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投資感性嗎?

你現在的江湖地位怎麼樣?

你有什麼絕活?

遇到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

你有哭過嗎?有想過放棄嗎?

怎麼看私募的未來?怎麼看財富管理的未來?

現在,聰明投資者應該做些什麼?

以上,是東方證券總裁助理、財富管理業務總部總經理徐海寧爲“聰明投資者”線下活動價值研習社做嘉賓主持時,“水煮”少數派投資周良拋出的讓人驚喜、咋舌的問題。

徐海寧管理着東方證券所有營業部,作爲這個行業極少數的女性管理者,她正帶領東方證券從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模式轉型突圍。

知名的東證資產管理公司和匯添富基金公司都是東方證券子公司,很多明星產品正是通過徐海寧管轄的營業部賣出。

她見過各種好產品,見過衆多優秀投資管理人。

回答地太真實、太特別、太理性了

特別的,如這句:

“是一個人的壽命長,還是一個公司一個私募基金的壽命長?我覺得,可能一個人的壽命,比一個私募基金公司的時間來得更長。”

理性的,如這句:

“我不是一個很快做決定的人,每次做決定都是反覆權衡,深思熟慮以後才做出來,但做了以後我們會堅持的。這是我們對做決定、做選擇的一種理解。”

真實的,如這兩句:

“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從噩夢中醒來,不是一天,是很多時間、很長時間。”

“你可以假笑,但你內心是笑不出來的。”

我被價值投資坑了?

最近市場有很多“我被價值投資坑了”的言論,有些是標題黨碰瓷(猶如本文),有些倒還真是後悔了。

拋開那些滿倉滿融單隻個股,然後將黑鍋扣在“價值投資”頭上的譁衆取寵帖外,還真有些“反思”是有一定代表性,值得“反反思”的。

有不少哀嘆被坑的人,主要驚訝的是“價值投資還不是一樣會虧!!!”,這種哀嘆表達了某種或某幾種認識上的落差,比如:

①以爲只要買入某些公認的績優股,股價很難出現大幅下跌,結果大白馬跌起來一點兒不比垃圾股弱; ②以爲分散買入一堆低pe低pb股票,市值就不可能出現大幅下挫,結果照樣抵不過市場整體下跌; ③以爲長期投資就一定能夠獲得良好的回報,結果拿了好幾個“月”,反而跌更多,甚至比以前短炒跑得快時虧的更多; ④以爲是金子就一定發光,結果從罕見投資價值,極端罕見投資價值,百年難得一遇投資價值,一直到三千年一開花、五千年一結果的投資價值,市場其他人還是拿白眼懟你。價值不僅遲到,而且赤裸裸地缺席了……

看着這些誤解,也就理解了爲什麼不用擔心“等大家都懂價值投資以後,價值投資就不容易賺到錢了”。因爲“真懂”價值投資的人,絕對比我們以爲的少很多很多,而且預計未來也很難改變。

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爲主要代表的價值投資體系(碰瓷的不算),反覆講了幾十年,其實基石就三條:股票代表企業的一部分、無情地利用市場先生的差價、堅持買入時的安全邊際原則。

股票代表企業的一部分,企業有價值,所以股票有價值。每股價值=企業價值/股份總額;

市場先生不是一個人,而是由一羣烏合之衆組成,他們的行爲是無法預測的,任何可能都有。所以,市場先生的出價只能(等他出價後)無情地利用,不能(在他出價前)預測(並根據預測採取行動)。

也就是說,市場報價只有兩種狀況時需要關注:①市場先生低價拋售,而你剛好有能力買;②市場先生高價搶購,而你剛好準備賣——其他時候,都是噪音。能否持續賺錢,就取決於你是否能夠屏蔽噪音;

我們到股市,就是佔市場先生便宜的,所以必須要明顯有便宜佔(收益率至少是無風險收益率的兩倍以上),纔可以採取行動。這樣可以保證自己對的時候多賺,錯的時候少虧,從而戰勝市場。

你以爲我只會買成長股?

“股票天使”彼得林奇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他持有很多很多股票,換手率高,喜歡並擅長投資成長股。大家會以爲他的驚人回報都是靠成長股實現的,對於這些刻板印象,彼得林奇還真的不太同意!

彼得林奇是從1977年開始管理麥哲倫基金的,這是一隻資本增值基金,意味着林奇有權購買任何投資品種,包括各種國內股票、國外股票,甚至是債券。

對於成長型基金經理來說,就算所有成長型股票被過分高估,他也只能矮子裏面拔高個,在一大堆股價過高十分危險的成長股裏挑選相對好的。

彼得林奇慶幸自己根本沒有這種煩惱,他是在所有行業中尋找合適的股票投資目標。他認爲,在選股上,靈活性是關鍵,因爲股市上總是能找到一些價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

彼得林奇也確實喜歡成長股,但他透露:“我其實從未將一半以上的資金投資於成長股。” 你可能想不到,在他管理麥哲倫基金的早期,賺錢最多的兩隻股票都是大型石油公司,他還曾把15%的資金都投在了公用事業股上。

他說,許多基金經理人在投資態度上總是防守,防守,再防守,表現爲:先是買入股票,然後就算這些股票表現不好也不願意割肉,被動繼續持有,並想方設法找出各種新的藉口給自己持有這些爛股票辯護。

但林奇在投資上總是進攻,進攻,再進攻,他不斷地尋找價值低估更厲害、賺錢機會更大的股票,來替換掉手中的老股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