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有言:“北有許世友,南有鄭維山。朝鮮戰場上,鄭維山奉命率部阻擊敵53軍西逃,已完成對其包圍殲滅。

歷史波譎雲詭,我們爲您探奇解密,始終如一 開國將帥中,許世友因善於打仗性格率真,深受毛主席喜愛重用,而他也曾表示“知我許世友者,惟主席你也!”。許世友出生於河南又常年在北方指揮作戰,戰功赫赫,被稱爲一代北方戰神。而鄭維山出身湖北荊楚之地,同樣立功無數,與許世友齊名,是南方傑出指戰員代表之一。毛主席有言:“北有許世友,南有鄭維山!”。
鄭維山出生於麻城縣一貧苦家庭中,受家庭因素影響,他12歲時就接觸到童子團,並擔任一名分隊長。童子團算是早期黨領導下的以青少年爲主體的組織,以培養鍛鍊青少年革命意志信念爲主要目標,爲革命事業貢獻原生動力。
跟很多人一樣,鄭維山參加兒童團,繼而參軍從戎,與發生在家鄉周圍的起義運動密切相關。也許有的讀者已經略知一二了,那場起義運動就是著名的黃麻起義,而麻城正是那場暴動起義的一大中心地。加之他的父親是一位起義骨幹,鄭維山當時雖然年幼,也以自己的方式積極的響應了這場暴動運動。
此後,15歲的鄭維山參加紅軍,經歷了多次反“圍剿”戰爭。殘酷的戰鬥和惡劣的條件使他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僅三年後,鄭維山就相繼擔任團政委、師政委等職務,成爲當時著名的少年猛將。他率部連打硬仗,做開路先鋒,無往不利。 抗日戰爭時期,他在晉察冀軍區任職,參與指揮了無數次反“掃蕩”鬥爭,在不利形勢下都取得了重大勝利。鄭維山善於抓住戰場時機,克敵制勝,是一位難得的有戰略眼光,有虎膽的虎將。面對戰機,甚至不惜主動擔責,促得戰果。
朝鮮戰場上,鄭維山奉命率部阻擊敵53軍西逃,已完成對其包圍殲滅。但敵軍另一部火速馳援,如果讓兩者合軍,無疑會給我軍作戰造成很大的麻煩和損失。在此情況下,他“自作主張”,要求所部分兵阻截援軍,爭取時間。 但這個選擇背後卻有很大的風險:萬一分兵導致力量不足,敵軍突圍,後果嚴重無比。鄭維山迫於形勢,也顧不得想那麼多了,表示“出了事我負責,殺頭殺我的!”,遂命部隊前往阻擊敵援軍。也幸虧他顧全大局,捨棄個人利益,方使得志願軍完成了既定作戰任務。

1955年首次授銜中,鄭維山被授予中將軍銜。相比許世友將軍的傳奇和著名,他可能並不爲多數人熟知,然而他的能力卻得到了領導人們的肯定。毛主席更是將他與許世友列在一起,足見其勇武善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