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中外部长高峰论坛:弥合数字鸿沟”11月8日在乌镇会议中心举行。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在论坛上发言。为促进观点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我们将全文整理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与大家相约乌镇,受邀参加此次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数字鸿沟与信息共享”的创新思路与举措。围绕论坛主题,我想主要从如何弥合教育数字鸿沟这个维度谈下体会。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会聚,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机器革命向纵深推进,科学技术的突破前所未有,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可以预见,未来人机将共存、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将更加交互并行,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将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世界的四元空间。

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正在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与普惠,通过信息化建构起新式办学空间,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弥合高等教育鸿沟的关键所在,是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是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有别于传统的物理办学空间,新式办学空间可以促成人机更加协同,将极大地解放教学生产力,最终形成人机共生的办学系统。具体表现在:

一是推动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驱动教育1.0向学习2.0创新发展,在学习方法上突出开放式、泛在式、探究式的在线学习,在学习空间上实现多次数、多地点、多时段的共同学习,使个性化学习逐步成为主旋律。二是推动教育体验更加智能化,教学将进一步相长,实时交互、智能学习等信息化的元素无处不在,可以提供更多基于智慧创造、协同合作、意义建构的教育体验,打造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无限可能。三是推动办学体系更加开放化,教育资源逐渐由封闭转向共享,形成全球流动的格局,构建开环教育体系将成为共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将进一步贯通,前端、内部、后端的教学系统将进一步融合。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教育教学品牌,通过“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范式,积极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弥合教育数字鸿沟,实现了教育教学由以教育者为引领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由专业发展转向“通”“专”“跨”连贯发展、由物理空间办学转向新式空间办学的三大转变,在新式学习空间、学术空间、资源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第一,构建新式学习空间,塑造开环教育体系。以慕课建设为抓手,构建完善在线教育系统,并积极联动国内外主流在线教育平台,面向学生、社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学制和专业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和社会、产业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和国际资源进行协同育人,构筑开环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构建新式学术空间,形成开放创新格局。通过信息网络拓展学术活动空间、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推动学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促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学者间的交叉会聚。同时,联通校内外的创新空间,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知识转移和人才交流新模式,打造开放式的学术创新格局。

第三,构建新式资源空间,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利用信息化系统,全面盘活人力资源、数据资源、系统平台等教育教学保障资源,加强各类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分类和动态监管,实现办学资源的改造升级。同时,以新式资源空间支撑“最多跑一次”改革等,进一步优化协同办公系统,推动办事流程信息化再造,切实提升服务师生的效率和能力。

以上是我们关于构建新式办学空间来弥合教育数字鸿沟的粗浅认识。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浙江大学一起努力,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成果共享与开放发展。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吴朝晖,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部分图片源于中国日报记者邹红

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陈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