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中華兒女最爲重視的節日。歷代以來,雖然春節的叫法不同,但以春節爲題材的詩歌等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不過,正是因爲這個節日太熟悉了,反而很難誕生引起共鳴、膾炙人口的佳作。王安石的《元日》應該是出鏡率最高的一首詩,它不僅用白描手法寫出了一年新氣象,更像是王安石吹響了變革的號角。
還是讓我們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沒有夾雜王安石半點評價和感慨,講的是在鞭炮聲聲時,送走了舊年,在春暖時節全家人圍坐一起喝屠蘇酒。溫暖的陽光灑向千家萬戶,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將舊的桃符摘下,換上新的桃符。
節日溫暖而喜慶的氣氛,就在字裏行間深深的透了出來,千百年都使人沉浸在春節的氣氛之中。但是,光從字面上還不能表達的意味,必須聯繫到當時的背景中才能體會。
這首詩創作於宋神宗剛剛繼位不久,銳意進取的他早就聽說王安石的大名,並啓用爲江寧知府,後來任命爲翰林學士兼侍講。僅僅只有一年,在君臣的不斷交流下,宋神宗又任命他爲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主持變法。王安石在這年新年,看到新年的氣象,憧憬到變法的美好未來,有感而發,以作此詩。
也就是這首詩,不僅憧憬了新年的美好生活,也拉響了北宋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這次變法,表明上是從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駕崩而結束,實際上它將北宋朝廷分爲新舊兩派,互相爭鬥,直到北宋滅亡。
宋神宗時期,雖然北宋仍然是最爲富裕的國家,但是掩飾不了嚴重的危機。北宋內部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軍費開支龐大而軍隊的戰鬥力卻極其低下,土地兼併嚴重,財政入不敷出。宋朝曾經推行過慶曆新政,卻因爲守舊勢力過於強大而失敗了。到了宋神宗執政時,這位開明而勇敢的帝王決定啓用王安石解決一切問題。
毫無疑問,王安石是一名高明的大夫,他給北宋王朝開出的藥方都是對症下藥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保甲法等等,都是全方位的改革。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天才般的構想,不僅讓後來諸如張居正、雍正、康有爲等人都有所借鑑,甚至某些制度在當今世界各國也被採用。
那麼,變法如此之先進,制度如此之完善,爲什麼卻不能實施下去,最後而失敗了呢?千年以來,對於這個問題思索的人很多,答案也很多,無外乎兩點:用人不當、不切實際。
王安石本人的道德水準毋庸置疑,即使是最徹底的政敵,也無法指責他的人品和操守。但是,他手下所用之人,都是呂惠卿、鄧綰、蔡京。他們對於變法成效其實毫無興趣,更多的則是利用變法積累政治資本,打擊異己。《宋史》將這些人大多都列在了《奸臣傳》中,不是沒有理由的。
至於說到新法不切實際,並非是指新法差,相反而是他太過於先進了。特別是青苗法、均輸法和市易法在整個古代社會都是極其罕見的。它實際上就是讓政府進入市場,通過一系列經濟干預政策,加快貨幣的流通速度,從而增加社會財富,以達到王安石所做處的承諾——“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可問題是,王安石本人如同穿越者一般能理解,但官員、鄉紳甚至連佔了利益的百姓是不會理解的。我們現在在農村,推行一項技術或政策,還要反覆宣傳,講清利弊。在百姓文化水平那麼低的古代,在通訊、資訊基本靠口口相傳的北宋,要讓百姓理解、支持如此複雜而超前的新法,難度可想而知。
用人不當、理論與實際脫節,成爲王安石變法必定失敗的原因。舊符遲早要換,但王安石並沒有趕上好時代。他的變法舉措,隨着神宗的駕崩就基本中止了。北宋朝堂從此分裂爲新黨和舊黨,這兩派互相打壓,纏鬥到北宋滅亡。其實,他們無論誰上臺,無論誰下野,都於變法沒有實質關係了,更多的不過是黨同伐異的藉口罷了。
當然所有這些,在王安石創作《元日》時,時絕對沒有想到的。他估計過許多困難,考慮過許多阻力,可他一定沒有想到,實際遇到的情況比他設想的還要艱難一百倍,而變法導致的後果,更是他不願看到的。
參考資料:《宋詩三百首》、《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