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塞爾維亞提交回復的時候,7月28日,奧匈帝國的軍隊已經火急火燎地開到了奧塞邊境,雙方噼裏啪啦地打了起來。對此,奧匈帝國很不放心,便找到了盟友德國,問問自家兄弟的態度。

斐迪南大公被刺殺的消息,震驚整個歐洲。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這個小小的巴爾幹半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毫無疑問,最先情緒爆炸的,自然是奧匈帝國。誰能想到,自己的王子、欽定的接班人也就是下一代的皇帝,就這麼在異國他鄉,被人當街打死了。     奧匈帝國的怒火,直接就燃燒到了塞爾維亞。但塞爾維亞政府也很委屈:大哥,你這是冤枉我啊!第一,您家大公是在波斯尼亞被人打死的,這是您自己家的地盤,是你們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雖然殺手是我們塞爾維亞人,但又不是我們政府指使的,而且,在他們越境之後,我們都通知您要注意啦!說到底,還是您家大公不當回事嘛!     這樣的回答,奧匈帝國一百個不滿意,他們把刺客們拎出來,一番審訊,外加嚴刑拷打。很快,就獲取了一些關鍵信息:第一,刺客們是在塞爾維亞接受訓練的;第二,刺客們的槍支彈藥全是塞爾維亞的兵工廠製造的;第三,刺客們越過邊境時,塞爾維亞的邊防軍還在那幫忙;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幫刺客的老大,正是一個塞爾維亞的軍官。     這些個供詞,說起來挺曖昧的。要說這刺殺跟塞爾維亞沒關係,鬼都不信;但要想找到塞爾維亞政府策劃暗殺的鐵證,倒也沒那麼容易。於是雙方便開始扯皮,一個說就是你殺的,就是你就是你!一個說跟我無關,你不能冤枉好人!拉拉扯扯沒個結果,奧匈帝國不打算繼續浪費時間,經過內部的一番激烈爭論,他們最終決定:要給塞爾維亞一些顏色看看,也就是訴諸武力。     當然,真要武力行動,奧匈帝國又變得很謹慎。塞爾維亞雖小,也不是好惹的,這個國家素來民風彪悍,軍隊作風很野,在十年前的一場政變中,軍隊把國王一家子都殺了,還把屍體砍成一塊塊,從窗戶丟了出去,那畫面,着實野蠻而噁心。     當然,話說回來,就算塞爾維亞武裝到牙齒,在老牌的強大的奧匈帝國面前,它也絕對不是對手。那麼,奧匈帝國到底怕些什麼呢?他們倒不怕塞爾維亞,而是擔心惹毛它背後的大佬——俄國。     要說塞爾維亞和俄國隔得也不近,他們之間能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也很簡單。這兩個國家都是斯拉夫民族,信仰的都是東正教。俄國人呢,一向喜歡標榜自己是所有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塞爾維亞也想找個厲害的大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個國家早早地簽署了同盟協定,俄國人就成了塞爾維亞的靠山。     打塞爾維亞,註定要惹毛俄國。於是乎,隨着歐洲局勢的演變,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矛盾,就變成了俄奧之間的對決。對此,奧匈帝國很不放心,便找到了盟友德國,問問自家兄弟的態度。德國表示:兄弟,你隨便打,出了什麼事,我們絕對幫忙!     與此同時呢,俄國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號盟友法國,彼此交流看法。結果法國人表示:大哥,你們要揍那幫孫子的話,我們頂你!     雙方各有人撐腰,也就都甩開膀子幹了。奧匈帝國就甩給塞爾維亞一個處理意見,差不多就是最後通牒。用詞非常傲慢,要求一大籮筐,包括查封和取締反奧組織,革除反奧官員,從教科書裏刪除反奧內容,在奧方“指導”下調查刺殺事件真相、鎮壓反奧活動,等等。     通牒一出,塞爾維亞大喫一驚,各路官員齊聚一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嚷嚷這條約太丟人,還不如打仗,但大部分人認爲,要打是肯定打不過的,不如妥協。討論到最後,除了不接受奧匈帝國所謂的“指導”,其他的意見,塞爾維亞都全盤接受了。     按道理說,塞爾維亞一直在讓步,但這個時候的奧匈帝國早已喪失耐心。就在塞爾維亞提交回復的時候,7月28日,奧匈帝國的軍隊已經火急火燎地開到了奧塞邊境,雙方噼裏啪啦地打了起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陣槍聲,它宣告着整個歐洲,即將踏入爲期四年地獄生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