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媒網實習記者 瞿祥濤 文/圖

11月10日,湖北黃岡·太嶽可移動文物修復中心正式啓動運行。該中心由黃岡博物館與湖北太嶽園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

在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王紅星看來,此事對文物保護事業具有重要意義,“以前博物館修復文物,都是自家幹自家事,現在‘打開門’引入社會資本,相當於‘改革開放’。”

黃岡·太嶽可移動文物修復中心位於黃岡博物館內,是一座兩層樓房,由湖北太嶽園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出資近百萬元建成,配備了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及文物修復所需的儀器設備、工具、材料等,可修復青銅鐵器、陶瓷器、壁畫、古籍善本等類別文物。

黃岡市政府黨組成員劉忠誠說:“中心立足黃岡輻射鄂東,開展文物修復、培養和儲備專業人才,是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文物保護利用能力水平的重要舉措。”

黃岡·太嶽可移動文物修復中心內,修復師正在修復文物。

文物只有經過修復,才能離開倉庫呈現在大衆面前,重放光芒。而博物館僅依託自身力量修復文物,存在諸多困難。黃岡博物館館長劉焰說:“很多博物館並不具備修復所有類別文物的資質和人才,不得已,大量文物只能在倉庫裏‘睡大覺’。”據瞭解,黃岡博物館目前修復的文物,佔館藏文物總量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

湖北太嶽園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進入,可謂恰逢其時。該公司董事長金楊說:“我們具備修復玉器、陶器、銅器等8類可移動文物的修復資質,不僅擁有大量文物修復師,還可以大範圍整合人才資源。”

博物館的資源優勢,與企業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相結合,必將推動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劉焰說:“今後,黃岡博物館將更有條件申請文物修復項目,讓更多的沉睡文物‘活’起來,並以此帶動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

湖北太嶽園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也將因此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博物館有嚴格的安防條例,在其內修復文物,全流程置於監控之下,有利於其他文博單位與企業開展文物修復業務合作。”王紅星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