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勒和维拉妮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搬到席勒母亲的家乡CK小镇居住。席勒笔下的CK小镇。

从萨尔茨堡到捷克克鲁姆洛夫(CeskyKrumlov),就是国内广为人知的CK小镇。交通方式是shuttle bus提供的“门对门”巴士服务。预定中午十二点半到酒店接我们,送达克鲁姆洛夫预定酒店。shuttle bus是一种门对门的接送服务,按人收费,不用包车,可能被与其他人拼车。

刚过十二点一刻,接我们的车到了酒店门口,是辆9座的商务车,出发后问司机才知道今天没有别的乘客只有我们两位,感觉像是用了专车服务。一路不停行驶了将近三小时到达CK小镇市政厅广场边的格兰德酒店。

克鲁姆洛夫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小镇是当之无愧的。小镇坐落于捷克南部的波希米亚地区。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上游,距捷克首都布拉格约160公里。该城在13世纪时由于其处于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上而逐渐繁盛。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多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整个小镇被流经该处的马蹄铁形的、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着,而著名的城堡则建在河的对岸,风采依然。登高远眺,以城堡为中心的中世纪城市一望无边,令人惊叹。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CK小镇在国内知名度很高,不用多介绍,但是有两点一定要告诉大家:

一是CK小镇其实是一个城市,不是一个小镇。可以说克鲁姆洛夫就是布拉格和布达佩斯的缩小版,城市格局基本一致,河流穿城而过,在河边高地上都建有古城堡。只是被归于归于古镇一类旅游目的地,老徐觉得应该更类似于国内丽江和平遥古城。叫CK小镇更容易记住且广为流传。

二是CK小镇已被我国人民攻占,镇上到处都是中国人,国内各地方言包括台湾香港口音不绝于耳。

入住酒店稍事休息后,来到市政厅旁边的洞穴餐厅,这里物美价廉,比奥地利便宜很多。今天还没吃正餐呢,直接来一个烤猪肘。

酒足饭饱之后光线正好,开始逛小镇。

圣维塔教堂已经关门,在外面转了一圈

过河,登上城堡,小镇的美景呈现在眼前,蓝天的深沉与白云的轻柔使小镇如梦如幻,美得令人窒息。远方是无边无际的绿地,眼前是蜿蜒起伏的小河,以及与河畔连成一片的红屋顶的房屋,一切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下得山来,街道寂静下来,现在还没有到旅游旺季

美女在关门扫地

小伙子也在收拾打烊了

河边最后的余晖

桥下有人在划舟戏水

桥上小家伙玩的不亦乐乎,妈妈在桥头远远地看着

如果碰巧赶上演出,还可以去古城堡的露天剧院看演出,只是为了保护古建筑每年只做少量演出,今天没有演出,回到酒店餐厅,喝着啤酒,听着小提琴和钢琴的现场演奏,静待太阳下山。

天色已黑,被窗外的歌声吸引,下楼循着歌声走去,原来是河边酒吧一群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边喝边唱,年轻人的激情感染了路人,大家纷纷驻足,一对白人老夫妇和着歌声紧紧相拥,露出幸福的微笑,似乎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浪漫的情景。多年以后,这些唱歌的年轻人也一定会记得今天这个激情浪漫的夜晚。年轻真好,趁着年轻,多出来走走,到世界最美的地方,体验激情和浪漫吧。庆幸能够出来走走,如果再不出来我真的后悔的。

第二天清晨的小镇笼罩在一片静谧中

吃过早饭后,登上彩绘塔,再一次领略小镇的美丽

下山来,市政厅广场上工人们正在搭建舞台,再过一周,也就是每年夏至日的周末,小镇将迎来五瓣玫瑰花节,到那时小镇将成为换了的海洋。

剩下时间都留给了镇上的席勒博物馆。博物馆共三层,一层和二层是当代画家作品展,三楼是席勒生平和艺术展。

埃贡·席勒(Egon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与CK小镇有着不解之缘。埃贡·席勒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图伦,他的父亲,阿道夫·席勒是任职于奥地利国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他的母亲,玛莉·席勒,则是来自 波希米亚的克鲁姆洛夫(CK小镇)。

