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鶴唳華亭》中的盧太傅在皇帝面前提菰菜 、蓴羹、鱸膾這三樣菜,就是引用張翰辭官的典故,暗示自己有意辭官回家。身爲太子老師的盧太傅當然不會膚淺到向皇帝索要物質報酬,他是引用西晉著名學者張翰掛職回家的典故,暗示自己打算辭官回家鄉養老。

文/晚風暮雨

正在熱播的《鶴唳華亭》可謂近幾年爲數不多的良心鉅製,該劇憑藉考究的服裝道具、不斷反轉的劇情、演員精湛的演技、古樸典雅的臺詞,收穫了大批觀衆。

其中,最讓人稱道的還是劇中無處不在典故運用,大大地提升了該劇的內涵和逼格。

比如太傅盧世瑜辭官那一幕。

盧太傅並未對皇帝直接言明訴求,而是委婉地提出想喫菰菜 、蓴羹、鱸膾這三樣菜。

鶴唳華亭:盧世瑜向皇帝辭官,爲何要提3樣菜?典故和古人有關

盧太傅劇照

身爲太子老師的盧太傅當然不會膚淺到向皇帝索要物質報酬,他是引用西晉著名學者張翰掛職回家的典故,暗示自己打算辭官回家鄉養老。

張翰,字季鷹,蘇州吳江莘塔人氏,西晉著名學者,自比爲放蕩不羈的阮籍。

阮籍在曹魏時期曾擔任過步兵校尉一職,世稱“阮步兵”,所以當時人們就把張翰稱爲“江東步兵”。(1)

晉惠帝時期,張翰被齊王司馬冏闢爲大司馬東曹掾。

鶴唳華亭:盧世瑜向皇帝辭官,爲何要提3樣菜?典故和古人有關

張翰畫像

一天,張翰在洛陽見到秋風起,想到了家鄉吳中風物,尤其是菰菜、蓴羹、鱸魚膾等特產,長嘆一聲“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2)”於是立即辭官回家,毫不留戀高官厚祿,十分灑脫!

根據張翰的事蹟,後來衍生出成語“蓴羹鱸膾”和“蓴鱸之思”,形容懷念故鄉。

《鶴唳華亭》中的盧太傅在皇帝面前提菰菜 、蓴羹、鱸膾這三樣菜,就是引用張翰辭官的典故,暗示自己有意辭官回家。

鶴唳華亭:盧世瑜向皇帝辭官,爲何要提3樣菜?典故和古人有關

盧太傅和太子劇照

在歷史上,張翰和“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齊名,備受後世文人墨客推崇,“詩仙”李白、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都曾寫詩稱讚。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不僅多次在詞中提及張翰,而且在擔任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時,在會稽建造一座“秋風亭”來紀念張翰。

關於張翰辭官一事,還有另一種說法:

張翰與齊王司馬冏共事時,西晉王朝正處於“八王之亂”中,齊王聯絡河間王司馬顒等人剛剛消滅了趙王司馬倫,迎接晉惠帝復辟。

而齊王也暴露出專權的野心,同時,長沙王司馬乂等一批手握重兵的宗室在一旁摩拳擦掌、虎視眈眈……

才智過人的張翰,敏銳的發現西晉王朝內亂一觸即發,而自己又無計避免,所以只好藉助思念家鄉美味,辭官而去。

張翰走後不久,齊王司馬冏便被長沙王司馬乂擊敗殺死,其屬官故吏遭到牽連,幾乎被屠戮殆盡,而張翰因提前抽身而退,得以倖免。

張翰辭官的行爲看似瀟灑,但其實並不值得推崇。

試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像張翰一樣,預見困難就明哲保身,自己雖然可以全身而退,那麼國家民族的危難誰來解救呢?

鶴唳華亭:盧世瑜向皇帝辭官,爲何要提3樣菜?典故和古人有關

張居正劇照

北宋的王安石、明代的張居正,他們看到王朝病入膏肓,逐步走向末路,急需改革,以他們的智慧,難道不知道改革會觸犯權貴利益,不僅遭受巨大阻力,而且會給自己引來可怕的後果嗎?

南宋的岳飛、文天祥,他們不知道女真精兵、蒙古鐵騎所向披靡,與他們作戰將會九死一生嗎?

他們當然知道,但他們沒有退卻,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或推行改革,或投身軍旅、保家衛國!

如果王安石、張居正、岳飛、文天祥都像張翰或者陶淵明一樣,全都選擇獨善其身,那麼,中國歷史上恐怕也就沒有“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了吧?

鶴唳華亭:盧世瑜向皇帝辭官,爲何要提3樣菜?典故和古人有關

辛棄疾畫像

非常推崇張翰的辛棄疾,在抗金事業上步履維艱,憤慨時也曾寫下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 ,季鷹歸未?(3)”,表示要效仿張翰辭官,但最終並未放棄抗金事業、歸隱山林,直到去世。

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像張翰這類人雖然沒有危害,但還是少一些比較好吧!

引用資料:

(1)《晉書》·卷九十二

(2)《世說新語·識鑑》

(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