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時代,皇帝是權力最大的人,皇帝一言就是聖旨,天下無人不敢不從。自從秦始皇一統六國,自稱始皇帝后,皇帝的權力得到了大大加強,一言可定生死,無人敢頂撞皇帝,故此那些不怕死向皇帝納諫的大臣都能在史書上名留青史,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很風光,比如清朝的皇帝,所有的大臣都是皇帝的奴才,皇帝的意志必須要貫徹執行,然而明朝的皇帝就可伶了,存在感極底,大臣可以肆無忌憚的向皇帝納諫,就算是在朝堂上和皇帝對罵就行,明朝大臣根本不需要怕死,明朝皇帝想殺大臣,難如登天。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苦心積慮廢除了丞相制度,而且朱元璋也是一個狠人,生怕後世有人重提丞相制度,就將規矩給定死了,誰也不能提恢復丞相制度,誰敢提就殺誰。老朱是一個才情很高的皇帝,還是一個勞模皇帝,所有沒有丞相幫助他處理政事,帝國依然能維持正常運轉,然而老朱的子孫就沒有這麼勤快了,當皇帝就是享樂了,天天還死命幹活,故此明朝皇帝搗鼓出了一個內閣機構,這個機構的權力比以前的丞相權力還要大,不知朱元璋泉下有知會有何感想。

  明朝萬曆年間,皇帝和百官之間的矛盾激化嚴重,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大臣後,明朝的政事基本上沒有皇帝啥事了,正好萬曆皇帝也不想管,萬曆上朝就是和百官吵架的,每天朝堂上都宛如潑婦罵街,百官和皇帝對着幹的情景還是比較少見的。張居正是個十分有能力的人,在他的執政下,明朝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萬曆皇帝和反對派卻恨死了這個大臣,張居正生前風光無限,但是他一死,萬曆就開始報復他,先是抄家,然而將張居正死後的封號都給擼了。

  張居正死後,張四維繼任內閣首輔,次年張四維父親去世,他回家守喪,申時行上位成了內閣首輔,這個申時行也是一個很有牌面的人,他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殿試頭名,自然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當申時行當上首輔大臣後,卻毫無作爲,有些大臣說申時行是首鼠兩端的人物,其實這個評價非常正確,申時行任職首輔大臣的時候,力求無措,既不想與百官聯合爲難皇帝,又不想和皇帝聯合鎮壓百官,申時行就如同春風一般,弱化了明朝朝堂矛盾,讓明朝的政局趨於平和。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是有原因的,萬曆剛登基的時候,也是一個非常勤勞的皇帝,也想幹出一番大事,但是萬曆皇帝發現,明朝官員死在太死板了,他提出的很多事都被百官否決了,這讓萬曆十分生氣,國本之爭爆發之後,萬曆徹底和百官決裂,打死不願意上朝了,當時萬曆喜歡一個小兒子不想讓長子當太子,想要廢長立幼,但是百官就是不肯,每天在朝堂上給萬曆皇帝念祖宗規矩。

  申時行在皇帝面前說他支持廢長立幼,在百官面前說他支持立皇長子,反正就是兩邊都不得罪。明朝讓我們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朝廷,皇帝竟然幹不過大臣,最後萬曆皇帝服軟,不在強求,國本之爭到此結束,但明朝官員也是直性子,既然皇帝都願意立皇長子了,那就趕緊冊封吧,等啥呢?故此內閣大臣許國聯合百官上書萬曆,催促他趕緊立太子,不要墨跡了,結果這個許國心想,這種籠絡百官的大事,當然不能忘了首輔,就私自做主將申時行的名字放在的奏章的首位。

  萬曆看到這封奏章後,一看還是申時行牽頭弄出來的奏章,萬曆臉都快被氣歪了,申時行這個牆頭草,萬曆對其徹底失望了。萬曆在書房裏摔東西,他要好好質問這個申時行,到底支持誰。萬曆讓申時行來覲見,結果詔書還沒送出去呢,申時行的信就來了:“臣正在度假,那道奏疏實與臣無關。”萬曆皇帝冷笑不止,他將這封信泄露出去了,百官一見這份信,瞬間就炸鍋了,紛紛上書痛訴申時行是小人,明明說支持百官,怎麼突然就跟他沒有關係了。

  這下好,申時行如同捅了馬蜂窩,百官每天轟炸他,萬曆皇帝也在一邊冷看,最後感到不妙的申時行主動辭職,萬曆立馬就答應了,准許他辭職回家。像申時行這樣的明朝大官實在罕見,身居高位,卻誰都不得罪,奈何明朝的官員太剛烈了,眼裏揉不得沙子,最後申時行還是無奈辭官回家了,回家之後的申時行過的也很瀟灑,每天養養花寫寫字,在老家待了二十三年,當申時行已經是個八十歲老人的時候,萬曆皇帝卻突然想起了這個老臣,想讓這個老臣重回朝堂。

  萬曆派去的人,剛到申時行家門口的時候,申時行卻突然死亡了,壽終正寢。不得不說,申時行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他原本可以成爲張居正這樣的人,但他選擇蟄伏,最後他在老家待了二十幾年,日子過的簡單幸福,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人生。正所謂求的越多,付出的就越大,人也就越累,如果有可能,我也想當一個什麼都不用想的田舍翁。

  參考資料:王世貞《內閣首輔傳》、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明史·卷二百一十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