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就像市场和计划都是服务经济的方式,在治国理政中,刚柔也并不矛盾。大秦虽然法令严苛,但秦王能够从善如流,展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嬴政就曾三纳忠谏。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46年,嬴政继位的第一年,“韩国的郑国”以修渠为名,实施疲秦之计。事情败露后,嬴政听从郑国之言,不加其罪,反倒顺势而为,成就精品工程,并命名为“郑国渠”,这是何等胸襟。一波稍平,一波又起,秦国宗室大臣以郑国渠事件为由头,要求驱逐多年来为秦服务的各国客卿。来自楚国的李斯上书秦王,是为《谏逐客书》。千古雄文还待千古之人,嬴政深受感动,派人急追至骊邑,请李斯回咸阳,开启了帝国的一段华章。

公元前238年,嬴政继位的第九年,长信侯嫪毐发动叛乱,帝国和秦王经受了一次巨大考验。家事国事,面子里子,酸涩苦楚,纷乱如麻。肃清朝堂内外后,嬴政将深陷嫪毐事件的太后拘于旧都雍城,国家安定和人伦之理难在取舍之间。二十余位大臣死谏,来自齐国的宾客茅焦巧妙点醒事中人,“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少年秦王幡然醒悟,淬火包含宇内之心,亲自到雍城迎接太后回咸阳甘泉宫。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25年,继位二十多年的嬴政已经看到统一天下的曙光,最后强有力的对手只剩楚国了。他政召集群臣,商讨灭楚方案。新锐将领李信认为二十万人马足矣,老将王翦坚持必须倾国而出,非六十万秦军不可。嬴政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遣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伐楚,结果惨败。嬴政得知战况后,震怒之余很快冷静下来,亲自到王翦家乡频阳向其道歉,并许以优厚条件,请他出山。王翦是有福之人。秦昭襄王时代的白起,三国时代袁绍的谋臣田丰,同样都是提出不同意见,同样都是有先见之明,白起自尽,田丰屈死,而王翦终成灭楚大业。李信虽然伐楚失利,但后来也有机会再建功业。

三纳忠谏,三次转身,都助推了秦国发展。秦灭六国,积怨已深,后世之人乐于将嬴政形容成刻薄寡恩之人,“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这段话出自魏人尉缭之口,对于青年嬴政的这段外貌描述成为后世对于秦始皇印象的模板。公元前237年,尉缭在觐见嬴政之后,认为和秦王难以长期相处,并以此为理由,不告而别。不知古往今来的帝王有几人能够容忍如此无礼之人。而嬴政非但不生气,而且派人追回尉缭,授之国尉,并把他看做和李斯相提并论的重臣。爱才之心、宽容之度,也许只有汉高祖重用被萧何追回来的韩信可以相比。

秦之兴起,既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修炼史。帝国不仅需要武功,更需要宏大气度,这是不仅仅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家国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