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網商銀行召開董事會。據可靠消息稱井賢棟將卸任網商銀行董事長,由螞蟻金服總裁胡曉明接任,原網商銀行副行長金曉龍將升任網商銀行行長。上述安排將在獲得監管部門批准後正式公佈。

金曉龍擁有豐富的銀行從業及中小企業服務經驗。2017年3月加盟網商銀行前,擔任平安銀行中小企業金融事業部/網絡金融事業部總裁。就在不久前,金曉龍高調宣佈“3年內讓全國路邊攤兒都能貸到款”。鑑於金曉龍的從業背景及言行,由其出任行長意味着網商商銀行將進一步強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網商銀行是中國第一批5家民營銀行之一,與微衆銀行同爲同爲互聯網銀行,外界總是將網商銀行和微衆銀行放到一起來看。

微衆銀行於2014年12月16日註冊成立。2015年虧損5.84億,2016年實現淨利潤4.01億。2017年,微衆銀行“大翻身”,營收67.48億,淨利潤14.48億,資產總額817億,累計服務6000多萬用戶,發放個人貸款1億多筆。

網商銀行於2015年6月25日開業,2015年虧損6900萬。2016年淨利潤3.16億。2017年,網商銀行營收42.75億,淨利潤4.04億,資產總額781億,累積服務571萬戶小微企業(最新數據爲1500萬戶)。

與資產總額數萬億的銀行巨頭相比,註冊資本40億的網商銀行是個新生的“小不點”。若不是和微衆銀行對比,網商銀行2017年的成績並不算差。

賺錢能力的差異,源於這兩家銀行業務模式的本質差異。

網商銀行和微衆銀行分別依託阿里和騰訊,同爲“金融界”、“銀行門”、“商業銀行科”、“互聯網銀行屬”,但卻不同“種”,有着相異的基因。好比獅子和老虎都是貓科動物,但卻不是一個物種。

同屬不同種

網商銀行的宗旨是“幫助解決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融資難融資貴、農村金融服務匱乏等問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與“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脈相承。

微衆銀行側重於服務消費者,在人個與金融機構間架起“橋樑”,與“騰訊連接一切”的“終極目標”方向一致。

需要說明的是,花唄、借唄業務在螞蟻小貸,網商銀行完全是“ToB的銀行”。微衆銀行雖有幾十萬筆ToB業務,但在上億筆個人貸款“襯托”下,還是應當定性爲“ToC的銀行”。

截至2017年末,微衆銀行服務了6000多萬用戶,累計發放個人貸款1億多筆,滿足客戶消費、經營、購車、應急等各類需求。

網商銀行則穩步向傳統金融機構迴避的領域推進,即爲小商家服務。到目前爲止,網商銀行提供的服務已基本覆蓋阿里電商生態中逾1000萬小商戶。金曉龍所說的“路邊攤兒”是對網商銀行服務對象的形象描述。

一個TO C,一個TO B,微衆和網商的服務對象不同,也就導致了兩家賺錢能力的差異。

資產規模及結構

2016年,微衆銀行、網商銀行資產總額分別爲520億和615億,微衆落後15.5%。2017年,微衆銀行資產總額飆升至817億,反超網商銀行4.5%。

負債是銀行資產擴張的主要手段。下面比對微衆銀行與網商銀行兩項主要的負債:同業負債和吸收存款。

受限於不能進行遠程開設一類賬戶,同業負債(即同業及其它金融機構存放的款項)成爲微衆銀行和網商銀行的資金來源。

金融機構間存款的基本邏輯是資金獲得與資金運用能力的再匹配。

網點衆多、信譽深入人心的傳統金融機構在吸收存款、銷售理財產品方面具有優勢。而新興的中小銀行吸儲、銷售理財產品的能力原本就差,還受到許多政策限制。爲“找米下鍋”就需要吸收同業資金,這當然是有代價的,所以同業負債並非越高越好。

2016年,微衆銀行、網商銀行同業負債金額分別爲353億和180億,佔各自負債總額的78%和31%。

2017年,兩家同業負債都有顯著上升,但微衆的依賴程度更高。截至2017年末,微衆同業負債452億,佔負債總額的62%。

網商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有天然優勢,能夠“近水樓臺”地吸引阿里電商生態中小微企業的冗餘資金。截至2017年末,網商銀行吸收存款252億,約爲微衆銀行的5倍。

服務對象不同利潤空間迥異

不論微衆銀行還是網商銀行賺的都是息差和手續費。

2017年,微衆銀行利息收入和支出分別爲65.4億和21.4億,利息淨收入44億,佔利息收入的67.2%;網商銀行利息收入和支出分別爲56.1億和19.1億,利息淨收入37億,佔利息收入的66.0%。網商銀行落後1.2個百分點,僅息差一項微衆多賺6.9億。

一般來講,B和C對利率敏感程度會有很大差別。

在金融服務裏,小微企業本身是難啃的骨頭,存在獲客難度大、成本高、利潤薄、收益低的特點。

網商銀行服務的小微企業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貸款利率升降半個百分點都錙銖必較,意味着息差不可能太高。去年行業整體融資成本都有所上升,市場資金成本平均上升了1個百分點,而網商銀行給小微企業的平均貸款利率仍下降了1個百分點。一升一降,網商銀行從中賺到的利潤自然更少了。

微信年輕用戶想買新潮商品自用或送朋友,或工資花光等家裏匯錢需要“救急”,這種情況下哪裏顧得上在意幾個百分點的利息。再說借的本金少、時間短,十天半月後還款,需要付的利息只不過幾十元。

因爲服務C端消費者,有機會坐享高息差是微衆銀行的天然優勢。而網商銀行的優勢是掌握賣家的經營情況和現金流,微信不知道用戶月薪。

佣金及手續費

2017年,微衆銀行收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支出分別31.4億和8.6億,淨收入22.7億,佔營收的33.7%。而網商銀行收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支出分別7.36億和1.71億,淨收入5.65億,佔營收的13.2%。微衆又多賺17億。

手續費淨收入的懸殊差異也是業務模式決定的:

微衆與數十家銀行開展聯合放貸合作。放貸本金的25%由微衆出,75%由其它銀行出,微衆向銀行收大約5%的手續費!羊毛出在羊身上,這5%最終由微粒貸用戶承擔。

網商銀行爲中小企業提供賬戶管理服務,通過“餘利寶”這款產品把小商戶的冗餘資金導向貨幣基金,累計爲675萬商戶提供現金管理服務。但貨幣基金代銷費率較低,想要獲得與微衆銀行同樣的收入業務量要增長几倍纔行。

前面討論過,騰訊的目標是“連接”,微衆銀行是6000萬獲得授信的微信用戶與50家銀行之間的橋樑,賺的是資金供需雙方的“買路錢”。在微信生態中,微衆銀行ToC業務的本質是社交流量變現,可以說“服務與索取並重”。

網商銀行要幫小微企業做生意,在電商生態中的角色是服務重於索取,只有服務好1000萬商家才談得到“已欲立則利人,已欲達則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