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橄欖球比賽,規則繁瑣細密,而且戰術策略有幾百上千種,具體運用更是千變萬化。如果以前沒了解過,短期內就很難精通這麼多的門門道道。

好在一般人不需要知道那麼多。規則雖繁,但核心規則很簡單,稍加了解就足以支撐我們欣賞比賽。

從入門到沉迷,只需要看一場比賽就夠了。這項運動,就是有這麼大的魅力。

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式橄欖球比賽規則:

比賽雙方輪流進攻,進攻方把球帶到對方大本營就算得分,最後得分多的就是贏家。

接下來,稍微展開講下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的比賽規則。

1.場地

一塊長方形的草地。

場地上有碼線。整10碼線和整5碼線之間,還有很短的整碼線。整碼線之間相隔1碼。碼線,其實就是球場的刻度,使得球員和球所在的位置,一目瞭然。

整10碼線旁邊有三角形箭頭符號,表示碼線是從哪一方的得分線算起。

在雙方的端線上,各有一個球門。

近距離看,是這樣的:

2.人員

比賽分爲進攻方和防守方,雙方會按規則進行攻防互換。

雙方都各有53名隊員。但每個隊都只能有11個人同時在場上。

53名隊員各有各的強項。有些人負責進攻,有些人負責防守,還有些人負責開球、踢點球等特殊任務。所以隊員可分爲三類:進攻組、防守組、特勤組。

比賽中,可以根據戰術需要和隊員的特點,進行換人,換人的數量和次數沒有限制。

3.比賽目標

比賽目標,是把球帶到對方的地盤(端區),從而得分。比賽結束時,得分多的就是贏家。

防守方要努力阻止進攻方的推進。雙方都是寸土必爭。

4.推進方式

進攻方推進的方式有兩種:地面帶球跑動和空中傳球。

地面帶球跑動,就是進攻方的帶球隊員,在隊友的保護和對手的圍追堵截下,向防守方的端區方向狂奔,直到闖入對方端區得分或被攔截爲止。被攔截,就是被撂倒在地,或被防守方隊員們堵住動彈不得,或者被撞(擠)出界。

空中傳球進攻,就是把球扔給隊友(通常是四分衛傳給外接手或近端鋒),隊友接球后,繼續向防守方的端區跑去,直到得分或被攔截。

注意,隊友必須是直接接到空中的球。如果球被接到前落地,就是傳球失敗。

5.得分方式

不管用哪一種推進方式,只要拿着球闖進防守方的端區(進攻隊員把球帶到防守方的端區,或者在防守方端區裏接到傳球,或者在防守方端區裏搶到無主的球),進攻方就能得到6分。這種得分方式叫做達陣(touch down,TD)。達陣是最重要的得分方式。

除了達陣之外,還有兩種得分方式:射門和安防。

射門:進攻方的踢球手把球踢向對方球門。如果踢進去,得3分。

安防:這是防守方纔有的得分方式。進攻方在自己的端區裏被摁倒、出界或犯規,這就有可能是一次安防,導致防守方得2分。

安防得分,很少發生。想要得分,主要靠達陣和射門。

此外,進攻方達陣之後,還有得附加分的機會。得附加分的方式有2種,可以二選一。

第一種叫做“兩分轉換”,就是從對方的2碼線再進攻一次。如果能達陣,就得到2分的附加分。

第二種是“踢附加分”,把球踢進對方球門,就能得1分。雖然只有1分,但成功率很高。因此,第二種方式更常見。

6.開球

一場比賽分爲上半場和下半場,共有4節,每節15分鐘。

每一個半場開始時,都要開球。所謂開球,就是由即將進入防守角色的一方,把球踢給即將進入進攻角色的一方。

除了半場開始時要開球以外,比賽中只要有一方得分,那麼進攻方就得結束進攻,輪到對方進攻,這就得開球,把球踢給對方。對方接到球后,開始回攻,直到被攔截。被攔截時的碼線,就是對方正式進攻的起點碼線(始攻位置、始攻線)。

所以,開球時,要儘量把球踢到靠近對方端區的位置,但不要踢進對方端區。如果對方的回攻手在端區內接到球,他就有兩個選擇。一是回攻,直到被攔截;二是單膝跪地,表示觸回,那麼按照規則,選擇觸回,始攻位置就是25碼線(在2016賽季之前,這個規則是20碼線)。

