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了给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经验和模式,四川省组建了省市县三级三支队伍,在宜宾市兴文县率先启动了首批试点。至此,为期3个月的四川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首批试点(兴文县)取得成功,为四川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学习的经验和模式,也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探索积累了经验。

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王雪娟 文/图

新闻发布会现场展示的苗族风情和文创产品。

11月1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首批试点(兴文县)成果新闻通气会在成都召开。

至此,为期3个月的四川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首批试点(兴文县)取得成功,为四川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学习的经验和模式,也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探索积累了经验。

据悉,从2019年1月起至2020年6月,四川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全省普查任务。

摸清家底 促进产业发展富民增收

日前,首批试点、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8镇4乡1300余平方公里的资源普查已完成。

记者了解到,此次普查共查明该县的文化资源4大类902个(含古籍、传统器乐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36个,县级541个;旅游资源1003个(含8个大类25亚类98个基本类型),其中三、四、五优良级资源397个(五级10个,四级35个,三级352个),占比39.6%。

“磨刀不误砍柴工”,兴文县委书记张健说,尽管当地文旅资源丰富,但由于对家底的认知不清晰,无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成果。通过普查,给当地带来很多的“新发现、新认识、新标准”。数据显示,此次兴文县新发现的文化资源77个,其中首次发现了古籍类资源以及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线索。新发现旅游资源480个,其中三、四、五优良级资源154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专家的梳理发现,兴文县的文化资源以僰人和苗族文化最为独特,苗族民俗、苗医苗药、手工技艺、僰人铜鼓、僰人悬棺等均为漫长的僰苗历史文化所孕育,极具特色。当地自然型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喀斯特地貌、山岳、峡谷、瀑布跌水、康养气候地等。僰·苗文化的进一步发掘有助于兴文县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此,张健认为,明确家底、找到更好的突破点,科学有序地开发,将有助于当地找到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路径。

普查最终形成了近10万字的四川《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手册》和包括10万余字、100余张图片的《兴文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新闻发布会现场。

先行先试 首创“223344”普查工作模式

为推动四川文化和旅游资源充分绽放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今年以来,四川省开展了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志军表示,要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必须首先摸清全省资源家底,用全新的资源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和发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这是一项事关四川长远发展的大计”。

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将四川省确定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唯一试点省,要求四川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机制,在扎实做好旅游资源普查的同时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普查力度,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探索积累经验,贡献力量。

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了给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经验和模式,四川省组建了省市县三级三支队伍,在宜宾市兴文县率先启动了首批试点。目前包括成都市都江堰市、乐山市峨眉山市等7个县(市、区)在内的第二批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中。按照计划,到2020年6月,四川将完成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记者了解到,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要求,此次普查的对象分为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两大部分,其中,文化资源包括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6大类,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文创产品)、人文活动8大类。

用脚步丈量、用图文和视频记录的此次普查,不仅摸清了家底,还总结了兴文“223344”普查工作模式,为四川及全国今后的普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据了解,“223344”普查工作模式可总结如下:在普查对象上,明确为文化和旅游2类资源;在普查方式上,统筹调查、普查2种方式有机结合;在普查组织上,建立行政、技术、专家3支队伍;在普查进度上,分为前期筹备、普查调查、成果编制3个阶段;在普查方法上,用好“查、找、问、议”4字要诀;在普查成果的运用上,着力推动加快智慧文旅全域发展、加快文旅经济开放合作、加快文旅科技教育发展、加快构建文旅发展格局的4个方面的转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