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位于溠水河东岸,黑屋湾水库下游。这里素有“小新街”之称,当年的繁华与毗邻的河源店媲美;这里是当地有名的蔬菜基地,蔬菜产品远销省内外;这里是明朝时期的移民点,他们的先祖大都来自安徽;这里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驻扎的地方,当年国民政府第127师司令部就在这里驻扎过;这里有一对父子将军,他们却分属于不同朝代......这里,就是随县安居镇张家畈村。

10月16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来到张家畈村,探访这里的历史和沉浮。

“小新街”的历史与变迁

明朝年间,天下大乱,张畈村人口骤减,为了平衡各地人口,朝廷下令从安徽、江西等地移民到这里。

来到这里之后,因张家畈与溠水紧紧相依,水路航运发达,他们便在张家畈选址建房。一些原来在安徽居住家境殷实原本做着各种生意的人来到这里之后,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建当铺、建染坊、建油坊、建杂货铺、建钱庄、建食杂店,不少建筑材料都是通过水运从安徽经长江、到汉水、走府河、逆涢水,最后在安居镇沿溠水逆流而上,到达黑屋湾码头,在经过人扛马驮到达目的地。

当年“小新街”总共建有多少房子,现在已经无从考究,目前这里仅仅遗留有重建于清朝年间一栋共计六间房子和一间已经垮塌的不成样子的老房子。门框、窗棂、屋梁等雕梁画栋,各种雕花栩栩如生。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栋房子原本共有九间正屋、九间厅屋、九间槽坊和八间厢房和两个天井组成,房子为砖瓦立架结构,正屋为两层,中间为木质楼板。厅房有两扇直径约1.5米圆形大窗户,后来拆房子的时候,这两扇窗户被人搬走,目前不知去向。在正屋正中的堂屋上方,过去挂有一块写有“富贵敌国”的匾额,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四清运动的时候被毁于一旦。槽坊和厅屋十年前被拆毁重建成现在的房子。

明朝崇祯十三年,这里有一个叫何士达的官至副总兵隶都司,到清朝康熙三十年,何士达之子何其宪被封为“神木副将”,这就是张家畈有名的父子将军。关于这对父子将军,目前只知道他们父子分别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在朝廷任职,至于少详细点的信息,因为知道情况的人已经去世,我们只能暂时把遗憾留在这里了。

而居住在这栋房子的主人在顺治年间曾经是一名进士,可见地位之显赫,不然也不敢贸然在自家屋里挂一块“富贵敌国”的牌匾。说起这块牌匾,还有一个故事:在清朝年间,何家的这块牌匾被当朝一位驸马爷获悉,他亲自带着人来到张家畈,准备将这块牌匾砸掉。住在这栋房子里一个年纪在二十多岁名叫何国基的少爷说什么也不让驸马爷砸牌匾,年少气盛的公子为了保护这块牌匾,纠集手下和驸马爷带来的人对打起来,因为驸马爷带来的人少,敌不过何国基,和手下边打边退,退至码头上游不远处一个小山包(现为黑屋湾水库中心小岛)上,被何国基杀死这里。

当朝皇帝得知消息后,派兵来围攻张家畈,意欲将张家畈何氏家族灭门。何家得到消息后,倾其家中所有贿赂前来攻打张家畈的官员。前来攻打张家畈的官员得到何家的巨额财宝后,将皇帝的旨意抛在九霄云外,放弃了将何家灭门的计划,搬兵返朝回旨,至于他回朝后如何向皇帝复旨,我们不得而知,但何家满门抄斩的事到此便不了了之。

到了解放前,在这里居住的何家最后一代人户主名叫何明介,是一位教书先生,土改后,何明介被划为富农,继续从事教书工作,直到现在这栋房子拆毁,渐渐坍塌,始终都是何家后人在居住。

上畈寨的历史与来历

上畈寨,位于张家畈(小新街)以西约不足一公里的地方。

过去的时候,上畈寨建有寨墙,寨墙全部为夯土结构,高丈余,宽约80厘米,寨的东西两边各建有一丈见方,十余米高的炮楼,均为夯土结构。据当地老人介绍,上畈寨是周边百姓躲避战乱和土匪的地方。

在上畈寨,曾经有三兄弟,他们分别叫何明成、何明庆和何建候,三兄弟从小拜澴潭武师朱师傅为师,武功非常了得,其中又以老三何建候武功最为厉害,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何建候报名参军,跟随朝廷军队清剿长毛(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何建候回到家乡。

正因为这三兄弟武功高强,附近土匪都不敢来侵扰上畈寨。有了这三兄弟的保护,遇到战乱和土匪袭扰,周边百姓便纷纷逃到上畈寨避难,而这三弟兄也愿意义务保护这些百姓,因此他们深得百姓的爱戴。

据当地何家后人介绍,上畈寨始建于明朝大移民年间,当时是何家一个婆婆带着万贯家财来到上畈寨,来到上畈寨后,这位婆婆亲自管理监督,建起了上畈寨最豪华、最牢固的房子,整个建筑结构为石条、青砖、木架相结合,房子深十三米到十五米,是其他房子的两倍左右,房子基脚用从安徽老家通过水运运来的石条,石条长2米左右,后约20公分,宽约80公分,上面用青砖做墙,墙的中间填土,墙宽约60公分。门为木板门,厚达6公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人在大门外还见到过从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两块高约五米,宽约80公分的举行牌匾,上面分别用黑底黄字书写有“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八个大字。根据当地老人回忆和推测,这家人当年应该是开钱庄或当铺的,不然没有如此雄厚的资金见如此坚固的房子。

