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我獨俊原創文章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盜金寨,位於隨州市曾都區胡家河村、揭家壠村和安陸市錢衝村之間的界山上,海拔453米,盜金寨山峯因寨而名。此山是洛陽鎮行政區劃內的第一高峯,豋頂可鳥瞰隨州、孝感、荊門三市。

盜金寨也叫八卦山,這是因爲這座山周邊有八座山嶺共同拱衛着這座山峯,因此有人稱之爲八角山或八卦山。

其實,據當地民間族譜記載,盜金寨以前並不叫盜金寨,而叫“倒轉砦”,其來歷是因爲這裏山峯陡峭,上面用石頭壘砌的寨牆等防衛設施堅不可摧,前來攻打山寨的攻方來到這裏後,因山勢陡峭極難前行,最後只得望山而返,因此叫做倒轉砦。關於後來稱作“盜金寨”的來歷,目前在胡家河村有兩種傳說。

第一種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胡家河村住着一個有錢的員外,他在生前就親自選定了在倒轉砦東門一個地方作爲他的墓址,員外去世後,其後人按照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此,墳墓前立了一塊碑,據說這塊墓碑也是他生前刻好了的,墓碑的正中間刻有七個字:“日出辰時十八步”,這七個字左邊刻了個“金”字,右邊刻了個“銀”字。至於碑文是什麼意思,當地人猜了幾百年都沒有找到答案。

清朝中葉的時候,一個遊方的道士來到山上,這道士到墳前看了一眼便明白了一切。他告訴倒轉砦道觀的道長:墓主生前不但富有,而且還很有學問,他怕自己創造的財富後來成爲子生們墜落的原因,就把財產變成金、銀埋在地下;他希望後生們年輕時不要貪圖享受,要發奮讀書,等知識豐富了,能看懂碑文時,再把他埋在地下的金、銀挖回去,有文化護航財富就不會生禍了。

這名道士解釋說:碑文說的很清楚,辰時太陽照在碑上,待碑的影子正好十八步長那個地方,左邊埋了一缸金,右邊埋了一缸銀。遺憾的是,他的後生不爭氣,沒有好好讀書,看不懂碑文,直到今天金、銀還埋在那裏。

隔牆有耳,道士與道長的談話沒想到被一個強盜聽見了,幾天後,這名強盜到倒轉砦東門外到賬所說的那個地方,將院外埋藏早滴地下的一缸金和一缸銀給盜走了。因此,倒轉砦被民間傳爲盜金寨。

第二種傳說:在盜金寨山上有金礦,以爲金子屬於國之重器,因此,歷代朝廷都不準私人在山上進行開採。清末民初的時候,時逢亂世,全國各地軍閥割據,互相搶地盤,導致戰亂不斷,全國各地均處於無政府狀態,在胡家河村附近盤踞的一夥土匪乘此機會在山寨內盜挖礦石,冶煉金子,並以此來作爲自己的各項經費的補充。因爲這羣土匪沒有得到官府的允許,擅自開挖金礦,所以,其行爲應該稱之爲“盜竊”,因此,後來民間便以此故事爲藍本,把倒轉砦傳爲盜金寨。

事實上,就在《發現》欄目組在山上探訪的時候,在山腰發現有兩道人工深溝,據當地嚮導介紹,這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湖北省地質隊勘探隊在此山勘探的時候留下的痕跡,勘探的結果是這裏真的有金子,只是含金量不夠開採標準和價值,所以便放棄了開採。由此可以證明,盜金寨山上確實有金礦。

盜金寨山頂上的山寨始建於何朝何代,現在已經無從考究,欄目組經過調查,既沒有找到有關文獻記載,當地老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們只知道這座山寨是當地百姓當年爲躲避土匪集資而建。倒是我們在山頂已經倒塌多年的道觀裏面發現一塊石碑,據碑文記載,大約在民國四年(1915年)前後,盜金寨的四個寨門經過一次維修。

整個寨子爲長條形,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平均約8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兩邊寨牆相隔只有五六米。山上石壘寨牆總長度在2000米左右,目前所存高度平均約4米左右,東、西、南、北四個寨門保存較好,碉樓,城堡等都還有幾米高的殘牆。在盜金寨正中,有一塊大約一畝見方的殘存建築,整個建築掩映在樹木之中,只剩殘垣斷壁。據當地老人介紹,這裏過去曾經是一座道觀,裏面住有道人,觀裏供奉的有太上老君等神像。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盜金寨成爲當地百姓躲避戰亂的地方,鼎盛時期,山寨上有數百民百姓在這裏躲避戰亂,抗戰結束後,山上曾經盤踞過一段時間的土匪,解放後,山寨被廢棄,因爲無人居住無人管理,山寨在風雨的吹刷之下自然倒塌,當然不排除有人爲因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農民到山上掏蜈蚣所致。(感謝鄧世勳老師提供素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