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毒,他的舅舅奥尔成为他的监护人。1906年16岁的席勒向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Kunstgewerbeschule in Vienna)提出入学申请并通过。他在那里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当代艺术学院就学,学习油画和素描。席勒在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就是之前维也纳美景宫美术馆中所说的那位画家克林姆,人名翻译不同)指导下学习。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购买席勒的画作,或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换,还帮席勒安排模特,为席勒引介买主。甚至还带席勒加入维也纳工坊(Wiener Werkstätte)-一个与维也纳分离派有关的艺术家团体。

1909年,在完成第三年的学业后,席勒离开学校,并与其他对学校不满意的学生创办名叫“Neukunstgruppe”(新艺术组织)的团体。1918克里姆特于1909年在维也纳举办的“Kunstschau”展览中曾邀请席勒参展。席勒在那里看到了 爱德华·蒙克、让·图洛普与文生· 梵高等人的作品。从保守的学院解放出来后,席勒开始接触到人体与性欲的题材。同时,许多人注意到席勒的作品中那种不安定的情绪。

1911年,席勒与17岁的维拉妮·维拉尼·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相识 (维拉尼也称为沃利)。维拉妮与席勒在 维也纳同居,并担任他某些知名画作的模特。席勒和维拉妮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搬到席勒母亲的家乡CK小镇居住。尽管席勒与当地的关系密切,他和维拉妮还是被当地的居民赶了出来;原因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格格不入,尤其是无法容忍席勒雇用数名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这点。他们随后一起搬到在维也纳西边的小镇纽伦巴赫,并在那边寻找灵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激怒了当地居民,他的工作坊还成了当地流氓聚集的场所;1912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警方前往工作坊逮捕席勒的同时,也扣押了一百多张被认为是色情物品的画作。席勒在开审之前被收押。开庭审理时,席勒诱拐的罪名被判不成立,但由于在幼童可接触的公共场合展示色情图象,席勒被判有罪。在被收押21了天后,席勒被判入狱3天。在狱中席勒绘制了12幅画,描述被关在监狱牢房中的不适与不快。

1914年,席勒认识了居住在工作坊对街的汉斯姐妹——爱迪丝·汉斯(Edith Harms)与艾德蕾·汉斯(Adéle Harms)。1915年,席勒与较活泼、善社交的爱迪丝订婚,而一直对席勒忠实的维拉妮则被席勒抛弃。

1915年因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勒被陆军征召。他起先于布拉格服役。在军中,席勒的长官很尊敬他的艺术才能,因此他从未被派到前线战斗,在监狱担任守卫,看管俄国的战犯,闲暇之余还可以绘画。

1917年,他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在此期间他产出大量且成熟的作品,并在1918年时,受邀参加维也纳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50件作品在主厅展出,他还以《 最后的晚餐》为灵感,设计了展览的海报,并把自己的肖像放在中央,取代耶稣的位置。对面空缺的作为暗示的人物是克里姆特,这幅海报也和之前未完成的作品《朋友》有一定联系。同年,他在 苏黎世、 布拉格和 德累斯顿也举办了展览。

1918年秋天,西班牙感冒席卷 欧洲,也传染到维也纳。怀有六个月身孕的爱迪丝在10月28日因流感而过世;仅仅三天后,1918年10月31日,席勒也因流感而病逝,年仅28岁。在这最后的三天之中,席勒画了许多爱迪丝的素描,这些也是他最后的作品。

席勒笔下的CK小镇

席勒博物馆商店有席勒和克里姆特作品复制品出售,比维也纳美景宫美术馆便宜很多,老徐买了几张准备回家用作装饰。

出小镇不远就是长途汽车站,到布拉格的班车大约一小时一班,三个小时到布拉格。小镇也有CK shuttle bus,到布拉格800捷克克朗,相当于二百三十人民币,需要提前预约。

关注徐老游

跟 着 老 徐 看 世 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