上畈寨这栋最古老最坚固的老房子在清朝年间经历过一次重建,上世三四十年代,因为日本鬼子侵华,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等战乱的原因,这栋古老建筑遭到毁坏,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家后人开始分家自立,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房子部分被拆除重新建房。

目前,整栋老房子部分残墙和基脚还在,做基脚的部分石条保存完好,只是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那些有关老房子和上畈寨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楼子的传说与故事

在张家畈与上畈寨之间,有一个叫“楼子”的地方——

这里原来有一座不知建于什么年代的夯土楼,楼的面积约一丈见方,高约三四米的样子。当地老人介绍,当年建这座楼的时候,仅挖基脚就达到一丈有余,这主要是因为当地不到两米以下全部是砂层,为了保证这座楼屹立不倒,所以在建设初期尽量做到基脚稳固,不至于因为基脚不稳而倒塌。

建这座楼以及上畈寨东炮楼的土均来自于上畈寨东边的那口名叫“楼子堰”的堰塘,正因为这口堰塘来源于两座土楼的建设,所以才取名“楼子堰”。据说当年在挖楼子堰取土的时候,曾经发现一个铁匣子,铁匣子里面放着一本“无字天书”,数年前,当地还有人见过被人收藏的这本无字天书,现在年代久远,已经不知去向了。

根据现场了解的情况,这座土楼应该与上畈寨建于同一年代,这是因为它的基脚所用石条与上畈寨的石条一般无二,前几年当地农民在楼子旧址耕地时,捡到了与上畈寨那座老房子一样的长方体青砖,同时在离楼子不远处的一个农户家里,栏目组发现了约两米长的院墙为长方体青砖建成,而房子的主人坦诚,这些青砖均来自于屋后面的“楼子”。

这座楼子存在了两三百年的时间。据当地传说,在明朝时期,有一个名叫何大展(音)的人就住在这里。据传说这个何大展是一个“飞毛腿”步子跨度非常大,仅用两步就能跨到离这里两三公里的黑屋湾水库。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何大展从汉口端一碗面回到上畈寨,面还在腾腾冒热气。

何大展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出名,为了出名,更准确地说为了见到当朝皇帝,他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如把人家的新娘抢回来关在楼子里不让新婚夫妇见面,如把树叶变成鱼,洒在稻田里让那些妇女赤身裸体去抢,虽然他如此戏虐这些妇女,但从不做奸淫之事。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告状,这样他就能见到皇帝了。

由于长期这样,何大展免不了会引起民愤,最后被告到当朝皇帝那里。到了皇宫,何大展仍然不安分,一会躲在人群里,一会躲到房梁上,皇帝只听其声不见其人,后来一声令下,命手下武官将其拿下定罪,何大展一听,吓得迅速逃离皇宫,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但还不等他回到家,走到河南的时候就因故客死异乡。

据说在他去世的地方,河南人还给他建庙立碑,年年祭祀,此事是否属实,目前还不得而知。

楼子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一直没有人管才逐渐垮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破四旧的时候,楼子被彻底拆掉,从那以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

毁于“破四旧”的左青阁

左青阁,始建在张家畈左边(东边,安徽方向)一个小山包上,后来重建于里小山包约500米的河边。左青阁与张家畈、上畈寨建于同一年代,同为2米长、80公分宽的石条做基石而建造。据说是明朝时期当地移民的精神寄托。

据当地老人介绍,左青阁建成后不久,因为一场自然灾害将左青阁摧毁,原左青阁被摧毁后,当地人将左青阁下移到河边进行重建。

重建后的左青阁为石条、砖瓦立柱结构,高约7米,共有六间正屋,四间厅屋,在正屋的后面有一条宽约两米供香客休息的通道,正屋与厅屋之间是小天井,正前方有一个高大宏伟的门楼。

在左青阁里,供奉的有关公(关平、周仓)、如来佛(十八罗汉)、祖师爷、送子娘娘等神像。在大门进口处,是韦陀神像。

解放前后,左青阁里住着一个老家在厉山九里墩名叫柳华山(音)的斋公,柳华山住在左青阁,清理打扫维护左青阁,招待接访服务来往香客,在周边百姓和信众中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1964年,左青阁被查封,查封后,柳华山仍然不肯离去,住在左青阁门楼下面,并在山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只准参观看古迹,不准烧香拜神灵。”没过多久,柳华山被赶离左青阁,他只好到离此不远一个打麦场旧仓库里栖身。1966年,左青阁被认为是“四旧”遭到彻底拆毁。

左青阁被拆之后,柳华山再也没有了希望,为此,他只好“随乡入俗”,住在了当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柳华山在张家畈村去世,享年82岁。

一二七师抗战旧址

位于张家畈村一组的龚家铺,是当年中国军队在河源店一线抗击日军的战场之一。

1940年5月,第二次随枣会战结束,之后,信阳、应山等地的日军集中兵力再次进犯枣阳、澴潭、洪山一线,当时,中国地35集团军第45军奉命在厉山、唐镇一线阻击进犯之敌,其中127师奉命驻守在河源店以西的老虎岭——龚家铺一带布防阻击日军进攻环潭梅坵镇,并在这一带与敌军发生一场激战,127师多名官兵战死。

战争结束后,当地百姓将牺牲的中国士兵就地掩埋,并协商墓志铭,以备部队回来认领。后来,埋葬这些士兵的墓因为埋葬这些士兵的人去世或搬迁,这些士兵的墓便不知所踪。

2016年,随县政府在路边立了一块碑,以示纪念。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