順和路等共26.58公里的7條市政道路基本完工;2014年,人民路延伸、政通路等市政路網竣工通車,道路景觀綠化、污水管網等基礎配套完善提升,形成“對內大循環、對外大流通”的綜合交通網絡,拉開了縣城整體框架;2016年,文體中心、文博館(文廟)等公共服務配套不斷完善;2017年,長泰一中新校區建成投用;2018年,三小、四幼建成投用,新城區建設場面和形象持續做大。

開發建設的觸角持續延展。龍津園(二期)、文昌公園、國泰路人行天橋等項目陸續建成投用,成爲市民休閒的好去處。此時,縣城建成區擴大到4.85平方公里,形成了“提升中心城區、拓展南北兩翼、建設一江兩岸、打造宜居城市”的城區開發建設格局。

2017年,城區建管走向精細化。城鄉總體規劃、“多規合一”、城市設計等規劃加快編制,11條縣城區管網及道路完成改造,城西公園等公共配套啓動建設,新增公共停車位270個,羣衆反映的排澇難、停車難等問題進一步緩解,文明城市深入創建,“門前三包”有效落實,“數字城管”啓動建設,城區檔次明顯提升。

共建美好家園,共享開放成果。改革開放至今,長泰縣在變“大”、變美,從量變到質變,從昔日的“農業縣”成長爲生態高顏值、發展高素質、民生高水平、開放高層次的富美活力新城,在“提升人民羣衆幸福指數”爲目標的彙報單上,一筆一劃列上“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生態縣”“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等可喜佳績。                                      說

黃國明:

新時代的新一中 越來越好

長泰一中新校區  連俊清 攝

“現在的校區,辦學條件真是好。” 63歲的黃國明站在長泰一中新校區裏,不禁感慨萬千。作爲剛退休不久的長泰一中原副校長、物理老師,黃國明1975年便在長泰一中任教,見證了學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巨大變遷。

長泰縣第一中學,1942年創辦於巖溪鎮,命名“長泰縣立初級中學”,1958年增設高中部後更名爲“福建省長泰縣第一中學”,成爲一所完全中學。1978年,長泰一中才有了第一棟兩層教學樓。“當時學校資金有限,爲了儘快建成,師生利用課餘時間一起運沙子、挑混凝土,參與到建設中。”40年前的這一場景,依舊深深印在黃國明的腦海裏。不僅教學樓簡陋,當時的住宿條件也十分艱苦。“以前學校100多名寄宿學生,都住在一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大禮堂裏。”黃國明回憶,“600平方米左右的禮堂裏排滿上下鋪牀位,教師們都是擠住在舊平房和閩南老厝裏。”這樣的情況直到1980年學校建設了宿舍樓才得以改變。

隨着時代的發展,長泰一中也搭上了科技的“快車”。黃國明笑着說,1999年,長泰一中電教綜合樓落成,搭建了校園網絡、演播中心,引進電腦設施進教室,成爲全市最早開通校園網的中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引進,讓學校教學質量得到極大提升,那幾年學校高考成績屢創新高,33%學生考上重點大學。”黃國明自豪地說。2006年,長泰一中晉升爲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

2014年,爲適應城鎮化進程,長泰一中新校區動工建設,該項目成爲長泰縣重點民生建設項目之一。彼時,黃國明已臨近退休,學校的新面貌也成了他的新期待。2017年9月,長泰一中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在這座佔地面積155.78畝,可容納72個班級、3600多個學生的現代化校園裏,擁有各類現代化教學儀器設備,各種功能用室配備齊全。

校園佔地面積從50畝到150畝,教學樓從瓦片平房到現代化建築,課堂從粉筆配黑板到現代化觸摸新設備、立體展示教室,四十年來,長泰一中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黃國明感慨地說:“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校園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改變了無數學子的命運。新時代的新一中,我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

潘麗珍:老年生活越來越幸福 

漫步龍津溪畔 王文強 攝

晚上七點半,長泰縣城武德園的小廣場上,音樂聲準時響起,一羣身姿矯健的阿姨開始了她們的“聚會”,伴隨着不同的音樂節奏,跳起不同類型的舞蹈。

今年64歲的潘麗珍是這支武德園廣場舞隊的輔導員,跟廣場舞的緣分從二十多年前就算起了。“1992年,我就開始參與廣場舞活動,當時都在一個小公園裏,主要是學健身操、太極劍之類的。”潘阿姨說,“公園不大,但是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如今,曾經的那個小公園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縣城裏的公園卻越來越多,陶然園、武德園、外武園、龍津園等都成爲羣衆休閒的好去處,也湧現出了很多廣場舞隊。“就像新建的龍津園,據我所知就有四五支廣場舞隊呢!”潘阿姨樂呵呵地說,“以前老年人沒地方休閒娛樂,現在公園多了,還配齊了公廁、路燈,老體協也對廣場舞隊進行規範管理,我們跳起舞來方便、安心,也舒心。”

