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利用农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贸易总额已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6%。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相当于10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增加了国内有效供给、减缓了资源压力、满足了消费需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农业贸易发展新格局

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加剧和中美经贸摩擦升级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贸易政策调控手段和空间不足、部分农产品进口过度等诸多挑战,必须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产品贸易新格局。

统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适度进口”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必须要有有效的政策手段把握进口时机和节奏,确保进口规模适度适当,做到既保证国内粮食基本供给能力不受冲击和削弱、实现产业安全和稳步发展,又弥补国内供给不足。同时要积极稳妥推动优势产品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平衡国内供需。在多双边农业谈判中坚持以精准化底线思维坚守三大主粮及棉糖油胶红线不被挑战,同时对国内水土资源压力较大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采取积极主动和平衡适度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基础支撑。

探索建立农业支持保护新机制。尽管目前我三大主粮补贴政策受到美国在WTO的质疑和挑战,但我国农业补贴总体水平和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当前重点是整合现有农业补贴政策资金,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支持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和系统性。针对部分农业产业在开放中受到损害不断加深的情况,在做好产业损害预警、产业安全研究等工作基础上,推动完善贸易救济工作,探索建立贸易救济刚性触发机制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制定贸易救济价格和数量触发水平,出台产业损害认定和补偿标准,减轻过度进口对国内产业和农民的损害,切实维护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

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新空间。中美贸易摩擦警示我们,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可能引发较大市场风险,必须加强农产品贸易战略规划和布局,不断改善贸易环境,拓展贸易渠道,提升贸易水平,推进农产品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未来全球耕地潜力大部分集中在非洲、南美洲、中亚和中东欧,为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和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也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出口规模扩大的潜在动力。推动金砖、G20和APEC等区域农业贸易便利化,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经贸关系,分散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努力打造农业贸易促进新平台。要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促进体系,构建农业贸易部际和部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促销公共服务。整合境外农业展会组建国家展团,加强对农产品国际营销促销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茶叶、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企业申请国际认证认可、参与国际知名展会,形成出口促进“一盘棋”。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