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已經進入最後一天,在許多重點裝備接連亮相後,許多觀衆依然熱情不減。本屆航展上除了許多傳統軍工企業外,還來了不少民企的高技術裝備,他們都集中在9號館“軍民融合館”內,展示着民企對國防領域的貢獻。在衆多民企裝備中,雲洲無人船的這條無人戰鬥艇顯得尤爲特別。

  ▲雲洲展示的我國首款無人導彈艇

  ▲瞭望者II的展板

  雲洲的展臺並不算大,相比之下他們對面的宏大爆破的展臺要寬敞的多,因爲雲洲僅僅展出了一個實體產品,那就是“瞭望II”察打一體導彈無人艇。其實“瞭望II”無人艇早在珠海航展開幕前就已經曝光了一次,小巧的體型加上一座四聯裝導彈發射器,曾經吸引了不少目光,直到更多大型裝備曝光,才逐漸離開公衆視線。我們在航展開幕前就曾走進9號館參觀,當時雲洲展臺已經布展完畢,但這條“瞭望者II”卻蓋上了蒙布,直到第二天才真正展出。

  ▲進入航展現場布展的“瞭望者II”無人艇

  作爲一款無人艇,“瞭望者II”察打一體導彈體型很嬌小,全長7.5米,寬2.7米,高4.2米,排水量僅有3.75噸,艇體採用雙體單槽深V艇型,尾部使用兩具共軸對轉螺旋槳推進,最大航速達45節,22節下標準續航可達310海里,可以在4級海況下執行任務。

  ▲雖然看着小,但瞭望者II爲了提高航速和適航性,其實下了不少功夫

  由於安裝了智能控制終端和實施遠程通訊系統,“瞭望者II”具有全自主、半自主、遠程手動遙控、人工駕駛等多種駕駛模式。“瞭望者II”的遙控系統基礎控制半徑爲15公里,基站端天下如果架設達到100米高度,最大控制距離則可以達到100公里。雲洲現場展示了一輛依維柯底盤的終端控制車,該車就可以完成對“瞭望者II”的全部操作。

  ▲遮蓋嚴實的無人艇和控制車

  ▲觀瞄系統

  “瞭望者II”艇上搭載光電和雷達探測系統,可對海上目標進行搜索和偵察,其中雷達系統主要用於航行控制,光電系統纔是任務荷載。“瞭望者II”的核心裝備就是安裝在艇艏位置的四聯裝導彈發射裝置,雲洲現場並未展示導彈的相關圖像或者模型,所以我們無從得知導彈的具體情況,只能知道這種導彈採用電視制導控制,最大射程爲5公里。

  ▲導彈發射裝置特寫

  ▲導彈已經鎖定靶心,從這個鏡頭可以看出是電視制導

  較爲完備的觀瞄系統和電視制導導彈的組合,使得“瞭望者II”導彈艇可承擔起對敵抵近偵察和精確打擊任務,完全能夠勝任海島/近海水域巡邏,對海上非合作目標的偵察跟蹤,配合岸防部隊對近岸移動/固定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甚至可以對大型目標進行集羣失能性打擊。“瞭望者II”在參加珠海航展前夕,就進行了導彈的發射測試,而且獲得首發命中靶心的成績,可以說整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不過還需要進行更全面的測試才能投入實際使用。

  ▲瞭望者II發射導彈瞬間

  ▲導彈擊中靶心瞬間

  在“瞭望者II”之前,世界範圍內只有以色列拉斐爾公司在2017年成功進行過無人艇發射導彈的測試,雲洲的嘗試使得我國在此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可以說“瞭望者Ⅱ”無人艇的出現,填補了國內導彈無人艇的技術空白,成爲繼以色列“海上騎士”後全球第二艘成功發射導彈的無人艇。

  作爲雲洲與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西安203所)、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中船重工717所)聯合研製的成果,“瞭望者II”是國內首套由地方民營企業與國有軍工研究所聯合研製的水上武器系統,是響應國家軍民深度融合戰略的成功樣本之一。

  ▲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海上騎士,它的性能與瞭望者II不相上下

  根據我們多方收集的資料顯示,“瞭望者II”無人導彈艇是雲洲的最新產品之一,既然有“瞭望者II”自然就有“瞭望者I”,後者也是一種軍用戰鬥無人艇,但並未搭載導彈發射裝置,而是安裝了一挺12.7mm遙控機槍。爲導彈提供目標指示以及控制發射,顯然比使用機槍要難的多,從配置上來看,“瞭望者II”就是“瞭望者I"的升級版。”瞭望者“系列又是以L-30水上消防無人艇爲基礎研製的,由此可見雲洲的無人艇設計也是循序漸進,一個優秀的平臺可以衍生出更多用途各異的型號。

  ▲瞭望者無人戰鬥艇

  ▲L-30無人消防艇

  除了雲洲以外,珠海航展現場還有多家企業展出了多型無人艇,比如中船重工716所展出的JARI-USV系列無人艇,我國在海上無人系統領域已經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不過除了雲洲的“瞭望者II”之外,並未有第二款無人導彈艇展出,可以說雲洲在這個方向上還是走在了最前面。

  未來雲洲無人作戰艇會向集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爲海上巡邏,邊境緝私,近海作戰提供更多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或許就能看到這些“無人精靈”活躍在廣闊的大洋之上了。

  

  來源:齧花熊

  

  

  ● 許善達:從軍民結合到軍民融合,中間蘊藏怎樣的巨大能量?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真金白銀”改善民企融資環境

  ● 我國軍工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及分類改革研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