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已经进入最后一天,在许多重点装备接连亮相后,许多观众依然热情不减。本届航展上除了许多传统军工企业外,还来了不少民企的高技术装备,他们都集中在9号馆“军民融合馆”内,展示着民企对国防领域的贡献。在众多民企装备中,云洲无人船的这条无人战斗艇显得尤为特别。

  ▲云洲展示的我国首款无人导弹艇

  ▲瞭望者II的展板

  云洲的展台并不算大,相比之下他们对面的宏大爆破的展台要宽敞的多,因为云洲仅仅展出了一个实体产品,那就是“瞭望II”察打一体导弹无人艇。其实“瞭望II”无人艇早在珠海航展开幕前就已经曝光了一次,小巧的体型加上一座四联装导弹发射器,曾经吸引了不少目光,直到更多大型装备曝光,才逐渐离开公众视线。我们在航展开幕前就曾走进9号馆参观,当时云洲展台已经布展完毕,但这条“瞭望者II”却盖上了蒙布,直到第二天才真正展出。

  ▲进入航展现场布展的“瞭望者II”无人艇

  作为一款无人艇,“瞭望者II”察打一体导弹体型很娇小,全长7.5米,宽2.7米,高4.2米,排水量仅有3.75吨,艇体采用双体单槽深V艇型,尾部使用两具共轴对转螺旋桨推进,最大航速达45节,22节下标准续航可达310海里,可以在4级海况下执行任务。

  ▲虽然看着小,但瞭望者II为了提高航速和适航性,其实下了不少功夫

  由于安装了智能控制终端和实施远程通讯系统,“瞭望者II”具有全自主、半自主、远程手动遥控、人工驾驶等多种驾驶模式。“瞭望者II”的遥控系统基础控制半径为15公里,基站端天下如果架设达到100米高度,最大控制距离则可以达到100公里。云洲现场展示了一辆依维柯底盘的终端控制车,该车就可以完成对“瞭望者II”的全部操作。

  ▲遮盖严实的无人艇和控制车

  ▲观瞄系统

  “瞭望者II”艇上搭载光电和雷达探测系统,可对海上目标进行搜索和侦察,其中雷达系统主要用于航行控制,光电系统才是任务荷载。“瞭望者II”的核心装备就是安装在艇艏位置的四联装导弹发射装置,云洲现场并未展示导弹的相关图像或者模型,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导弹的具体情况,只能知道这种导弹采用电视制导控制,最大射程为5公里。

  ▲导弹发射装置特写

  ▲导弹已经锁定靶心,从这个镜头可以看出是电视制导

  较为完备的观瞄系统和电视制导导弹的组合,使得“瞭望者II”导弹艇可承担起对敌抵近侦察和精确打击任务,完全能够胜任海岛/近海水域巡逻,对海上非合作目标的侦察跟踪,配合岸防部队对近岸移动/固定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甚至可以对大型目标进行集群失能性打击。“瞭望者II”在参加珠海航展前夕,就进行了导弹的发射测试,而且获得首发命中靶心的成绩,可以说整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不过还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测试才能投入实际使用。

  ▲瞭望者II发射导弹瞬间

  ▲导弹击中靶心瞬间

  在“瞭望者II”之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在2017年成功进行过无人艇发射导弹的测试,云洲的尝试使得我国在此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可以说“瞭望者Ⅱ”无人艇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导弹无人艇的技术空白,成为继以色列“海上骑士”后全球第二艘成功发射导弹的无人艇。

  作为云洲与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西安203所)、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中船重工717所)联合研制的成果,“瞭望者II”是国内首套由地方民营企业与国有军工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水上武器系统,是响应国家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成功样本之一。

  ▲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海上骑士,它的性能与瞭望者II不相上下

  根据我们多方收集的资料显示,“瞭望者II”无人导弹艇是云洲的最新产品之一,既然有“瞭望者II”自然就有“瞭望者I”,后者也是一种军用战斗无人艇,但并未搭载导弹发射装置,而是安装了一挺12.7mm遥控机枪。为导弹提供目标指示以及控制发射,显然比使用机枪要难的多,从配置上来看,“瞭望者II”就是“瞭望者I"的升级版。”瞭望者“系列又是以L-30水上消防无人艇为基础研制的,由此可见云洲的无人艇设计也是循序渐进,一个优秀的平台可以衍生出更多用途各异的型号。

  ▲瞭望者无人战斗艇

  ▲L-30无人消防艇

  除了云洲以外,珠海航展现场还有多家企业展出了多型无人艇,比如中船重工716所展出的JARI-USV系列无人艇,我国在海上无人系统领域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不过除了云洲的“瞭望者II”之外,并未有第二款无人导弹艇展出,可以说云洲在这个方向上还是走在了最前面。

  未来云洲无人作战艇会向集群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海上巡逻,边境缉私,近海作战提供更多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或许就能看到这些“无人精灵”活跃在广阔的大洋之上了。

  

  来源:啮花熊

  

  

  ● 许善达: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中间蕴藏怎样的巨大能量?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真金白银”改善民企融资环境

  ● 我国军工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及分类改革研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