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分時節,響應國家號召,平原縣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其中一項內容,爲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營造全社會重農抓糧的濃厚氛圍,平原縣開展了玉米 “糧王”評選。在經過嚴格的預選、現場脫粒實測、簽字公正後,王杲鋪鎮董博泉村農民董振遠以畝產812.33公斤的成績成爲全縣玉米 “糧王”,遠超第一名90多公斤。

如此高的畝產如何取得?我們前往董振遠家,一探究竟。

從王杲鋪鎮向南驅車五分鐘就來到董振遠家。四間平房整潔寬敞,推拉式的現代玻璃窗明亮乾淨,房前東西兩邊各堆疊着一排整齊金黃的玉米,後院一顆柿子樹剛剛成熟,在秋風中果實累累,橙紅可人。

“我這玉米40多個粒,他們那個都達不到我這個”,我們一進門,“糧王”董振遠隨手拿起院裏一顆飽滿金黃的玉米,得意地說。

今年73歲的董振遠種了一輩子地,是村裏的種糧老把式,家裏種了20多畝地。 “一滴汗珠萬粒糧,萬粒汗珠谷滿倉”,說起高產經驗,董大爺認爲最重要的,勤勞是關鍵。

今年夏天,我縣天氣炎熱乾旱,六月未得到一場飽雨,雨水不足。玉米雖是較耐旱的農作物,但拔節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臨界點,這時如遇乾旱,減產嚴重,乳熟期仍需較多水分,此時缺水會降低粒重。 “村上很多人家的莊稼由於澆水不及時,連正常玉米粒都結不出。”

感覺到今年天氣狀況的異常,董振遠一有時間就到地裏觀察走動,及時掌握旱情,只要發現玉米地缺水乾旱就及時澆水,保證了玉米的正常生長,托住了欠收的頹勢。

“人勤地不懶”,但是多年的種糧經驗,董振遠深知,種糧還得靠知識和智慧。

“今年高產,還因爲咱的化肥配比合理,地犟的好”。董博泉村的土地屬白沙地,跟紅土地相比並沒有優勢。但董振遠是村裏的農機手,地耕的好,疏鬆了土壤,使死土變爲活土,生土變爲熟土,改善了土壤水熱氣狀況,加強了透水和蓄水力,使自家土地相比於紅土地也毫不遜色。

董振遠對肥料的使用經驗也很豐富。氮是玉米吸收最多的元素,其他依次是鉀磷鈣鎂硫,苗期玉米植株小,生長慢,對養分的吸收數量小,需肥佔全肥量百分之二十左右,抽穗開花期玉米生長速度快,需肥佔比百分之八十多,授粉後吸收量下降,這階段需肥量百分之十三適宜。豐富的肥料配比知識和使用經驗,使玉米在各個時期得到了充分合理的營養,最終才培養出高產的 “糧王”玉米。

在施二遍肥時,爲保證肥料的營養不流失,董振遠20多畝地都硬是頂着太陽,人工用小簍遍灑,使玉米充分吸收精耕細作的肥料養分。

得了個 “糧王”的名頭,讓種了一輩子地的董振遠備受關注,村裏的鄉親們紛紛來 “取經”,董振遠不藏着不掖着。

“現在都說現代農業,種田也是越來越機械化、科學種田。我相信,在加上農民的勤勞和智慧,我們的單產還會更上一層樓”。記者 張壯壯 通訊員 楊振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