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爲了給全國提供可借鑑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經驗和模式,四川省組建了省市縣三級三支隊伍,在宜賓市興文縣率先啓動了首批試點。至此,爲期3個月的四川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首批試點(興文縣)取得成功,爲四川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了可供借鑑學習的經驗和模式,也爲全國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探索積累了經驗。

中國文化傳媒網融媒體記者 王雪娟 文/圖

新聞發佈會現場展示的苗族風情和文創產品。

11月1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首批試點(興文縣)成果新聞通氣會在成都召開。

至此,爲期3個月的四川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首批試點(興文縣)取得成功,爲四川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了可供借鑑學習的經驗和模式,也爲全國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探索積累了經驗。

據悉,從2019年1月起至2020年6月,四川計劃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全省普查任務。

摸清家底 促進產業發展富民增收

日前,首批試點、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8鎮4鄉1300餘平方公里的資源普查已完成。

記者瞭解到,此次普查共查明該縣的文化資源4大類902個(含古籍、傳統器樂樂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36個,縣級541個;旅遊資源1003個(含8個大類25亞類98個基本類型),其中三、四、五優良級資源397個(五級10個,四級35個,三級352個),佔比39.6%。

“磨刀不誤砍柴工”,興文縣委書記張健說,儘管當地文旅資源豐富,但由於對家底的認知不清晰,無法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和成果。通過普查,給當地帶來很多的“新發現、新認識、新標準”。數據顯示,此次興文縣新發現的文化資源77個,其中首次發現了古籍類資源以及4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線索。新發現旅遊資源480個,其中三、四、五優良級資源154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通過專家的梳理發現,興文縣的文化資源以僰人和苗族文化最爲獨特,苗族民俗、苗醫苗藥、手工技藝、僰人銅鼓、僰人懸棺等均爲漫長的僰苗歷史文化所孕育,極具特色。當地自然型旅遊資源豐富,包括喀斯特地貌、山嶽、峽谷、瀑布跌水、康養氣候地等。僰·苗文化的進一步發掘有助於興文縣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對此,張健認爲,明確家底、找到更好的突破點,科學有序地開發,將有助於當地找到文旅產業發展促進富民增收的路徑。

普查最終形成了近10萬字的四川《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手冊》和包括10萬餘字、100餘張圖片的《興文縣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報告》。

新聞發佈會現場。

先行先試 首創“223344”普查工作模式

爲推動四川文化和旅遊資源充分綻放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今年以來,四川省開展了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呂志軍表示,要建設文化強省和旅遊強省,必須首先摸清全省資源家底,用全新的資源觀和價值觀重新認識和發現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這是一項事關四川長遠發展的大計”。

今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將四川省確定爲全國旅遊資源普查唯一試點省,要求四川創新工作方法,建立長效機制,在紮實做好旅遊資源普查的同時加大對文化資源的普查力度,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爲全國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探索積累經驗,貢獻力量。

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爲了給全國提供可借鑑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經驗和模式,四川省組建了省市縣三級三支隊伍,在宜賓市興文縣率先啓動了首批試點。目前包括成都市都江堰市、樂山市峨眉山市等7個縣(市、區)在內的第二批試點工作正在推進中。按照計劃,到2020年6月,四川將完成全省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

記者瞭解到,按照文化和旅遊部的要求,此次普查的對象分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兩大部分,其中,文化資源包括古籍、美術館藏品、地方戲曲劇種、傳統器樂樂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6大類,旅遊資源分爲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建築與設施、歷史遺蹟、旅遊購品(文創產品)、人文活動8大類。

用腳步丈量、用圖文和視頻記錄的此次普查,不僅摸清了家底,還總結了興文“223344”普查工作模式,爲四川及全國今後的普查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據瞭解,“223344”普查工作模式可總結如下:在普查對象上,明確爲文化和旅遊2類資源;在普查方式上,統籌調查、普查2種方式有機結合;在普查組織上,建立行政、技術、專家3支隊伍;在普查進度上,分爲前期籌備、普查調查、成果編制3個階段;在普查方法上,用好“查、找、問、議”4字要訣;在普查成果的運用上,着力推動加快智慧文旅全域發展、加快文旅經濟開放合作、加快文旅科技教育發展、加快構建文旅發展格局的4個方面的轉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