2009年以來,長泰縣連續8年舉辦全民健身展示活動,2018年舉辦了長泰縣首屆廣場舞比賽,爲喜愛跳廣場舞的老年朋友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展示舞臺,也極大地促進了民間廣場舞活動的發展。截至目前,長泰全縣共有廣場舞隊近百支,每個村至少有一支廣場舞隊,僅武安鎮就有超過五十支廣場舞隊,老年人的生活從幾十年前的單調乏味,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

最近,武德園廣場舞隊正在學習新的舞蹈,爲即將參加的元旦表演進行準備,潘阿姨和姐妹們一想到有機會可以展示風采,就充滿了幹勁,“參加廣場舞活動,不僅鍛鍊身體,而且讓我們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周道恩:見證長泰縣城市的變遷

今日圓池 連俊清 攝

“60×100米是當時的設計尺寸,我記得很清楚。”今年86歲的周道恩笑着回憶,“別看現在人民路圓池是羣衆散步的好地方,以前可是一口大魚塘。”作爲一個跟城鎮建設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人,長泰發展的每條脈絡,周道恩都熟稔於心。

1958年,周道恩被選送到福建省建設廳參與培訓學習,進入長泰一家建築公司成爲技術員。“長泰真小。”是他初到長泰的第一印象。“當時的主街道就是短短的一段解放路,還是鋪着石板。”雖然是主街道,但沿街兩邊並沒有進行規劃建設,一邊是居民區,一邊是政府大院。就是這樣巴掌大的地方卻讓周道恩有了留下奮鬥的想法,“想用自己所學知識爲這裏的發展出份力。”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泰的新樓房越來越多。然而建設項目零零星星,缺乏整體規劃設計的狀況,讓時任長泰建設局局長的周道恩,有了對未來發展的思考,“一座城市應該有個主體架構,然後在此基礎上擴建發展。”如何最大程度地方便羣衆出行,又要少佔用耕地?是在原先老街道的基礎上修建還是重新開墾一條新的道路?沒有經驗可借鑑,周道恩和建設局的設計團隊在摸索中前進。

問題接踵而來,一個個解決。“當時人民路向西延伸要經過一片園地,正巧有三口魚塘。”在施工隊填埋了兩口面積較小的魚塘後,周道恩有了新想法。“填埋魚塘費時費力,而且填埋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道路安全。不如留下,讓路繞行,纔有了現在這道風景。”

城市因建設者而生動。有了主幹道,鋪設了水泥路,沿街兩邊的商店多了,長泰從主幹道輻射開來,不斷擴建發展,活躍了起來。“長泰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福音。我是建設者,也是見證者,很榮幸。”周道恩動情地說。

林麗秀:這是個適合生活的小城

龍津園,百姓樂園 王文強  攝

武德園裏舞蹁躚  王凱英 攝

“長泰很適合居住,環境好空氣好,等街道修改完成後,出行就更方便了。”在長泰縣武安鎮金座麗景小區樓下,住戶林麗秀說起長泰的變化讚不絕口,相比繁華的大都市,她更喜歡長泰這座小城的安靜。

每天清晨散步已經成爲林麗秀多年來的習慣。“我們小區正好在龍津溪旁,這幾年龍津園、步行橋、文昌閣步行棧道等陸續修建起來,出了門看到的都是風景。”在她的回憶中,龍津溪兩岸沒開發時一片荒蕪,長滿雜草大樹,沒有路燈,太陽落山就一片漆黑。如今,沿河兩岸綠樹成蔭,小區樓房座座拔地而起,夜晚的龍津園裏廣場舞、輪滑、街舞輪番上演,綠道上散步者三兩結伴同行,小區周邊已經成爲長泰羣衆休閒好去處。

小區不僅周邊環境好,內部環境、管理也讓林麗秀幸福感滿滿。“我們這個小區不僅配備有兒童玩樂區,還有健身器材,綠化也做得挺好。最好的一點是人車分流,老人、小孩在這裏散步、玩耍都很安全。” 林麗秀得意地介紹起小區來。

“小”是林麗秀對以前長泰的印象,如今大型超市、電影院、美食店等陸續進駐,喫喝玩樂住行逐漸滿足羣衆需求,“生活在長泰很輕鬆很舒服。” 

 ⊙林少波 王文強 王凱英 黃冰麗

本期編輯 蘇奕斌 劉婧

值班主任 黃妍婷

閩南日報社要聞部 誠意出品

新聞熱線:0596-2528110,114

閩南日報社微信矩陣

閩南日報

mnrbwx

漳州新聞網

zznewscn

視覺漳州

sjzz0596

閩南日報車友會

mnrb-cyh

閩南日報小記者

mnrb-xjz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