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人工智能時代翻譯行業的發展研討會 上海外國語大學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人機耦合是將人工智能(AI)推向應用落地的關鍵且正在成爲全球共識。”昨天,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爲黨委中心組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及應用”專題報告中提到,“人機耦合的含義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機器輔助人工,另一方面是人工幫助機器。在翻譯行業,如何運用人機耦合讓機器如何更好地幫助口譯,還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探究。”

  去年10月,科大訊飛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宣佈共建智能口筆譯研究聯合實驗室,在機器翻譯、人機耦合的同聲傳譯、翻譯輔助訓練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與合作。成立一年來,上外與科大訊飛的聯合實驗室正持續探索人機耦合方式,讓機器作爲助手,幫助人來學習、完成口譯任務,更由此開發了一款輔助譯員的工具:口譯助手。實驗結果中,以專有名詞爲主的口譯信息完整度從88%提升到97%,而通過調查問卷,口譯員有了參考信息,工作壓力也下降了20%。

  而對於以培養語言類學科人才見長的上海外國語大學來說,與其焦慮於AI是否會“搶了同學們的飯碗”,不如鼓勵學子更多接觸和利用新技術、樂於輔助新技術的發展。上外黨委書記姜鋒告訴記者,上外培養的應當是高端交流人才,在這一層面上人工智能還遠不能替代人類。與科大訊飛的合作,是學校將來自人工智能的挑戰轉化爲新機會的一環——在智能口筆譯實驗室之外,上外大力支持與倡導人工智能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建立了“腦與認知科學應用校重點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應用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積極鼓勵學者從事與國際接軌的前沿研究。“大學辦教育、搞科研、培養人才,要與融入到生活中的、影響未來發展的技術有密切聯繫。”姜鋒如是說。

  “例如科技領域,或是時政類的文件,譯員學習吸收都很費勁,能否把它還原是個挑戰,這時候人工智能就可以幫上大忙。”作爲“前輩”,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聯合國日內瓦口譯司前任司長李正仁表示,“如果說眼下譯員的不可替代性在哪兒,那無疑是能把握情感。一個譯員能讓兩個語言不通的人成爲朋友,那纔是好譯員,顯然當下機器還做不到。此外,任何場合都不能排除發言人的臨時發揮,這時人的優勢就體現了。”

  未來,科大訊飛與上外將繼續優勢互補,進一步推動翻譯行業人才培養與人工智能翻譯技術的變革。“我們已經開始聯合培養懂人工智能,也精於翻譯的複合型人才。目前在課程體系方面都有了規劃,希望能讓上外學生站在AI的肩膀上更好地工作。”劉慶峯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