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朋友们查看阿巡谈历史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作为官宦世之家出来的子弟,李德裕算是青胜于蓝的一位了。
含着金汤匙出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入仕之后,不仅能够独当一面,还成了一代名臣。
李德裕出生在唐朝山东的一个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做过御史大夫,他的父亲先后做过两次宰相。
所以李德裕从小饱读诗书,加上他本人十分聪慧,家里人也十分喜欢他。
有一次当时的宰相武元衡去他家做客,像长辈关切小孩子一样,问他在读什么书,李德裕没有理他。
对于这样不礼貌的行为,他的父亲自然要教育他,但一开始也不能直接指责,就询问他为什么不回答叔叔的话。
李德裕说:“武公身为宰相,不问理国家调阴阳,而问所嗜书,其言不当,所以不应”,虽然还是孩子,但见解思路清奇,他父亲也感叹这孩子聪慧。
从小就有关心国家事情的意识,或许是受家人做官的影响吧。
唐朝当时做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另一个是凭借门荫入仕。
李德裕是靠第二种做官的,拒绝科考,甚至他认为科举不该存在,其原因就是官宦家的子弟从小就熟悉政务,而靠科考进来的人,很多都不通政务。
不过这一观点他也就只能想想,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真的会阶级固化,寒门子弟永无出头之日。
到了可以入仕的年纪,他的父亲正是做宰相的时候,为了避嫌,他先是做了幕僚,后来才慢慢入朝为官。
按照他的家世,再凭借自身努力跟智慧,为官之路应该很顺畅,但是不巧,历史中著名的“牛李之争”,说的就是他父亲跟牛僧孺的党派之争,十分激烈,以至于后来的李德裕也受到影响。
在处理政务上,李德裕还是有点手段的。
李德裕已经有一番成绩之后,恰逢宰相选举,当时他跟牛僧孺都有机会,但因为当时宰相并不喜欢他,就举荐牛僧孺做宰相,让他担任浙西观察使。
随后李德裕就赶到了那里,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一带。
那是个烂摊子,前任观察使把库府的钱财都用光了,他带头节俭生活,减少开支,慢慢地才恢复收支平衡。
除了这方面,还有民风方面的整肃。当时当地的人十分迷信,生病了不去找大夫,全家人也都不管。
李德裕先是找了德高望重的老人,让他们去教化这些迷信的百姓,不听的就要接受制裁。
李德裕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也为百姓考虑,做了7年后,被召回京城做兵部尚书,后来一个有名望的官员看中他,引荐他做宰相,他的对家感受到威胁,又抢先一步让牛僧孺为相,李德裕成为西川节度使,或许心中有不甘,但并不影响他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
虽然他是文官,对军事上的东西不了解,但去那里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随后整顿军事,发展农业。
唐朝有很长一段时间僧人的待遇也非常好,所以大力修建佛寺,关键是修建这些会占用农民的土地。
李德裕去了之后,要求拆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寺庙跟僧尼的私人房子,归还给农民。
上上下下都整改了一番后,政绩卓然,后来武宗继位,李德裕得到重要,一路做到宰相的位置。
但可惜的是,武宗做皇帝没有多少年就病故了,宣宗继位,但他不喜欢李德裕,上位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给贬了,从这次之后,他的仕途也走向了下坡路。
见他失势,一些牛鬼蛇神也都出来了。
当时一个叫吴汝的人喊冤,说李德裕帮助李绅陷害他的弟弟吴湘。
武宗还在位的时候,也就是会昌五年,李绅查到吴湘盗用程粮钱,还强娶民女,李绅想依法处死。
吴湘认为冤枉,因为也不是小官,所以惊动朝廷,就派了监察御史去复审,监察御史后来认为他的确盗取了程粮钱,但没有强娶民女。
李德裕却认为事实像李绅说的那样,最后还是处决了吴湘。
现在吴汝找皇帝告状,宣宗复审之后,就把李德裕再次贬为潮州司户。
在去任上的路中,已经六十多的李德裕一片心酸,在船上的时候,想起当年屈原也是对楚怀王忠肝赤城,最后落得个投湖的下场,不禁想到自己现如今类似的处境,就作了一首诗:“远谪南荒一病身,停舟暂吊汨罗人”。
心里的忧愁还没来得及纾解,到了潮州又被贬了,第二年,64岁的李德裕就郁郁而终。
李德裕的经历挺让人唏嘘的,他虽家世好,但并不纨绔,从小用心学习,无论是天赋还是努力,他都在上游。
为官之后,也十分体恤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在多年的党派之争中,还能做到宰相的位置,也能看出他的能力智慧。
但有时候,成功还与外部的环境有关,不得宣宗的喜爱,让他从高处不断下跌,遭受的嘲讽与白眼,史书自然没有记载,但也不难想象。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