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建築大學主辦的“建築遺產保護與發展”領軍人才和科技新星學術活動暨首都科技人才與山西省文博領軍人才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建築大學隆重舉行。來自首都相關行業科技人才與山西省文物局文博領軍後備、對外交流培訓學員共聚一堂,在文物保護修復、科技融合、多學科交叉、文化闡釋、可持續發展和公衆服務等方面進行交流。   

大會由北京建築大學張大玉副校長致歡迎辭。北京建築大學李愛羣副校長做了題爲“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建築遺產保護”的演講,山西省文物局規劃財務處張曉強副處長、北京華新意創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劉洋總經理、北京建築大學侯妙樂教授分別做了主題演講。張曉強副處長以“山西省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與實踐”爲題,從山西文物保護現狀出發,分析了“十三五”期間山西文物博物館事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結合實踐指明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希望今後能夠加強與各大院校、各位專家的交流與合作,爲促進山西文物保護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隨後,各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觀雲岡石窟研究院、北京建築大學共同組織建造的雲岡石窟第十八窟1:1高精度、模塊化複製工程,科技與文物的完美結合讓現場學者感到震撼不已,如身臨其境。北京建築大學李愛羣副校長、雲岡石窟的寧波主任爲大家講解該複製工程的由來及建造的技藝工法。

在下午論壇中,山西省古建築維修質量監督站路易副站長以山西省竇大夫祠修繕爲例,詳細講解了在接觸式文物保護中病害的成因及實踐中的解決辦法,體現了文物的脆弱性及病害的複雜性,引發了新形勢下文物保護工作中傳統工藝傳承及多學科等現代科技手段運用的思考。同時,首都博物院“科技新星”何海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衆考古研究部鄭媛主任、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郭智勇副主任、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礦山所張達副所長等也做了相關專題演講。

最後,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化室寧波主任以“虛實結合的雲岡石窟數字化”爲題講述了文物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針對接觸式文物保護中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文物損壞,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運用三維激光非接觸、高保真的技術建造文物數據庫,再以虛擬現實的形式高還原度的呈現在受衆面前,不但保護了文物本體,更優化了文物研究和展覽體驗。寧主任以“假大空、真小實”形象的概括了數字化的特點,吸人眼球,引人深思。

此次會議以文物保護與科學技術爲主題,以可持續發展爲導向,以公衆服務爲目的,各位專家分析探討了新技術、新理念、新途徑,以及文物保護、文博事業的發展方向。文物爲體,科學爲用,以新的路徑開啓文物保護新徵程。

(供稿:北京大學-山西省文物局文博領軍後備人才、對外交流人才培訓班)

責任編輯:梅雅萱

審覈:鄭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