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民國中央政府對西南軍閥並沒有實際控制力。雖然西南軍閥名義上遵從民國中央政府,但是中央政府的政令卻在西南軍閥那裏行不通,尤其是貴州。貴州地處西南邊陲,當時的中國又是軍閥混戰的階段,中央政府自顧不暇,哪有精力解決西南邊陲的問題?這也造成割據西南邊陲的軍閥稱王稱霸,比如最後一任“貴州王”王家烈。

王家烈出生於1893年,他是貴州桐梓縣人,出生於貧寒之家。長大後的王家烈在走投無路下入伍參軍,加入了黔軍,並由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漸成爲軍官。之後王家烈進入貴州講武學校學習,這段學習經歷充實了王家烈,也讓他逐漸成爲黔軍之中的骨幹人物。
1928年,黔軍內部開始混戰。在黔軍混戰過程中,王家烈逐漸擊敗了自己的同僚,並於1932年成爲貴州省主席與駐貴州的25軍軍長,開始一手執掌貴州的軍政大權,也因此被稱爲“貴州王”。

其實,王家烈能成爲“貴州王”也多虧蔣介石的扶持。當時西南軍閥割據,貴州的軍政事宜還是當地的軍閥說的算,中央政府無力干涉。所以蔣介石希望從黔軍內部着手,趁機瓦解黔軍,恢復中央對貴州的控制。
最終蔣介石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王家烈成爲“貴州王”後並沒有讓蔣介石得到多少好處。而且王家烈此人不善政治,把整個貴州治理得烏煙瘴氣,他多數時刻也不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當時的日本又對中國虎視眈眈,蔣介石想把西南治理好,以便將來作爲抗戰的後方基地,所以無論如何蔣介石也要解決貴州的隱患。

1935年,蔣介石親自前往貴州找王家烈談話,蔣介石告知王家烈,貴州省主席與25軍軍長的職位王家烈只能擔任其中一個,最終王家烈與部下商量後放棄了省主席職務,保留了25軍軍長的職務。
不過,王家烈手上只有兵權,沒有行政權力,所以無法籌集軍餉,這導致部下怨聲載道。蔣介石拿軍餉卡住了王家烈,逼迫王家烈下野。王家烈無奈,只能接受蔣介石的安排。1935年,王家烈在蔣介石的逼迫下正式通電下野,結束了自己對貴州的統治,最後一任“貴州王”黯然離去。

王家烈離任後,蔣介石很快就派了中央政府的人員前往貴州,從此之後,貴州軍閥割據的時代結束,民國中央政府恢復了對貴州的實際控制。而王家烈下野後則被蔣介石調往武漢,並被蔣介石任命爲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這雖然是中將軍銜,但其實是個閒職。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家烈任20軍團副軍團長,他的這個副軍團長也是徒有虛名而已,並不參與實際的指揮作戰。

解放之前,王家烈因爲與蔣介石有矛盾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解放後王家烈被任命爲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並且擔任貴州省人大代表。1955年,王家烈擔任了貴州省政協副主席,開始從事政協工作。晚年的王家烈主要撰寫貴州歷史,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歷史資料。
1966年,王家烈因病去世,終年73歲。最後一任“貴州王”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參考資料: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王成斌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