概括一下:

開球,其實就是攻防轉換,將控球權也就是進攻權,交給對方。然後對方回攻,這樣就可以確定對方展開進攻的起點。

7.四檔進攻

開球之後,雙方排出陣型。球放在中間。進攻方的中鋒,將球從胯下扔給身後的四分衛。這就是啓球,啓球代表本次進攻的開始。

進攻方可以連續進攻4次,我們把每一次進攻稱爲一“檔”(down)。四次進攻就是“四檔進攻”。

進攻方傳球失敗,或者持球隊員被攔截(被防守隊員撞倒、堵住動彈不得或擠出界外),這次進攻就結束了。這次進攻結束的位置,就是下次進攻開始的地方。進攻方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向防守方的端區推進。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連續四次的進攻也推進不了多遠。所以規則規定,連續四次進攻,只要向前推進了總共10碼,就可以再進攻4次。得到了新一輪的四檔進攻機會,我們稱之爲“拿到首攻”。

NFL比賽轉播中,畫面下方都會有一行信息欄。比如堪薩斯城酋長隊和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比賽,畫面下方的信息欄就是這樣的:

信息欄最右邊的“1st&10”,翻譯過來就是“一檔十”,表示這是第一次進攻,還要推進10碼才能拿到首攻:

藍色的那條線,是進攻的起點,也就是始攻線。始攻線(藍線)與續攻線(黃線)相距10碼。畫面右邊的那個大箭頭,表示進攻的方向。這個大箭頭和藍線、黃線,都是爲了方便觀衆觀看而用技術手段加在畫面上的,並非真實存在。

現在,始攻線是在35碼線的位置上。

假如第一次進攻,進攻方推進了3碼,來到38碼線,這時信息欄最右邊就會變成“2nd&7”,也就是“二檔七”,表示現在要進行第二次進攻,再推進7碼就能拿到首攻:

假如第二次進攻,進攻方推進了9碼,來到了47碼的位置,那麼就超越了那根黃色的續攻線。也就是說,兩次進攻累計推進超過10碼,拿到了首攻,又可以再進攻4次。這時信息欄最右邊又會變成“1st&10”(“一檔十”)。

如果四次進攻沒能推進累計10碼,那就不會有新一輪四檔進攻的機會,就要輪到對方進攻了。

所以,進攻方前進的終極目標是達陣得分,而階段性目標就是拿到首攻,只有拿到首攻,才能延續自己的進攻。

8.棄踢和射門

我方進攻4次,向前推進的總距離要是不到10碼,那麼攻守雙方必須就地轉換。如果此處離我方端區不遠,對方只要推進很短的距離,就能達陣得分了。

爲避免這種風險,我方在三次進攻後,如果沒能向前推進10碼,那就乾脆棄踢。

棄踢實際上是第4次進攻的另類形式。但這樣不太好理解,我們姑且將棄踢理解成“放棄第4次進攻,把球踢給對方”。棄踢時儘量把球踢到靠近對方端區的地方。對方接到球后再回攻,回攻手被我方攔截的位置,就是對方進攻的起點位置。

這樣對方進攻的起始位置,通常會離我方端區比較遠。

棄踢,降低了我方失分的風險,但畢竟是少了一次進攻機會。因此,要不要棄踢,得根據實際情況權衡。如果此時比分落後,比賽時間也剩餘不多,那就別棄踢了。反正是輸,還不如堅持第4次進攻,搏一把。

而如果三次進攻後,已經距離對方端區不遠了(距離對方端區40碼以內,最好是30碼以內),那就可以考慮第三種選擇:射門。射門成功,可得3分。射門的成功概率,與距離密切相關。如果射門失敗,不僅沒得分,攻防關係轉換後,對方要從球踢出的位置開始進攻,所以,通常都是離對方端區比較近,纔會考慮射門。

