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初唐詩人陳子昂詩歌中運用的大量“白色”意象有着豐富的內涵。白日意象是陳子昂詩歌中另一組重要的白色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白日往往是含有光明、上升和政治清明等寓意,而在陳子昂詩中卻多以“白日頹遷”的形態存在,如“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感遇》其二)、“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感遇》其二十二)、“良辰在何許,白日屢頹遷。

摘要:初唐詩人陳子昂詩歌中運用的大量“白色”意象有着豐富的內涵。這些意象的運用與陳子昂的思想品格、道家家鳳有着莫大關聯,也與白色意象本身的特徵有關。 關鍵詞:陳子昂;詩歌;白色;意象 陳子昂存世的詩歌並不多,據彭慶生《陳子昂詩注》所錄,共128首,其中55首詩歌中出現“白”字,除去出現“白帝城”、“白登道”與白色意象無關的兩首詩外,計有53首詩歌運用了白色意象,幾佔陳氏詩歌總數的一半。這些白色意象種類繁多,又皆具深刻內涵,且多有陳子昂自己的個性特徵。如白蘋、白刃、白芷、白林、白頭(翁)、白虎、白社客、白璧、白林、白玉、白髮、白樓、白眉、白馬將、白羽等等。而猶爲突出的有白雲(期)、白日、白露、白鷗鳥等。陳子昂在這些極具個性色彩的白色意象中,大多深有寄寓。 一、陳子昂詩歌中的幾個典型白色意象及內涵 (一)白雲意象 “白雲”(或白雲期)作爲一個特殊的意象在陳子昂詩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感遇》三十八首中就出現了五次,《感遇》詩之外更是不勝枚舉。如: 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軒轅臺》) 平生白雲志,早愛赤松遊。(《答洛陽主人》)平生白雲意,疲苶愧爲雄。(《東征答朝臣相送》)願隨白雲駕,龍鶴相招尋。(《南山家園》) 白雲岷、峨上,歲晚來相尋。(《贈別冀侍御崔司議》)白雲意象在陳子昂的詩中大致有如下幾種內涵:一是象徵高潔渺遠、孤高閒澹的品行,二是象徵無所作爲、不切實際的處世與治國之道,三是寓意養晦待時以冀擇機再起的庇護所,四是超然物外、象徵自由生命境界。這些內涵既有對傳統白雲意象的繼承,又有陳子昂自身遭遇和志趣的加工。詩人以“白雲”爲對象,在不同的詩中表達了不同的態度。這其中,寄寓詩人隱逸志趣和追求自由無礙的生命境界的方面是最具典型性的。如《感遇》其三十六:“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與楚狂子,悠悠白雲期。時哉悲不會,涕泣久漣洏。夢登綏山穴,南登巫山芝。探元觀羣化,遺世從雲螭。婉孌將永矣,感悟不見之。”詩中,陳子昂通過神遊白雲仙境,登山採芝的想象和醒來後一切化爲幻影的強烈反差,寄託着對現實的極度失望和不滿,以及遊於自由生命之境的人生理想。 (二)白日意象 白日意象是陳子昂詩歌中另一組重要的白色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白日往往是含有光明、上升和政治清明等寓意,而在陳子昂詩中卻多以“白日頹遷”的形態存在,如“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感遇》其二)、“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感遇》其二十二)、“良辰在何許,白日屢頹遷。”(《贈趙六貞固二首》其二)、“芳歲幾陽止,白日屢徂遷”(《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 擊劍起嘆息,白日忽西沈。”(《登薊丘樓送賈兵曹入都》)等,這不得不說與陳子昂所處的時代和政治環境有莫大關聯,同時也大多與陳子昂面對現實的心境有關。陳子昂所處的武則天時代,酷吏橫行,政治黑暗,許多正直的大臣都遭到迫害,可以說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人人自危。陳子昂詩中屢次出現的白日意象明顯是這種現實政治環境的折射,而白日頹遷,既是對這種肅殺的環境的烘托,也有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擔憂。 (三)白露意象 這一意象同樣在陳子昂的詩歌中多次出現,如“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既點出了梁王東征的時令,即涼風至而白露已下的肅殺秋季,烘托出戰爭的殘酷,更暗喻着詩人以此警醒當政者“慎佳兵”態度。詩人還往往以白露意象表達對年華空度而理想落空的憂傷,如“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丹丘恨不及,白露已蒼蒼”等句。此外,白露還作爲當時酷吏當道,天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圍之中,如“況乃金天夕,浩露沾羣英”深刻的描繪了當時許多正直大臣飽受酷吏迫害的情狀。 (四)白鷗意象 中國古典詩歌中常以鳥的自由飛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詩歌中,鳥類的象徵意味十分明確,常用是否自由的鳥比喻人生理想是否達成。在唐代以前,“鳥”這個特指意象出現的頻率很高,從《古詩十九首》到魏晉時期,在曹子建、陶潛等人的作品中可見一斑。並且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文人們給鳥類賦予了其特有的指向意味:自由和苦悶。也正是其所蘊含的複雜象徵意義,適應了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文人的心態:嚮往自由和對現實壓抑的苦悶心理。但是在陳子昂的詩歌中,白鷗的意義更加複雜,鷗,象徵着詩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白色,則增加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唯應白鷗鳥,可爲洗心言”在詩歌中,陳子昂借白鷗的自由飛翔,寄託了自己希望遠離現實,避世幽居的心態,在只有藉助這樣不同尋常的鳥兒,來排遣自己因爲現實而不得伸展的苦悶。 二、陳子昂詩歌中多白色意象的原因 (一)詩人人格品性的選擇 在中國文化中,白色具有純潔無瑕的特徵,因此向來象徵着完善的道德人格,是代表德與善的顏色。陳子昂,一個極度關注社會敏感仕人,一個目光長遠,跳脫自我的詩人,他所關注的東西,已經超脫了固有的得道成仙,他的目光從天上轉到人間,從自我外放到他人,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裏,他理解了自己的歷史責任,也正是這樣,其詩歌中的“白”,已不簡單是一種自然外在的視覺效果,而是投射上了詩人自己的精神烙印,具有符合那個時代的豐富內涵。“白色”不僅僅是避世,更多的是截然相反的“入世”,隱居只是一個從終南山走向大唐朝堂的捷徑。 (二)色彩心理的自然投射

詩人心理潔白無瑕,理想高遠,生命中一直追求者美好的理想。陳子昂所處的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相較於魏晉時期的察舉制而言更加具有廣泛性,他打破了以往以高門大第爲主的門閥制度,將選材的範圍擴大到了社會中下層,使得中下層知識分子們有了可以施展抱負的可能。也正是因爲這樣,所有的知識分子們都跳脫了以往旁觀者的身份,而是用主人翁的精神來評判這個世界。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現實即給他們帶來了實現人生理想的可能,也讓他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現實的殘酷和不仁。在《感遇》中,陳子昂多次出現了“白日”的意象,這既是詩人由於自身際遇的坎坷的一個體現。詩人無疑是不能超脫世間的,但是社會現實的殘酷,又導致詩人的一腔抱負不能夠施展出來,“學而優則仕”,這樣的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陳子昂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對自己一樣的人的同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