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网站现诚聘编辑,欢迎垂询,一同传播道教正能量。

简历请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世人皆知的话语,出自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这句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人的祸福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门路,是自己招来的;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道教以道为体,以德为用。这句话充分显示了道家的劝善重德思想和老庄道学本有的承负观。

“承负”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其释义为“承祖先之福祸,负后人之吉凶。”承此因,负其果,承负全面地诠释了道家对因果的态度,和对行善积德的重视,以及彰显了道教的报应观。

在道家的承负观念中,其最终的报应往往会作用于本人及本族身上。这点与佛教宿世因果不同。佛教的因果理论强调前世因、现世果,或者是现世因、来世果。而道家的思想更重视现实,重视行善积德对今生和对子孙后代的作用。相比之下,道教承负观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而承负之意义,还在于劝人行善,这体现的则是道教修行对个人德行的重视。

使人们顺应天道律法和人伦道德,教化民众形成完善的道德观念,这正是道教诸多劝善书的主题思想。“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太上感应篇》中的这段劝世良言,意图点明道教劝善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人们只有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反思、反省的感知,才能进一步去接近于善的修行,进而去为自己、为子孙种下善果,使承负之概念可以达到良性的循环。

故此,承负在道家之人眼里极其重要,行善积德对于道士而言更成为了修行的一部分。无论是《太上感应篇》还是《文昌帝君阴鸷文》,都反应出道家对德行和善念的重视,以及行善积德对修仙的重要性。“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只有承善因、负善果才有利于道士的修行,所以承负观念不仅仅是在劝善向善,更是对道士行道、宏道、修道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无论是正一道士入世、红尘炼心也好,还是全真道士隐居深山、直求大道也罢,两门道派的戒律中都明确表示要“戒杀”“戒盗”“戒淫”。天道往复,承因负果。不沾因果,不负正道,方才能够无限接近大道!道士修行的最终目的是羽化登仙,但若不积善行,焉能斩尽三尸,除去邪妄?不得正果,安能得道?

道家提倡无为且无不为,其重在不胡为、不乱为。无为强调了一颗清静之心,不沾恶因,不承负孽。无不为,强调修道人要有一颗慈悲心,这是对自我修行的善念,更是对人间众生的善因。既知承负,便要种下善因、得善果。道教承负具有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人皆能受得教化,人人皆知向善而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度尽世间众生出苦海,方显我道大慈仁。

本文作者 | 李法容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地址 :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