簡單概括下。進攻三次,仍未推進10碼,此時有三種選擇:堅持第四次進攻、射門、棄踢。

當你沒有信心推進10碼時,可以放棄第4次進攻,選擇射門或棄踢。如果離對方端區很遠,那射門也沒指望,只有棄踢最保險。但如果你快要輸了,就乾脆搏一把。

9.傳球

傳球分爲向前傳球和向後傳球。

向前傳球有諸多限制:

首先,每次進攻只有1次向前傳球的機會;其次,球只能從啓球線的後方(進攻方這邊)扔出;再次,進攻方只有特定隊員(合法接球者)纔有資格接球。

而向後傳球,就沒有這麼多限制了。但是傳球是爲了快速向前推進,向後傳球意義不大,而且球容易被搶,所以很少用。

進攻方傳球時,防守方可以伸手攔阻,將球拍偏落地。這樣進攻方就傳球失敗了。進攻方的這次進攻,就算是沒有絲毫推進。

10.攻防轉換

我們知道,雙方是輪流進攻。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攻防互換呢?

前面已經說了,每個半場開始時,以及有一方得分了,那就得用開球的方式,交換攻防角色,並決定始攻位置。

其次,進攻方4次進攻未能推進10碼,那攻防雙方就地轉換。如果進攻方棄踢,那也是交出進攻權。

但要注意,開球和棄踢,都存在例外情況(下面這段文字,新手可跳過忽略):

開球時,甲方把球踢給乙方,按理說就是把進攻權移交給乙方,但雙方都有權利搶球(只要球前進了10碼)。如果球又被甲方搶走,那麼攻防就未能實現轉換。甲方依然是進攻方(控球方)。

而甲方棄踢時,只要球過了啓球線,控球權就自動歸乙方。但如果乙方隊員觸碰到了球卻沒接住,球脫手了,那麼甲方就可以搶球了。如果甲方搶到球,那麼甲方就依然是進攻方(控球方)。

對進攻方來說,想要得分,就得不斷進攻。而只有掌握控球權,才能進攻。所以進攻方一方面要在4檔進攻中推進10碼以上,同時又要注意保護好手中的球。

如果防守方隊員把球搶到手,那麼防守方瞬間就變成了進攻方,就可以帶球衝向對方的端區,爭取得分。比如進攻方在傳球時,球剛扔出來,就被防守方搶先接到(這叫“抄截”),那麼防守方就瞬間反守爲攻了。如果進攻方用的是地面跑動進攻,持球隊員手裏的球,防守方也可以去搶斷。

簡單說,球在哪一方手裏,哪一方就是進攻方。控球權就是進攻權。

控球權和始攻位置同等重要,都是取勝的關鍵。

11.攻防動作

防守隊員爲了阻止進攻方的持球隊員前進,會進行攔截。常見的動作,是用雙手抱住持球隊員,使其倒地(這叫“擒抱”),從而結束其進攻。

但是,一次成功的攔截,不一定非得讓對方倒地,如果防守隊員能把持球隊員擠(撞)出界,就算攔截成功。或者把持球隊員團團圍住,使其動彈不得,甚至有倒退的趨勢,這樣僵持後,也算是攔截成功。

進攻方隊員,爲了保護持球的隊友,可以用手臂和身體,阻擋防守方的攔截,但不可以拉住防守方隊員。當持球的隊友被防守隊員圍住無法移動時,進攻方的隊員們可以用身體推擠這一大坨人,使得被圍在垓心的持球隊員繼續向前移動。這樣防守方的攔截就不算成功。

進攻方傳球時,雙方隊員都有權利接球,都可以依靠自己的速度和接球技巧,搶先接到球。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用拉拽、鉤掛、絆倒等方式限制他人接球。如果動作太過分,裁判就會扔出小黃旗,判爲“干擾傳球”犯規。但如果有人觸碰到了球,這時就可以擒抱和衝撞了。

對防守方來說,更好的防守表現,是在四分衛出手傳球之前,防守隊員就衝過爭球線,來到四分衛周圍,將四分衛摁倒在地。這叫擒殺。四分衛被擒殺的地點(確切地說是被圍堵或被擒抱失去向前運動趨勢的地點),就是進攻方下次進攻的起點。這其實就是讓進攻方倒退了若干碼數。

