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 生活與前行

文 / 圖 · 楊婉

我是在2015年第一次瞭解《布林客BLINK》並參與投稿的。當時的我正在準備中央美院的本科畢業展覽,和去波士頓讀念研究所的事情,那時的自己對未來充滿憧憬。

現在,四年過去了,回想當時的作品,畢業展出時的其中一幅對我後來的創作影響甚遠。這幅作品的中心是一個被遺棄的沙發,它在長春市中心的街道上被放置了一週多,無人問津。我在這個遺棄沙發的旁邊居民樓裏生活了15年,從三歲開始一直住在這一片,直到十八歲時離開家,去北京讀書。而隨着我的離家求學,我父母也搬到了更爲清淨的城郊一帶。

在本科畢業蒐集素材的那段時間,父親經常載着我開車亂轉,搜刮一些偶遇的畫面。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又回到了老房子。我看見了這個十分“擬人”的沙發,它坐在那裏,一動不動。那種畫面給了我一種說不清的共鳴。於是,我把它記了下來,並開始了我的畢業創作,名字就定爲《局外人OUTCAST》。

局外人Outcast, 200 x 200cm,木板油畫, 2015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永久收藏

這張畫的尺幅是兩米乘兩米,是木板油畫。在畫面的右下角,有一條我在工地上撿到的警戒線,“LIMITLINE”,我留下了MI兩個字母,又加了一個A,剛好是我的英文名字Mia,便用作了這張畫的簽名。

在這張畫中,那種正方形的形式感,與人體相似的畫面尺幅,以及我想表現的passive-aggressive(消極攻擊性)的情緒,都在我未來幾年的繪畫創作中不斷湧現。

出現在《布林客BLINK》封面中的楊婉作品

第二次和《布林客BLINK》的故事發生在我來到美國之後,那是我研究生的第二年。經過第一年的艱難適應,我的作品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方向。那段時間,也是我集中學習的一段日子,一批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如Agnes Martin,Barnett Newman,Jules olitski,Robert Irwin,以及 Kibong Rhee等等,在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藝術哲學的理論上,都對我影響了很多。

尤其是17世紀的印度Tantric Paintings(密宗繪畫)對我產生了最大的啓發。我在2016年年初,開始嘗試日記繪畫:每天創作一張水彩,記錄當天的情緒。我在今年年初,又開始進行了類似的紙本訓練。但是,這種訓練不再像16年的時候,每天強制性地完成,而是更有有情緒的投入。經過三個月的日記式繪畫,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想法,並開始進入更加系統的創作。終於在2017年的夏天,我完成了《簌簌聲》系列,那是兩組雙聯畫,作爲我研究生畢業的作品,並後來在2018年的個展HALATION中展出。

楊婉油畫個展現場

搬到西海岸之後,我成功簽約了公司,成爲了一位職業藝術家,每天開始朝九晚五的搞創作。得益於公司的財力支持,使我不再侷限於木板油畫。於是,我開始涉獵樹脂、蠟畫、固體油畫等等材料和形式,繪畫的方法也可以變得更加多樣。

在工作室的附近,有一家日式結合法式的餐館叫Bonnene,我經常光顧。

楊婉,“夏日序曲”現場

老闆娘是一個曾經在法國學習攝影的日本人。很妙的是,她做的菜就好像她的經歷一樣。我非常喜歡這裏。後來,在2018年的春末,我在這家餐廳舉行了一個Pop-upShow, 名字是“夏日序曲”。我開始感受到,自由的表達帶來的內心滿足感。只要有新的想法,我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付諸實踐,這種創作的感覺十分暢快。又在2018年底的時候,《布林客BLINK》發表了第三篇關於我作品的文章。

楊婉在社交媒介上分享的作品細節圖

我有梳理作品的習慣,《布林客BLINK》⼜是⼀個可以和⼤家分享平臺,每年投稿《布林客BLINK》也是我給⾃己定下的習慣。也是因爲這份雜誌的原因,我和蘇也相識了三年多。去年,我在申請美國傑出人才簽證時,其中的一封推薦信就是蘇也幫忙寫的,十分感謝。

這⼏年,布林客和蘇也見證着我的成長,我也幸運的陪伴着布林客的發展,心存感激。沒事的時候,閱讀雜誌裏的文字和圖片,也成爲了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在過去的雜誌中,我對很多作品都很有共鳴。在較近一期的雜誌裏,《最後的邊境》則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勇闖寒冷北境的攝影師姚朕嘉的文字和攝影都讓人很感動。

楊婉在社交媒介上分享的個人工作室

其實,這些年中,我自己的⽣活與夢想也發⽣了一些故事。 可以說,這三年裏我經歷了⼈生最黑暗的一段時間。我⽗親在我研究生畢業前的那個春節病了。父親是我最愛的人。在以前上學的時候,我總是不會太拼命的努⼒,因爲我知道⽗親永遠會在我的身後,支持着我,鼓勵着我。⽽我在⽗親病倒之後,卻感到自己什麼都做不了。那種⽆能爲⼒的絕望,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疼痛的感受了。在24歲那一年我明白了成人意味着什麼。

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在此之前⾃以爲的成就有多麼的微不足道。⽗親的保護曾讓我以爲,⼈生都應該是光鮮的、輕鬆的。可逐漸的,我明⽩只有靠⾃己的努力拼搏才能儘快的在⽗母老去之前擔起一部分責任。

楊婉在社交媒介上分享的作品細節圖

那段黑暗期過後,我從美國的研究所畢業。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留在學校,做⾏政類的工作,以及負責一些基礎的教學工作。不幸的是,遇到過讓人憤怒的種族歧視矛盾,然後我就火速地搬到了美國的西海岸——那裏的文化更加多元,人們的思維更加進步。緊接着又是一堆繁瑣的事情,如準備申請簽證一類。

楊婉,《6:59pm》, 木板綜合材料,10 x 10cm,2018

於此同時,我也在波⼠頓舉辦了第一個個人展覽。因爲第⼀份⼯作的關係,我那時也積累了一些⼈脈,算是爲未來的發展埋下伏筆。我想,如果不是⽗親的突然病倒,我也不會在遇到這些困難時決定堅持下去。我也許還會像以前⼀樣,讓父親替我解決煩惱,或者直接回國回家,選擇一個更輕鬆、安逸的簡單生活。但是,當人沒有退路的時候,潛⼒是⽆限的。

楊婉在社交媒介上分享的作品

回顧這些年,我發現自己有開心也有難過的時候。但我發現,自己最大的變化應該就是獲得、或是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堅強與忍耐吧。在困難重重的現實中堅持自己的夢想。期待未來有更好的結果。

楊婉在社交媒介上分享的作品

在2014年,布林客的第一期主題是“如何與⾃己相處”,那時的我還不認識布林客。不過五年過去了,現在的我更加明白了該如何與⾃己相處——亦師亦友。這彷彿是一種緣分,從我創作的最開始,《布林客BLINK》就一直在我身邊。能和《布林客BLINK》一起成長的感覺,真好。

楊婉,生活工作於舊金山

2015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

2017年畢業於麻省藝術學院繪畫系

個人網站:www.yangwan.space

*

主編:蘇也 微信:suyesophi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