比擒殺更好的,就是剛纔說過的抄截和搶斷。這樣防守方就瞬間反守爲攻,可以拿着球衝向對方端區。當然,抄截和搶斷的難度是比較高的。

12.隊員分工

進攻方最靠前的一排人,是進攻鋒線,被稱爲前鋒。前鋒不得少於7人。大多數情況下,前鋒就只是正好7個人。從中間到兩旁,依次是中鋒、護鋒、截鋒、端鋒。中鋒、護鋒、截鋒,統稱爲內鋒。

內鋒的重要任務,主要是攔擋住對方的防守前鋒。在地面跑動進攻時,內鋒要開路,牽制住對方的防守前鋒和線衛。在傳球進攻時,內鋒要後退,將四分衛保護起來(形成“口袋”把四分衛包裹起來),避免四分衛被擒殺,使得四分衛有充分的觀察時間以尋找場上合適的接球者。

內鋒沒有權利接向前的傳球,端鋒可以。端鋒分爲遠端鋒和近端鋒。顧名思義,站位離截鋒比較遠的是遠端鋒,站位離截鋒近的是近端鋒。遠端鋒屬於外接手,主要任務是衝到對方的陣地,接住傳球,使得球隊得以長距離推進。近端鋒的職責更多樣,既要保護四分衛不被擒殺,又要保護持球跑動的隊友,有時還要充當外接手。

側衛、四分衛、全衛、半衛,都屬於後衛。

側衛和遠端鋒差不多,都是主要的外接手。

四分衛,是球隊的領袖。不僅臂力超強,能長距離傳球,而且判斷力精準,能眼觀八路,有大局觀。

全衛和半衛,統稱爲跑衛(跑鋒)。半衛,是地面跑動進攻的直接執行者,主要任務就是帶球衝刺。而全衛,是人肉盾牌,負責給半衛開路。跑衛並不是一定會有兩個。有些陣型沒有全衛,只有半衛。有些陣型全衛、半衛都沒有。

再看防守方。防守方的場上隊員分3個部分:防守前鋒、防守後衛、線衛。

防守前鋒,負責與進攻方的鋒線爭奪啓球線的控制權。當進攻方帶球跑動時,防守鋒線要頂住進攻鋒線的衝擊,並且要努力攔截住對方的帶球隊員。當進攻方的四分衛傳球時,防守前鋒要爭取擒殺四分衛,或者對其施加壓力,使其傳球不穩。

防守後衛(稱爲“二線隊員”)通常有4個,分爲角衛和中衛(安全衛)兩類。角衛的任務,是要一對一地盯防進攻方的外接手,阻止他們接到球。角衛的站位和數量,取決於進攻方的外接手的站位和數量。中衛是防守方的最後防線,兩名中衛包括一個強衛和一個遊衛(自由衛)。強衛側重於攔截對方的持球隊員,遊衛則更關注對方的傳球進攻。

線衛的職責主要是支援隊友。當進攻方跑動進攻時,線衛要上前支援防守前鋒,參與圍堵對方的帶球隊員;當進攻方採取傳球進攻時,線衛就後退,跟防守後衛一起攔截對方的傳球。

美式橄欖球的陣形組合,變化非常多樣。前面那張插圖裏顯示的,只是很普通的一個陣形。

13.幾個名詞解釋

紅區:20碼線和端區之間的區域,叫做“紅區”。進攻方如果推進到防守方的這個區域,防守方失分的風險就比較高了。

黃旗:NFL比賽有7個場上裁判員。場上若有犯規行爲,裁判員就會將一面小黃旗扔向發生犯規的地點。

賭博踢:開球的一方,爲了拿到進攻權,故意把球踢歪,以方便自己人去搶球。這種玩法風險大,只有在比賽快要輸了,且比分差距在8分以內的情況下,纔會用。

NFL、美聯、國聯: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簡稱NFL)是指國家橄欖球聯合會(National Football Conference,簡稱國聯(NFC))與美國橄欖球聯合會(American Football Conference,簡稱美聯(AFC))合併後的名稱。簡單說就是美聯和國聯合併成了NFL。

整個NFL,目前有32支球隊。

超級碗:美聯和國聯分別決出各自的冠軍。然後由美聯冠軍和國聯冠軍爭奪當年的總冠軍。這場總決賽,就是超級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